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音乐教学心得:让音乐走进孩子心灵

音乐教学心得:让音乐走进孩子心灵

2024-08-01 阅读 2441

音乐教学心得:让音乐走进孩子心灵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所以,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让音乐走进孩子心灵。

一、信心激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有了信心作基础,学生们学习的劲头就会更大了。

二、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三、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这样才能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一些吧!

篇2:童声合唱训练音乐教学心得

童声合唱训练音乐教学心得

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它愈来愈被人们所喜爱。谁着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活跃以及美育的需要,童声合唱艺术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感情的满足,获得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听觉和乐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一、合唱队员需音准好,音色美。

1、良好的音准是使合唱队的演唱做到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音准训练应先从中声区开始,再逐渐向高音区两边扩展。在发声练习中,采用半音移调法让学生接触十二个音,为以后合唱曲中变化的音准打基础。

2、音色是受发声方法影响的,合唱队要求有统一的音色。指导学生歌唱,用“轻唱法”使学生的音色和谐、统一。如“u”能使声音集中,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鸣促使声音放松及高位置歌唱,由于口形收拢,能够改变叫喊、紧压的声音习惯。

3、合唱队音量控制的大小,主要体现在歌曲演唱时的力度表现上。可先做连音练习,再做跳音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再将这种力度感觉逐步带到歌曲的强弱需要中去。其实歌曲中强弱的对比,也是演唱者音量大小的对比,我们的学生若能较好地控制音量大小,那么他们演唱歌曲的表现力也就大大地加强了。当然,这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在音量这个问题上,绝对不是音量大就好、音量小就不好,而是看一个合唱队是否真能够按歌曲表现的需要与指挥的意图将演唱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表现得完美。

在了解学生们的音准、乐感和表现力的同时进行挑选、物色,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再筛选。

二、在童声音域扩展方面,解决自然声的局限。

1、童声是发音稳定的时期,男女的音色相同,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经“轻声带假声”,以“假声找头生”,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寻找共鸣位置,逐步扩大到两个八度,为变声期解决方法上的困难,也能为他们成年后修声乐感到方便或具有基础。

2、童声合唱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当然,训练轻声歌唱不是目的,而是养成自然歌唱的习惯,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活动的,并能使儿童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同时对保护儿童的嗓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切不可忽视。

3、轻声歌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绝不是那种消极的漏气声音。它的好处在于:能使学生安静下来,头脑冷静,精力集中,随时能听到教师的提示,并按要求和提示去做;便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放松喉肌,正确打开喉咙,减少声带负荷,避免损伤嗓音;便于找到明亮、轻柔的头声,有助于伸展音域,轻轻地唱出高音;只有轻声练习,才能体会“假声”的感觉,放开喉咙大唱大叫,是永远也找不到“假声”的;在合唱中,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使各声部同时又能听到其它声部的进行,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使各声部在音量、音色、音准等方面协调、平衡。

4、轻声与大声是相对而言的。当儿童独自一人边走边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高水平是p与mp这个范围内进行。

5、“u”或哼鸣找柔和、丰富的头声。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指导教师首先要解决的课题。所谓头声歌唱,就是以头腔共鸣为主的歌唱发声发法。人体的共鸣腔有口咽喉腔、鼻腔、头腔、胸腔,各共鸣腔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但由于声区的不同,共鸣腔的调配比例高水平有不同。而头腔共鸣则对伸展音域,美化音色,使声音明亮,轻柔,和谐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声音不论高低、强弱都具有穿透力。

6、先说后唱、用“念”带“唱”,找明亮集中的头腔共鸣。让学生用“打喷嚏”的感觉吸气,再用“打呵欠”的感觉唱歌;也可以用向远方人召唤的方法。“说”对再“唱”,且要保持“说”的感觉与声音的位置。用“念”带“唱”实际上是用“假声”带“真声”,达到一假声为主,真声、假声糅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我们不需要向儿童阐述什么是“假声”,以及“假声”发声的生理状态,只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像京剧中的韵白那样“念”,唱的时候轻一点、柔一点、暗一点、直一点便可。坚定不移地要求儿童做到“轻、柔、暗、直”的歌唱,既能保护儿童的声带不受伤,嗓音不损坏,又能达到用假声获得头声歌唱的发音方法。

篇3: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心得

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心得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情感体验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所以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了情感的呼应,就有了对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对音乐兴趣的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下面摘抄一段我的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结束后所写下的个人体会:

“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虽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

这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个人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用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来感受体验音乐,并通过音乐来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创设意境,以情感知

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加之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迂回曲折,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了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创设一定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首先让学生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一说,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再以学生自己家乡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党的致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

加上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它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把祖国的大自然描绘得引人入胜。接着再让学生有表情的朗读一遍歌词,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了,由此唤起了他们从小热爱美丽的祖国,长大开发丰富宝藏的愿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通过学生的直接朗读,声音轻重缓急,语言的抑扬顿挫与歌曲所要表现的无边的田野,翻滚的稻浪,翱翔的雄鹰等形象十分吻合,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使作品的内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挖掘。

在现代化教育手段中,多媒体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三、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引自《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第10页)。音乐教育是这样,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节奏平稳、节奏缓慢、节奏鲜明、节奏富于民族特色,因此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也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相一致。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如非洲的音乐,高度发达的节奏,快速,复杂多变,多层次,这样的节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员的共同感情和意志;节奏缓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作品中多用于叙事、抒情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

四、鼓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

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音乐的最佳方式是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

比如,在欣赏《狮子》之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凶猛,我就让他跟着音乐学着狮子走到学生中间,吼着吓唬两边的学生,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音乐,更使其他的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教师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五、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如前不久的雅尼音乐,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我的太阳》、《饮酒歌》等。小型的音乐欣赏会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同学们欣赏水平和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表演,台上尽情的表现,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所以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适应,相信会在某一时刻与他们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