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裂缝处理措施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裂缝处理措施

2024-07-12 阅读 6225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容易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比较典型常见的有:

1、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3、混凝土浇筑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硬化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既塑性收缩裂缝。

4、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6、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使得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裂缝。

7、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接头部位处理不好,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后浇混凝土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采用分段现浇时,先浇混凝土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好,新旧混凝土之间粘结力小,或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导致混凝土收缩而引起裂缝。

8、混凝土早期受冻,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

9、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10、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11、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下沉,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12、装配式结构,在构件运输、堆放时,支承垫木不在一条垂直线上,或悬臂过长,或运输过程中剧烈颠撞;吊装时吊点位置不当,T梁等侧向刚度较小的构件,侧向无可靠的加固措施等,均可能产生裂缝。

13、安装顺序不正确,对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导致产生裂缝。如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时,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若与主梁同时浇筑,拆架后墙式护栏往往产生裂缝;拆架后再浇筑护栏,则裂缝不易出现。

14、施工质量控制差。任意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水、砂石、水泥材料计量不准,结果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和其他性能(和易性、密实度)下降,导致结构开裂。

篇2:裂缝灌浆施工工艺操作处理

裂缝灌浆施工工艺及操作处理

压力灌浆技术是混凝土裂缝灌浆领域包括材料、机具、施工的一项综合补强技术。该技术研制了可对混凝土微细裂缝进行自动压力灌浆的新型机具和适应各种形态裂缝修复的灌浆树脂、配套材料,提供了混凝土缺损维修的聚合物砂浆和界面处理技术,并对裂缝成因和微细裂缝注入理论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固加固技术大量工程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自动压力灌浆操作细则和质量保证体系,为建筑物的维修补强改造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途径和实施手段!

灌浆施工工艺流程总体如下:

裂缝表面处理―封缝―埋设灌浆嘴―准备灌浆泵―试压―配制灌浆材料―灌浆―检验及表面处理。

1、清理裂缝:

(1)较宽裂缝,沿裂缝深度凿除裂缝表层混凝土,以露出新鲜混凝土为宜,对其它所有要处理的裂缝,沿缝凿成2~4mm,宽4~6mm的V型槽,并凿毛裂缝内混凝土表面。

(2)对外露钢筋进行除锈处理,对锈断的原钢筋进行焊接替换。

(3)剔除缝口表面的松散杂物,用气压为0.2MPa以上的压缩空气清除槽内浮尘。

(4)向较宽裂缝(宽度)1.5cm)内灌满小石子,要求密实。

(5)沿缝长范围内用丙酮进行洗刷,擦清表面。

2、埋设灌浆嘴:

清缝处理后,用胶泥骑缝埋设、粘贴灌浆嘴,灌浆嘴的间距沿缝长依缝的宽窄以35~40cm为宜,原则上宽缝可稀、窄缝可密,但每一条裂缝至少须各有一个进浆孔和排气孔。

3、封缝:

对压浆区域的裂缝,无论缝宽大小,原则上都应同时封闭,以防裂缝相互贯通而跑气跑胶。沿缝长先涂一层基液,待胶泥初凝后,再抹上一层胶泥,并除气泡抹平,待胶泥初凝后,表面用基液涂刷二层。

4、密封检查(气检):

封缝材料固化后,沿缝涂刷一层肥皂水,并从灌浆嘴中通入气压为0.2MPa的压缩空气,检查缝的密封效果。对漏气部位进行补封处理。

5、灌浆:

(1)灌浆材料配制: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化学灌浆的配置,灌浆材料均由双组分组成,在使用前需根据现场条件及使用要求由试验确定适宜的配比。实际施工时,按照配比将甲乙组分混合在一起,用搅拌器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一般情况下,灌浆材料配制后宜在二个小时内用完,故配制材料以一次性用量为宜。

(2)灌浆工艺:启灌之前,先接通管道,打开所有灌浆嘴上阀门,用气压为0.2MPa以上的压缩空气将管道及裂缝吹干净。灌浆顺序自上而下,由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连续进行。灌浆压力以0.2~0.4MPa为宜,压力逐渐升高,防止骤然加压使裂缝扩大。

6、灌注操作程序:

(1)接通管道;

(2)将配制好的胶浆注入灌浆罐;

(3)打开储气瓶阀门,调节压力;

(4)打开灌浆罐通向灌浆嘴的阀门;

(5)待相邻灌浆嘴冒浆后关闭此嘴的阀门,以下依次进行;

