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化工厂安全运行及管理措施

化工厂安全运行及管理措施

2024-07-22 阅读 3702

一、安全运行影响因素1、人为因素的影响1.1人的心理1.1.1心理机理失调:心理疲劳、情绪失控。1.1.2非理智的心理状态:侥幸心理、过分的自信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有意违章心理、完全服从于生产的冒险违章心理。1.1.3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技术状态不佳、配合不好、判断失误。1.2人的失误1.2.1随机失误1.2.2系统失误:遗漏、遗忘、心理紧张。1.3作业疲劳视觉和听觉敏锐度降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降低、能动性积极性明显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2、设备因素的影响2.1设备可能产生的危险、危害的类型2.1.1机械性伤害:碰撞、打击、夹击、跌落。2.1.2火灾爆炸性:设备泄漏、爆炸而引发事故伤害。2.1.3电气危害:电击、发生火灾爆炸。2.1.4职业性危害:设备设施产生尘、毒。噪声、高温。2.2压力容器、管道的潜在危害2.2.1压力容器的分类2.2.1.1按品种划分: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储存压力容器。2.2.1.2按压力等级划分:低压(0.1≤P<1.6MPa)、中压(1.6≤P<100MPa)、高压(100≤P1000MPa)。2.2.1.3按容器的重要性、压力、介质的危害程度划分:第一类容器(非易燃或无毒介质的低压容器或有毒介质的低压传热和分离容器)、第二类容器(任何介质的中压容器、剧毒介质的低压容器、易燃或有毒介质的低压反应和储存容器)、第三类容器(高压、超高压容器)。注:①剧毒介质:进入体内的量<50g即会引起肌体严重损伤或致死作用的介质;②有毒介质:进入体内的量≥50g即会引起人体正常功能损伤的介质;③易燃介质:与空气混合时,其爆炸极限的下限20%的介质。2.2.2压力容器的潜在危害生产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发生泄漏或破裂爆炸不仅可造成中毒、烫伤、烧伤等人身事故,还能产生火灾、爆炸和环境的污染等事故。2.2.3压力管道的分类2.2.3.1按压力等级划分:低压(0.1≤P<1.6MPa)、中压(1.6≤P<100MPa)、高压(100≤P1000MPa)。2.2.3.2按压力和介质危害等级划分:GC1:极度危害介质的管道、火灾特性为甲、乙类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液体,并且设计压力≥4.0MPa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的管道;GC2:火灾特性为甲、乙类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液体,并且设计压力<4.0MPa的管道、输送可燃性、有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的管道,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输送非可燃性、无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4.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GC3:输送可燃性、有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MPa的管道,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输送非可燃性、无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4.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2.2.4压力管道的潜在危害生产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发生泄漏或破裂爆炸不仅可造成中毒、烫伤、烧伤等人身事故,还能产生火灾、爆炸和环境的污染等事故。2.3机泵设备的潜在危害2.3.1机泵设备的主要损害形式及原因机械振动;介质产生的腐蚀、冲蚀、汽蚀、磨蚀,操作不当引起的损伤;过大的接管安装应力引起壳体变形;基础受到的损伤。2.3.2电动机着火的原因电动机负荷运行;金属物或其他固体掉进电动机内,或检修时绝缘受损,使组受潮,以及遇到过高电压;电动机接线处各接点接触不良或松动时,会使接触电阻增大引起接点发热,接点氧化迅速,最后将电源接点烧毁,损坏周围绝缘导线,造成短路而烧毁电机;电机单线运行。3、物料因素的影响3.1火灾危险3.1.1火灾发生的基本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3.1.2主要可燃物甲苯、洗油、褐煤。3.1.3火灾事故的特点爆炸性火灾多;大面积流淌性火灾多;高温泄露着火多;火势发展速度快。3.2爆炸危险3.2.1爆炸形式物理爆炸、化学爆炸。3.2.2爆炸的破坏作用直接破坏,引起火灾、碎片冲击。3.3毒害危险3.3.1毒物对机体的作用性质分类麻醉性毒物;刺激性毒物;全身性、窒息性毒物。3.3.2常见的毒物及其危害3.3.2.1甲苯: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甲苯毒性小于苯,但刺激症状比苯严重,吸入可出现咽喉刺痛感、发痒和灼烧感;刺激眼粘膜,可引起流泪、发红、充血;溅在皮肤上局部可出现发红、刺痛及泡疹等。3.3.2.2洗油: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癌肿。可引起鼻中隔损伤。