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大厦发光墙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大厦发光墙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2024-07-13 阅读 9617

大厦发光墙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转来确保现场施工,严格按照国家验收规范及操作规程进行。

(2)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专业工长、专职质检员、施工队兼职质检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小组。质检小组遵照质检程序工作,严格执行质量检验标准与规范。

(3)认真把好材料关,严格遵守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出厂合格证制度,没有合格证的材料,不符合建设单位认定的(样品)材料,坚决拒之门外,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严格遵守技术管理和技术交底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4)正确选择,合理配备施工设备,搞好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5)加强计量管理,实现计量器具配备率100%,计量器具检测率100%,对计量器具执行专人管理。

(6)贯彻以自检为基础的自检、互检、交互检的"三检"制,并认真填写"三检"制检查记录,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施工内容不予验收,未经建设单位或监理等有关人员签字认可,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严格现场质量检查工作,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7)自检时,质量标准高于国家质量标准,并及时反馈质量检验信息,分析不合格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8)组织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对特殊工种人员执行持证上岗和履行岗位责任制度。

(9)贯彻执行各级技术岗位责任制,施工中密切与建设单位、监理、质检站、行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各管理单位配合,共同抓好现场质量技术管理工作。

(10)隐蔽工程未经建设单位及有关质检人员检查验收,不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篇2:汽车维修质量管理质量保证期制度

汽车维修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期制度

1、依照国家规定,对竣工出厂的车辆实行质量保证期制度。

2、质量保证期按以下规定执行:

a、汽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整车修理或总成修理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20000公里或者100日;二级维护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5000公里或者30日;一级维护、小修及专项修理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2000公里或者10日。

b、摩托车整车修理或者总成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摩托车行驶7000公里或者80日;维护、小修及专项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摩托车行驶800公里或者10日。

c、其他机动车整车修理或者总成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机动车行驶6000公里或者60日;维护、小修及专项修理质量保证期为机动车行驶700公里或者7日。

以上质量保证期中行驶里程和日期指标,以先达到者为准。质量保证期从车辆竣工出厂或签发竣工出厂合格证之日起开始计算。

d、质量保证期内,因维修质量原因造成机动车无法正常使用进厂返修的车辆,免返修工料费。

e、在质量保证期内,机动车因同一故障或维修项目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负责联系其他机动车维修业户,并承担相应修理费用。

3、以上质量保证期仅适用于车辆竣工出厂后,托修方严格执行驾驶操作规程和车辆走合期规定,合理使用、正常维护的情况下出现的质量问题。

篇3:附二医院医疗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医院医疗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浙江省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一)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线、CT、MR、DSA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线检查、CT、MRI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质量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一)从事CT、MRI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CT、MRI医师和技师上岗证。从事DSA操作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DSA技师上岗证。介入治疗医师符合准入要求。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图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及时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五)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CR、DR影像质量标准

1.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注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后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用11×14英寸胶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加以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五章第一节,*片影像标准。

2.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3.良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4.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5.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

(二)CT、MRI影像质量标准

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范围、扫描参数,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因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有骨窗。肺部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隔窗。

2.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线剂量。

3.全身各部位临床怀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应增强扫描。腹部、盆腔器官检查CT增强扫描率应达到一定比例。

4.CT、MR照片应有定位相,左右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

5.CT、MR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头颅、四肢由近到远;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对不同检查部位的CT、MRI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五章第二节,CT影像标准。

五、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第一节,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晰。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征象未描述或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六、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放射科登记人员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检查编号,登记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发放诊断报告时要再次核对。

(二)检查技术人员

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

(三)诊断医师:

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七、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

(一)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维修情况、每周一次的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月一次的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常诊断读片、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讨论应有专门记录本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

(二)摄片、CT、MRI操作者要签名。增强扫描要记录对比剂名称、剂量。

(三)电子文档、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双备份。

(四)申请单、报告单、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保存15年。

八、医疗安全的保证

(一)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提高准确率。

(二)对于重危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病人生命体征,必要时临床医师陪同检查。对于脊柱外伤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搬动体位,避免脊髓损伤。颅底骨折禁止摄颏顶位。

(三)加强应急能力:CT室、*线造影室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放射科医务人员具有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处理能力。

(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证,已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资料的查阅、修改、打印、拷贝等应设置权限;内部网络的开放应予控制;作好资料备份。

九、影像检查设备的质量控制

(一)日常维护:普通*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对于*线机和CT使用前必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对于MRI,工作前先查看液氦和氦气情况。

(二)CT、MRI日常应每周一次或在主要部件维修后进行水模图像的采集和分析,以保证CT、MRI成像质量与相应功能一致性,确保系统性能指标未超出规定范围。

(三)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设备机械性能维护,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状态检测:每年一次,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应检测设备包括*线摄影设备、胃肠造影机、CT、DSA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