(6)当出浆率小于0.1L/min时,持压5~10min后,即可停止该缝的压浆,关闭压浆嘴阀门。进行灌浆封闭的缝要进行取芯抽样或开孔内窥镜检查,以保证灌浆封闭质量。

7、宽度小于0.10mm的裂缝进行封闭处理方案:

对于宽度小于0.10mm的裂缝,无论其裂缝大小,在进行裂缝的灌浆过程时,一并封闭,不需要做处理。对外表颜色较深的原封缝物均要清除干净,重新采用107胶或801建筑胶水泥浆(混白水泥)刮抹,要求颜色与原混凝土表面颜色相近,外观平整。对于裂缝较多,可布置工作面的现场,可采用气泵-灌浆罐进行灌浆。对于裂缝不多,或工作面较小的情况下,可采用便携式灌浆泵进行灌浆。

篇3:现浇板有裂缝原因处理方法

现浇板有裂缝的原因有及处理方法

一、板角裂缝的特点

1.出现在建筑物的阳角部位,裂缝与纵、横框架梁成45°角(图1)。

2.多为上贯通的裂缝。

3.多出现在除屋面、首层地而(大地下室)以外的各个楼层。

4.多出现在竣工验收后半年左右的空置房间。

二、板角裂缝的成因分析

1.板角裂缝的形成原因,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由温度应力引起;由于板筋位置不当引起等。上述几种说法能否构成产生板角裂缝的主要原因呢对此,我持有不同意见,下面逐一讨论。

(1)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将首先引起框架结构的变形,而框架结构的柔性要比砖砌体大得多。因此,框架结构的变形将首光造成砌体结构的开裂,然后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开裂。也就是说基础不均匀沉降不会造成钢筋混凝上结构开裂而砖墙不开裂的现象。我们对实际发生板角裂缝的建筑物做过调查,并未发现确“伴随砖墙裂缝的现象发生,也未见基础不均匀沉降的特征。所以,基础不均匀沉降不应是造成板角裂缝的主要原因。

(2)由温度应力引起。这里主要指由钢筋混凝土板上下两个界面的温差引起。如前所述,板角裂缝多发生在除屋面、首层地面(亦为钢筋混凝土板)以外的各个楼层。通过观测,我们发现在这些楼面板的上下界面几乎处于同一环境温度。即使有温差,其差值亦很小,不能构成混凝土开裂的条件。假设板角裂缝是由于板的上下界面温差引起的,那么由于混凝上本身的约束作用,裂缝也只可能出现在温度较低的界面,不会是通缝。而实际出现的板角裂缝多为通缝。另外,混凝土板上下界面温差最大处是在屋面板,若板的界面温差造成板角裂缝,那么屋面板应是出现板角裂缝最多的部位。但在实际的调查中竟无一例屋面板出现板角裂缝。因此,温度应力也不应是造成板角裂缝的主要原因。

(3)由于板筋位置不当引起。这里所说的板筋位置不当是指施工有误而致使板的负筋保护层过厚。这一现象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会造成板的上部开裂(支座附近),而不会是通缝。在处理板角裂缝的过程中,笔者所观察到的负筋位置(包括附加放射筋)都基本是正确的。所以说,板筋位置不当不是板角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2.造成板角裂缝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对汕头市某住宅小区近30幢8层框架住宅楼的调查中发现,板角裂缝无一例外地发生在空置房间。这种房间门窗长期紧闭,其中相对湿度在70%一80%之间。而且板角裂缝都是在竣工验收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发生。把上述现象与本文开头所述板角裂缝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认为:由于建筑物内相对湿度过低。混凝土长期处于干燥的环境中而引起混凝土收缩开裂是板角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置于空气中的混凝土处于收缩状态,这种收缩状态自其浇筑完成后可持续2年左右。在正常的湿度环境中,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十分微小,而且这些裂缝随湿度变化处于产生、愈合的反复过程,因而裂缝不会进一步扩展。但当混凝土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时,混凝土内部的自由水(非化学结合水)蒸发加速,从而加剧混凝土的收缩。若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微裂缝就会进一步扩展,进而形成通缝。

三、预防措施

1.在阳角部位的混凝土板中设置抗收缩的构造钢筋,宜采用双层、双向小直径钢筋。

2.采用收缩量小的混凝土。如采用水灰比较小的混凝土或微膨胀混凝土等。

3.在一定的时间段(一般自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年内)保持空置房间内的相对湿度与室外相对湿度基本一致并不宜低于85%。这一要求可采取经常开窗的方法得以实现,有条件的地方定期洒水增加湿度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