3.4静电危险3.4.1静电产生的原因3.4.1.1内因:物质逸出功不同;物质的电阻率不同;物质介电常数不同。3.4.1.2外因:紧密的接触和迅速的分离,附着带电;感应带电;极化带电;流动带电;喷出带电;飞沫带电;淌下、沉浮、冻结带电。3.4.2静电的危害带来燃烧性爆炸。4、工艺因素的影响4.1设计阶段工艺因素选择物质危险性较小;工艺条件较缓;工艺技术成熟;设备承受超压性能好;设置可靠的P、T、F、L等参数的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设置必要的报警、监视、泄压装置。4.2运行阶段工艺因素控制阀故障(开关不到位、阀卡、阀失灵全开或全关);显示仪表失真。4.3事故处理工艺因素事故处理阶段的首要目的减少事故损失,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正确的工艺处理;要提高事故处理的正确性;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设置ESO紧急停车系统,保障把事故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5、作业坏境因素的影响5.1噪声5.1.1噪声源压缩机噪音95dB(A)、泵噪音90~95dB(A)、调节阀噪音、管道噪音、放空噪音。5.1.2工业噪声卫生标准每个工作日接触噪音时间新建企业允许噪音现有企业允许噪音8h85dB(A)90dB(A)4h88dB(A)93dB(A)5.1.3噪声的危害对听觉、心血管、神经、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设备、仪表的损害、精度下降;掩盖报警声响信号。5.2高温5.2.1高温对人的危害工作能力、协调性、反应速度、注意力降低;人的循环系统、消化泌尿系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大量出汗,严重会中暑。5.3低温5.3.1低温的危害冻裂设备或管线;冻坏仪表,造成假显示,误操作;冻凝含水介质。5.4采光照明5.4.1不良照明对人的影响视功能降低和产生不适感,从而使观察对象模糊不清,引起工作失误。6、自然灾害的影响6.1地震6.1.1地震的危害所用溶剂是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因此,发生地震时,一旦设备、管线、储罐等遭到破坏就可能带来泄露、燃烧、爆炸和有毒气体的蔓延等次生灾害,将会造成产生破坏人员伤亡的严重灾害。6.2雷电6.2.1雷电的危害雷电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可损坏发电机等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劈裂电杆,造成大规模停电;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置换成大量的热量,产生高温造成易燃易爆介质的燃烧,爆炸;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会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位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雷电电流产生的强大磁场会使导电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并且还会在构成闭合路地金属物中感应出电流,若回路中有的地方接触电阻较大,就会局部发热或发生火花发电;雷击的热效应,能使雷电通道中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水分及其他物质分解为气体,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很大的压力,致使被击物遭受严重破坏电室,可造成配电装置,电气线路,金属官道上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沿线路、管道迅速传播,若进入操作室、仪表间、配电室,可造成配电装置、电气线路绝缘层被击穿,产生短路,使建筑物内易燃易爆物质燃烧或爆炸;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雷击电流通过人体,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心跳骤停,以致使脑组织及一些脏器受到严重损害,出现休克或突然死亡;雷击产生的火花、电弧,还可以使人遭到不同程度的烧伤。二、安全运行的应对措施及管理1、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量;不断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领导重视;以有效的手段约束、激励人。2、设备因素的应对措施2.1设备使用前的安全管理编制设备管理制度文件;培训操作员工;对设备进行试运转、调试,办理交接手续。2.2设备使用初期安全管理对安装、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好调试、改进等有关记录提出分析意见,填写设备使用鉴定书作为以后参考;完善设备管理制度。2.3设备使用期安全管理保养责任制;操作证制度;创造良好的使用环境;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制度;建立设备资料程案管理制度。2.4设备使用原则2.4.1三好2.4.1.1管好。设备操作对设备的附件、仪器、仪表、工具、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持完整无损。设备发生事故时,立即停工断电,保护现场,及时、真实地上报事故情况。2.4.1.2用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爱护设备,不准设备带病运转,禁止超负荷使用设备。