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车间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车间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2024-07-12 阅读 3970

为了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监护管理,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员工健康和相关权益,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程。

本岗位在作业时会接触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粉尘、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操作人员需了解本岗位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严格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做好职业危害防护工作,如果您违反本规程,会给您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按照本岗位职业卫生防护用品选用标准(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口罩、防护眼睛、安全帽)正确佩戴和使用。

作业人员如有身体不适等状况,禁止上岗作业。岗位所在部门要根据女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加强女工特殊劳动保护。

作业前必须认真检查管道是否畅通,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现象,阀门开关是否操作到位。离心机底座是否稳固,电机、皮带设备是否完好,试车是否平稳。

放料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物料的流速,作业过程中搅拌物料用力要平稳,防止用力不均,导致物料溅落身体、设备和地面。

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作业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操作,转鼓内的物料必须按照规定容量盛装,严禁超装,防止物料外溢。

在夏季时间操作,要合理安排高温天气的作业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同时要开启通风设备,及时补充所需的盐开水、清凉饮料等防暑降温用品。

作业过程中如发生物料洒落、外溢、跑、冒、滴、漏等现象,必须及时清理干净,清理工具及物料要妥善放置。

作业人员操作时内衬衣服应选择宽松易吸汗的纯棉或丝织面料的内衣,且不宜过于紧勒身体,防止作业时流汗过多导致身体虚弱或皮肤过敏瘙痒。

作业时如发生皮肤瘙痒等症状,不得直接用手或其他物品抓挠,应冲洗洁净后操作。工作现场禁止饮食,如需饮食,应脱掉污染衣物,洗净手和脸部至休息室方可饮用。

操作过程中发生物料溅落到身体,应及时清洗,如不慎沾落到皮肤,立即就近打开冲洗设备进行洗消并根据物料特性使用应急药品,必要时进行就医处理。

作业过程中如感觉身体不适症状,需立即报告部门主管并委托他人操作或安全停止作业,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休息,必要时进行就医处理。

作业人员应当对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使用,防护用品无法使用或过期应立即上报部门主管重新领用。

对作业岗位通风装置、泄漏报警装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等防护设施和应急设施应按照公司有关规定进行经常性检查和维护,发现损坏或短缺应及时报告所在部门主管,也可直接报告安环部。

作业人员须正确理解所在岗位职业病危害防治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熟记应急救援电话,要认真领会安全操作、化学品周知卡、职业危害告知卡、应急设施维护注意事项、事故应急预案、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内容。

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物料污染的衣服和工具,清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作业场所整齐、明亮、视野开阔,人流通道保持畅通。地面干净、无脏物、杂物,一切设备均应干净、无油污、无积尘。设备每次用后均需清扫,保持整洁。

篇2:石油销售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石油销售公司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石油HB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B公司"或"公司")职工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安全开展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施工生产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HB公司各部室以及所有从事劳动的员工。

第二章管理

第三条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公司要依据国家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和各种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和限制,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卫生标准。

第四条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的必须结合本制度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

第五条公司护要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卫生标准制定相应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个体防护等措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标准以内,力争消除。

第六条对长时间在职业危害环境中各自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第三章附则

第七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3:企业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

企业从业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

1、从业人员应本着对自身和同事安全健康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单位各项职业卫生安全的规章制度。

2、认真参加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安全技术知识,未经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4、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前认真检查本岗位设备和安全设施是否齐备完好。

5、不违章作业,并劝阻和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

6、发生事故要立即抢救、报告、保护现场,参加对事故原因分析,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