首页 > 职责大全 > 工业毒物物理性危害因素检测及控制措施

工业毒物物理性危害因素检测及控制措施

2024-07-16 阅读 1888

1.工业毒物检测及控制措施

(1)检测:

分为区域采样和个体采样两种方式。生物学检测,分直接测试、间接测试等。

(2)控制措施: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局部排气罩;

排出气体的净化;

个体防护:接毒作业工人执行个人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时佩戴保护用品如防腐服装、防尘口罩和防毒面具。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高毒、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2.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措施

(1)检测

用适当的检测仪器检测,如噪声作用强度可以用噪声剂量计连续测定,评价热辐射强度用单向辐射热计和黑球温度计测定其作用强度。

(2)控制措施:

对噪声、振动:

消除声源、振源或降低源强度,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使用隔绝的物质如橡皮、软木、砂石等;

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加强个人防护。

对电离辐射:

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

防护:外照射防护的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内照射防护的防护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体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对非电离辐射:

高频电磁场:对高频产生源进行屏蔽;微波辐射:直接减少辐射源,屏蔽辐射源,个体防护;红外辐射:保护眼睛,如作业中戴绿色防护镜;紫外辐射:佩戴专用的防护用品;激光:使用吸光材料,个体防护。

对高温:

采取防署降温措施,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暑季供应清凉饮料。

篇2:企业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预案(2)

企业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预案(二)

1、为及时控制危害源,指导受害人员及群众防护和组织撤离现场,抢救受害人员,减少和消除严重危害后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2、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原则:自救为主,外援为辅,统一指挥,当机立断,迅速处理。

3、预案启动条件:本单位内发生高毒物品职业中毒事故。

4、公司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指挥部组织机构

总指挥:公司经理

副总指挥:公司副经理(主管职业卫生)

成员:公司内各部门经理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5、应急指挥部各成员职责

(1)总指挥职责:

-1全面负责公司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2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

(2)副总指挥职责:

-1在总指挥的直接领导下开展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自己主管范围内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和落实。

-3负责组织调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现场抢险工作。

(3)指挥部成员职责:

-1了解、收集事故情况,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

-2负责具体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安排、检查和落实。

-3保持与政府主管部门联系,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情况。

-4负责审查事故新闻宣传报道,组织新闻发布会。

-5负责处理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办理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事项。

7、高毒物品危害事故预防的主要措施

(1)在可能发生高毒物品危害事故的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2)定期对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3)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场所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4)高毒物品生产、储运、装卸等工作场所应配备应急柜,并存放以下必备物品。

-1足够数量的防毒面具、防护服、眼镜、手套、胶靴等,存放在应急柜内,并有醒目的标志,便于随时取用;

-2各种型号的防爆工具。

(5)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置急救室。急救室应有一定的床位,配备救护车、担架、吸氧器、供氧式呼吸器、气管切开包、导尿包、静脉切开包、洗胃器、洗眼器具、各种型号的注射器、常用急救和解毒剂以及心电图机或监护仪等,还应配备供现场抢救用的急救箱。

(6)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按规定选择、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7)各单位生产与生活性供热、供水及排污、排放系统必须分开,不得连通。

7、应急救援的处理措施

(1)当发生高毒物品危害事故时,最早发现人员应立即在第一时间报警(报警电话:119、120),并迅速通知单位调度室、说明事故危险程度、类别等情况;同时上报区安监局。

(2)各单位调度室接到报警后,立即报告应急救援指挥部各成员;通知专业救援抢险队赶赴事故现场。

(3)迅速查明事故发生点,立即采取相应的工艺控制措施;停止导致高毒物品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4)消防、抢险、救护各专业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应当首先查明现场有无伤员,如有立即将其救出事故现场。医护人员将伤员送到安全地带救治,及时与专科医院了联系,做好病人的护送工作;

(5)安全部门在协助事故抢救同时,设法保护事故现场;保卫部门在事故现场周围设立警戒,指挥受伤群众向安全地带疏散;环保部门立即查明化学物质性质、可能产生毒物性质及泄漏量、范围,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

(6)指挥部负责人到达现场后立即听取事故状况、危害程度、是否得到控制、有无扩大蔓延,根据现场确定是否请求支援,并及时向公司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处理办公室报告;

(7)事故控制后,根据事故造成的设备损失情况,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撤消警戒。调集各有关抢修力量进行抢修,恢复生产。

8、高毒物品危害事故现场医疗措施

(1)迅速将中毒者撤离危险区,静卧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并注意保温,解开衣领、裤带及妨碍呼吸的一切物体,鼻子朝天、头后仰,患者意识丧失时,应除去口中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2)必须脱去被污染的衣服、鞋、袜等,用清水彻底清洗眼、耳、皮肤等受污染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

(3)除中毒症状外,还应检查患者有无外伤、骨折、内出血等情况。搬运时使患者侧卧或仰卧,保持头位低;

(4)患者停止呼吸时,应进行人工呼吸,吸氧等;

(5)使用解毒剂;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6)与专科医院联系,做好病人的护送和救治工作。

9、预案关闭条件:当导致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发生的因素得到控制和受害人员得到有效救治时,高毒物品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关闭。

10、各单位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预案演习,及时总结演习经验,对不足项进行修改完善。

篇3:生产性毒物对人体危害防护措施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气体、蒸汽、雾、烟和粉尘五种形态污染车间空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本身的理化特性及毒物的剂量、浓度、作用时间有关,还与机体的健康状况、中毒环境、劳动强度有关。

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有三条:呼吸系统、皮肤吸收、消化系统。大部分毒物是通过呼吸系统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的,呼吸系统是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生产性毒物经皮肤侵入人体也是发生中毒的重要途径,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虽然不同,但任何部位均可通过,甚至指甲也可被有机磷通过,如果皮肤有伤口,毒物可直接侵入人体血液;生产性毒物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其原因主要是误服或进食、吸烟时经沾染毒物的手不慎带入。

预防职业中毒同样必须遵循三级预防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

1.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和遥控化操作。

2.降低生产性毒物的浓度,避免有毒物质与人体接触;对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有毒物质,通过安装合理的通风、排毒设备,使毒物得到有效控制。

3.根据毒物的特性,选择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4.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职工数量和工作性质建立合理的卫生设施,设置盥洗设备。教育职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5.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保证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在国家允许范围内。

6.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幼儿园食品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