2.4.1.3养好。操作者必须按照保养规定,进行清洁、润滑、调整,紧固,保持设备性能良好。2.4.2四会2.4.2.1会使用。操作者要熟悉设备结构、性能、会正确调整电流、温度、压力、流量,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操作熟练、动作正确规范。2.4.2.2会维护。操作者要正确掌握设备的维护方法、维护要点,准确、及时地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润滑油质量,要做到润滑“五定”:定时、定量、定质、定人、做好设备润滑管理。2.4.2.3会检查。操作者必须熟知设备启动前后的检查项目内容,正确检查设备各部位运转情况,通过感官(听、摸、看、闻)和仪表判断设备运转状况,分析并查明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2.4.2.4会排除故障。操作者能正确分析判断一般常见的设备故障,并及时排除,保证设备安全,排除不了的凝难故障,应及时报检修。2.4.3四项要求2.4.3.1整齐。工具、工件摆放整齐,安全防护装置齐全,线路、管道完整。2.4.3.2清洁。设备清洁,环境干净,无油污,无杂物,无碰伤。2.4.3.3润滑。按时加、换润滑油。2.4.3.4安全。合理使用,精化,维护保养,及时排除故障及一切危险有害因素,预防设备事故的发生。2.4.4四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2.5设备运行期的检查外部裂缝、腐蚀的检查;保温及防火层(腐蚀、损坏)管线的检查(有无超压、超温、超负荷、有无异常振动、异常声音);有无发生液击、有无变形、腐蚀;转动设备的检查(听、摸、看)检查固定螺栓、结合件等有无松动等不正常情况,能处理的及时处理,重大问题要及时汇报上级主管部门,以便做出决策;换热器要定期壳体与头盖法兰连接,管路与壳体法兰连接,阀门与管路法兰连接,阀门大盖等密封出的泄漏情况,支座及支撑结构、基础情况;构建物的检查(厂房、塔器的柜架、管线支撑、设备的基础支座、梯子、平台、栏杆等构建物应定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其腐蚀、脱落、断裂等不正常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整改好;对边所、配电室、仪表控制的渗漏情况进行检查,防止电气设备、仪表控制设备进水短路;对房屋的防雷设施、避雷针等进行检查,防止其腐蚀、损害失效;消防设施的检查(消防栓、消防蒸汽、移动式灭火器、可燃性气体报警器等,都要进行定期检查,使其保持完好,一旦发生火警时,能够及时投用。3、物料因素的应对措施3.1可燃物大量泄漏的处理在生产过程中,当有可燃物大量泄漏时,首先应正确判断泄漏部位,及时切断泄漏物料来源,在一定范围内严禁动火及其他火源。3.2报警发生火灾后,现场人员在立即进行扑救的同时,要马上上报火警,以便消防部门能及时前来扑救,并使其他人员及时做好疏散准备。3.3断绝可燃物将燃烧点附近可能成为火势蔓延的可燃物移走;关闭进料阀。3.4排除爆炸危险当发生火灾时,还需观察周围情况,排除爆炸危险,将受到火势威胁的易燃易爆物质转移到安全地点。3.5配合消防人员灭火3.6预防中毒的技术措施以无毒或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改革工艺;生产过程的密封;隔离操作;通风排毒。3.7个体防护措施3.7.1呼吸防护:使用防护面具。3.7.2皮肤防护:主要依靠个人防护用品(工作帽、工作服、工作鞋、口罩、手套、眼镜等)。3.7.3消化道防护:防止误用有毒液体。3.8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护3.8.1原则:救护者的个人防护(佩戴好防毒面具,穿好防护服,在进行抢救);切断毒物来源;防止毒物继续进入中毒人体内;防止毒物继续浸入人体的措施:救护人到现场后,迅速将中毒者转移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解开中毒者的颈、胸部衣扣及腰带,保持呼吸畅通;清除毒物,防止毒物污染皮肤、粘膜;清除皮肤表面的化学刺激性毒物,冲洗时间要达到15~30min;毒物进入眼睛时,应尽快用大量流水缓慢冲洗眼睛15min以上,冲洗时把眼睑撑开,让伤员的眼睛向各个方向缓慢移动;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服、鞋袜、手套;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打开呼吸道;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以16~20次/min的速度向患者口中吹气;心脏按压。3.9静电应对措施3.9.1消除设备静电技术措施固体设备(塔、容器、机泵、换热器、过滤器等)的外壳,应进行静电接地;直径大于或等于≥2.5m或容积≥50m3的设备,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点沿设备外围均于布置,其间距≥30m;转动设备的接地,可采用导电润脂或用接地设施进行接地;设备内部各部件之间的活动连接或滑动连接等部位,应保持其接触电阻值在1000欧以下;所有金属装置设备、管道、储罐都必须接地;各生产装置系统的总泄露电阻应在1000000欧以下,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欧,金属设备与设备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如用金属法兰连接时,可不另接跨接线,但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螺栓连接,螺栓之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接触面。