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他们超乎你想象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他们超乎你想象

2024-08-01 阅读 4547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每个年龄的特点,从以前教的六年级的一下子到了从没有接触过的低年级,这让我有一些措手不及。面对低年级的孩子,总是觉得他们有些东西听不懂有些知识理解不了,比如说一些有趣的诗词,一些充满文化气息的对联,再比如那些扣人心弦的现代诗歌。其实当我摘下所谓“老师”的头衔和他们平等的交流,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和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有着自己的奇思妙想和浮想联翩。

周五下午的两节读书课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养分的时间,我总是喜欢把自己读到有趣的内容和孩子们分享,这些内容一定要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的。我利用快下课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在黑板上抄写了苏轼写的《花影》,但是我没有写古诗的题目,我只是抄写了“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我就是极其简单的给孩子讲了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因为我没有想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猜出描写的是影子。我曾经让六年级的孩子猜过,当时在我的引导下六年级的孩子猜了出来。我想着二年级的孩子太小,所以只是让孩子活动活动脑子,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可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刚刚让孩子开始猜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很多孩子在嘴里默默地读着这首古诗,突然间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说这是影子。紧接着,我就对他们说“在一个美丽的亭子的周围会有什么呢?或者说这个亭台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什么?”在我的不断引导下,孩子们猜测的兴趣更加高涨了,几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说是花,我说题目只有两个字,孩子们说是“花影”。当他们猜出来的时候一个个自豪的表情溢于言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智力活动”吧。

我当时惊呆的表情都可以做一个表情包了,因为他们能够说出来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曾经一直觉得他们懂得不会很多,但是我知道他们的想象力是我不可比拟的,他们的感知能力也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我们的孩子也是一位小小的读者,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感受,俯下身子去听一听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了什么,他们想象到了什么!

篇2:听特级教师王爱华讲座《语文教学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组织部分人员前往如东县宾山小学参观学习。在**年度省教育厅组织的结队帮扶活动中,如东县宾山小学是帮扶我校的结队名校。今年1月份,他们学校曾组织了8位老师到我校送教,8位教师的课都相当出色。这次学习,首先听取了南通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王爱华执教的小古文《世无良猫》,以及她所作的讲座。

我认为,著名特级教师的标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课题。

特级教师王爱华的省级精品课题《三味课堂》,指的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与情智语文、文化语文、生命语文、诗意语文等等相比,三味课堂显得不够大气,不够个性,却又很接地气,具有普适性,我是这样认为的。

王爱华老师指出,语文味是指向语文科课程性质,即语文课应该遵循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与习得。许多名师,很会讨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边风向哪边倒,发表了很多文章,却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在语文教学又倾向于语文主体性知识:语、修、逻、文的时候,王老师依然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王老师提出的儿童味,是指语文教学应以尊重、理解、发展儿童为要义,根植于儿童的灵性之根,唤醒儿童的发展潜能,发展儿童蝗言语智慧,在实践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语品质,具有儿童的情味。她认为儿童的特征是真,儿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师讲了个真实的故事:孩子随母亲去参观解放军叔叔叠被子,看到他们的被子叠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块。回家后,妈妈要孩子像解放军叔叔学习叠被子,孩子实话实说做不到。孩子是真实的。教学中,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语范式?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王老师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语文课堂的情态方式。公开课示范课毕竟很少,而且也无法像公开课示范课那样去上每一节语文课。忽视了家常味,我们的课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语文教学的真了。

王老师不仅找出了语文教学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顺应策略、催发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实践研究发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听了她的讲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级老师要是不能立足实地发展自己,只靠吃老本迟早会坐吃山空。那么,我们普通教师,要是不能读书学习与时俱进,只想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只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篇3: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指导中年级学生课前预习

中年级的学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不仅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结构上;词语的意思上,还要要求学生尝试着理解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词语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学生能把课文分为几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第三、能根据自己预习的课文内容,在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到相关或者类似的知识。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预习《人类的“老师”》这一课,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打算如何预习《人类的“老师”》?学生的回答大体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分段等等,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令我满意,她说:“老师,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上网或者查资料,了解一下人类还有哪些发明创造与自然界的生物有关。”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很多学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我顺势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我们课堂上在进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写在书上,课堂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事实证明孩子的预习能力是很强的,课堂上经常有我出乎预料的情况发生,孩子们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老师去发现、去引导。现在的网络、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课堂内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填鸭式”的教学,老师直接在课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学习、提问、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