3.9.2作业人员防静电措施工作中应尽量不做与人体带电有关的行动(接地、接触接电体、工作场合、穿脱衣服);在有静电危害的环境中,不携带与工作无关的金属物品(钥匙、硬币、手表、戒指、项链)使用规定的静电防护用品。3.9.2防静电安全检查防静电安全检查以生产岗位人员自查为主,每天至少检查一次。车间安全技术人员每月至少检查一次,企业每年至少抽查两次;易燃易爆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必须有防静电的内容;定期对岗位人员进行防静电知识的安全教育;装置内各设备和管道的静电接地和跨接点必须牢固好用。4、工艺因素的应对措施4.1操作阶段的工艺安全管理4.1.1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艺操作指标必须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不得超温超压,超负荷运行;各类动、静设备必须达到完好的标准,压力容器、管道及安全附件齐全好用;仪表管理符合制度要求,完好率和使用率达到95%以上;各类安全设施,消防设施等配备齐全,灵活好用,并定期检验,保持装置内消防通道畅通,机动车辆进入装置区中必须安装防火罩,并办理进车许可证;车间建立并执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制,对设备、仪表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暂不能整改而又要投入运行的,要制定包括隐患内容、危害、防范措施、监控手段、治理计划、负责人等内容的可靠安全防范措施;设备的处理、投用,工艺的调整需制定严密的操作方案和可行的安全措施,现场应设有专人监护,分工协作,层层把关;加强对关键危险点的监控力度。明确监控内容,制定合理的巡查路线,把巡查制度落到实处;对车间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考核,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完善各岗位的HSE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装置内施工作业,必须按相关规定办理许可证,进行作业风险评价分析,制定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部进行监护;定期进行事故模拟演练,定期对装置进行安全检查或安全评价,持续改进装置安全管理。4.1.2安全生产操作应定期检查或检测,以防不测;对运转机泵设备的卫生清扫,要防止抹布被卷进伤人,严禁用水冲洗电机,以防止触电或损坏电机蒸汽带需按正确方式绑扎牢固,使用时,开启要缓慢,固定带头,防止甩龙伤人;冷换设备的使用,应按程序操作,投用时,先开冷流,后开热流,而停用时,先停热流,后停冷流;备用机泵定期盘车,冷却水畅通,高温泵应处于预热状态;安全阀起跳后,必须按规定重新校验、铅封,安装后全开上下游阀,并加铅封以防误动。4.2事故处理阶段的工艺应对措施4.2.1事故处理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单线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当事故发生时,要做到了解全面、分析正确,判断无误,处理及时,措施得当。尤其是对事故发生蔓延及后果要有所预测,关键时刻要胆大心细,当机立断。其宗旨是避免人员伤害,减少对设备的影响,降低损失,并能尽快恢复生产。4.2.1.1事故处理安全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首先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尽量避免人员受到伤害。4.2.1.2事故处理设备原则所有塔、罐不能满或空,严防跑满;高低压有关的设备严防串压,防止超压爆炸着火;各设备充压、泄压速度不能过快,以免损坏设备及造成泄漏。4.2.1.3事故处理工艺原则严禁超温及中毒,事故排除后应尽快恢复生产,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加强与上下游相关装置的联系,减少对其装置的影响。4.2.2紧急停工4.2.2.1原则事故发生后,各岗位操作人员要坚守岗位,听从指挥,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当事故发生时,首先通知生产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然后根据事故类型,允许时间、事故的蔓延或事故范围,果断采取两种措施:一,应对事故的必要措施,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及有关装置的安全;二,全面完成紧急停工转入正常停工或恢复正常操作的措施。发生事故时,根据现象和事故发生前设备状况,操作参数变化,正确判断事故,迅速处理,避免事故扩大,重大事故立即汇报车间主管或值班人员和生产管理部门,装置紧急停工应向生产管理部门汇报同意。发生火灾立即报火警,并立即切断或减少流向着火的可燃介质。当发生中毒时,在报告气防部门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组织现场自救和急救。当出现有毒介质泄漏时,应视现场情况,组织人员安全撤离,并通知其他可能危及到的人员。4.2.2.2紧急停工的处理方案4.2.2.3紧急停工的注意事项装置一旦发生事故,班长要组织好人员,并尽快通知装置主管和相关人员,实统一指挥,确保装置顺利、安全、稳定、有序停工。装置停车时,应执行国家工业卫生标准,不允许任意排放有毒、有害的物料。物火炬设施的带压易燃易爆气体排放要缓慢进行,采取逐渐减压措施,放空管线末端必须设有防火措施。进行紧急处理时,首先要作好个人的防护工作,防止出现人员烧伤、烫伤、中毒等人身事故。在发生泄露是故事,要沉着冷静,先按岗位操作法和事故处理预案组织初步的抢救和掩护。无论着火、爆炸过程必须首先保证人员的自身的安全,避免事故的扩大。无法切断危险源时,要用氮气、蒸汽或水进行掩护。5、作业环境因素的应对措施5.1噪音应对措施降低噪音源;合理布局噪音源;佩戴个人防护用品。5.2高温应对措施通过技术革新,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减弱高温、热辐射的影响;通风;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加强个人防护。6、自燃灾害因素的应对措施6.1地震应对措施6.1.1震前预防准备工作定期编制和组织抗震防灾规划;对生产设施进行审核检查凡不符合抗震防灾标准的,尽快完成抗震加固;工程建设要避开不利抗震地带;建立以现有生产体系为基础的综合抗震防灾体制,培养一支抗震防灾技术和管理队伍;要保持抗震救灾设施(消防器材、应急电源、水源、通讯救护及抢修器材等,处于随时可备用应急状态;制定各生产岗位专业指挥系统的抗震应急对策、方案和措施;利用各形式、手段,普及地震、抗震、防震和救灾知识教育。6.1.2震时应急救灾工作建立有效的抗震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救灾系统;装置的主管和工艺、设备、安全技术人员,要立即到岗位,按照职责分开,组织实施本装置的指挥和救灾;按照生产装置应急对策方案,并结合震时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实施震时安全停工方案,以及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应及时组织防余震的紧急措施,对可能造成扩大灾情、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部位以及可能成为恢复通讯、供电、供水、供汽和交通故障的关键设施,要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险和抢修。6.1.3震时可能发生的灾害火灾爆炸、危险介质泄露、高压串低压事故、紧急停电、水、汽等原因,会使装置操作混乱,引发次生事故。6.1.4地震时应急措施地震时出现停电、水、汽等生产性事故;出现配电室、操作室倒塌;出现设备、管线破裂,泄露事故,应及时关闭易燃易爆、有毒介质的阀门和运转设备,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压力,进行局部或全面紧急停车。震后,大部分人员可撤离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留少部分人员监视现场,处理意外事故,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蔓延。6.1.5职责任务6.1.5.1日常职责检查落实装置抗震、防震的设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组织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装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抗震措施,使设备和构筑物达到抗震能力;对装置操作人员进行抗震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生产人员进行抗震防灾演练,熟悉掌握抗震时的应急措施。6.1.5.2震时职责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指挥系统,指挥部成员迅速到位,全面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根据受灾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处理生产中的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迅速收集各岗位的震情,及时向上部门汇报;紧急组织抢修工作,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扩大;组织人力,物力,抢救伤员和中毒人员;服从上级指挥部门的指挥。6.1.5.3震后职责汇总本单位受灾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组织人力物力,做好恢复生产;加强员工心理疏导,稳定员工情绪,做好生产人员的后勤供应供应工作,做好伤病员地安抚救护工作。6.2雷电应对措施6.2.1直击雷保护措施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6.2.2雷电感应保护措施金属设备、管道、钢结构予以接地;6.2.3雷电浸入波保护措施在电气系统应安装阀形避雷器,保护间隙法、管型避雷器。6.2.4防雷设施的安全管理6.2.4.1定期检查每年在雷雨季节来临前,对防雷设施进行专业检测,防雷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10欧,并保存专业检测数据和报告。6.2.4.2常性检查对各种防雷设施应按规定、标准要求检查整体、器件情况(连接兰是否有裂纹,引下线有无闪络或烧损痕迹,是否腐蚀痕迹与临导体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定。6.2.4.3主要检查内容检查遭受雷击区域的设备、设施是否采取了防雷措施;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应镀锌、涂漆;引下线应沿建筑物、构筑物的墙敷设,并经最短径接地;避雷针与引下线的接地应采用焊接;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有人通行的地方,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严禁在装有避雷线、针的构建物上架通讯线、低压线、广播线;金属物或线路与防雷设施不相连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不少于5m。

篇2:化工厂电气安全检查模板

说明

1)电气系统都有漏电、触电的可能。因此,对操作者进行防触电保护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必须有效、可靠,并贯穿于电气系统的各个环节。其次要严格遵守电气操作规程以及检修作业的监护制度等。

2)一旦发生触电,必须迅速切断电源,及时而正确地施行人工抢救。

1.设备检查

1.1变配电所的设置,建筑结构及有关设施:

1.1.1变配电所应避免设置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空气污染或有剧烈震动的场所;

1.1.2变配电所一般采用砖结构建筑、水泥地面。地面应高出周围地面150~300mm,以

防积水;

1.1.3变配电所室门应向外开,并采用轻型铁门或包有铁皮的木门;

1.1.4与变配电所相通的电缆沟、电缆隧道等处有防止雨水、地下水渗入和防止小动物进入的措施、并用非可燃性材料作为电缆沟的盖板;

1.1.5户外变电所的变压器周围,其固定栅栏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7m。变压器底部与地面之间应有大于或等于0.3m的距离。若装有两台变压器时,两者净距需大于或等于1.5m;

1.1.6高压配电装置可单独设置,当高压开关柜少于4台时,可将高低压配电装置布置于同一室。若单列布置,两者距离应大于或等于2m;

1.1.7变压器室应通风良好,通风口用水泥或金属百叶窗,且内侧加装网孔小于或等于10mm的金属网,保证任何季节安全运行;

1.1.8变压器室的门应上锁,并挂“高压危险”的警告牌及安全色标;

1.1.9户内配电装置最小通道宽度,单排列的操作通道为1.5m,维修通道为0.8m;双排列的操作通道为2m,维修通道为1m;

1.1.10变配电设备遮栏高度应不低于1.7m。

1.2电气设备:

1.2.1变压器

1.2.1.1变压器外壳无渗、漏油,并和铁芯同时可靠接地。

1.2.1.2当发现变压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运行:

1)音响不均匀或有爆炸声等异常情况;

2)油面低于油面计的下限,并继续漏油下降时;

3)防爆管或油枕喷油时;

4)正常条件下温度过高,并不断上升时;

5)油色过深,油内出现炭质;

6)套管有放电现象或严重裂纹。

1.2.2油开关和隔离开关

1.2.2.1油开关的油位应在上限与下限之间;油色正常、无渗漏;排气管应完好无损;

1.2.2.2油开关操作灵活,准确可靠、合闸机械指示正确;

?

?

1.2.2.3故障跳闸后的油开关,应检查套管有无断裂、引线有无烧伤、油箱有无变形;

1.2.2.4油开关和隔离开关的操作机构应有可靠的联锁装置,并保证合闸时只有先合隔离开关才能合上油开关;拉闸时先拉开油开关,才能拉开隔离开关;

1.2.2.5隔离开关的瓷瓶和连接拉杆应无裂纹、无放电痕迹、销子无脱落。

1.2.3负荷开关和跌落保险

1.2.3.1负荷开关只能用来切断和接通正常线路,其消弧装置应完好。合闸时,触头应动作一致,各相前后相差不应超过3mm;

1.2.3.2负荷开关操作机构应灵活可靠;

1.2.3.3跌落式熔断器断开后,其带电部分距地面的垂直距离在室外应大于或等于4.5m,

室内应大于或等于3m;

1.2.3.4跌落式熔断器应倾斜安装,与垂直线保持15°~30°夹角;

1.2.3.5有爆炸、火灾危险及剧烈震动的场所,不能使用跌落保险;

1.2.3.6所有开关的各部件应完整无损,操作机构安全可靠,并有额定电压、电流值和分合位置的标志。

1.2.4互感器

1.2.4.1电压互感器一、二次侧均有熔断器保护(二次侧可用自动开关),一次侧开关断开后,其二次回路应有防止电压反馈的措施;

1.2.4.2电压互感器如内部有噪声、放电声、烟味或臭味等异常情况时,应停电处理,不得用隔离开关断开故障回路,应切断上一级油开关;

1.2.4.3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导线截面为2.5mm2,无中间接头号,连接可靠,且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

1.2.5电力电容器

1.2.5.1电容器不得装在高温、多尘、潮湿及有易爆易燃和腐蚀性气体的场所;

1.2.5.2当电容器外壳严重漏油、鼓肚、瓷套管严重放电、闪络响声或严重过热时,应立即退出运行;

1.2.5.3电容器室应有温度指标,室温不得超过40℃,否则应装机械通风。电容器外壳温度不超过60℃;

?

?

1.2.5.4运行中的电容器组,三相电流应保持平衡,相间不平衡电流不应大于5%;

1.2.5.5电容器组应有欠压保护,当母线电压低到宣传员定值的60%左右时,能从电网中自动切除;

1.2.5.6户外落地安装的电容器下层电容器低部距地面应大于或等于0.4m,地面应有防潮措施四周应设网孔不大于20×20mm网状遮栏,高度大于或等于1.7m。电容器室应通风良好,进风窗应装网孔不大于10×10mm的钢网;

1.2.5.7电容器应有可靠的短路保持装置和超负荷装置;

1.2.5.8电容组应装放电回路。禁止带电荷合闸。电容器停止运行后,至少放电3min方可再次合闸。

1.2.6电缆

1.2.6.1电缆对地面和建筑物的最小允许距离:

1)直埋电缆的埋置深度(由地面至电缆外皮);1~35kV为0.7m;

2)电缆外皮于建筑物的地下基础为0.6m。

1.2.6.2电缆相互接近时的最小净距:

1)10kV以下电缆之间为0.1m,10~35kV之间应不小于0.25m;

2)不同部门使用的电缆,包括通信电缆相互间为0.5m。

12.6.3电缆与地下管道间接近和交叉的最小允许距离;

1)电缆与热力管道接近时的净距为2m,交叉时为0.5m;

2)电缆与其它管道接近或交叉时的净距为0.5m。

1.2.6.4电缆相互交叉时的净距为0.5m;

1.2.6.5被挖出的电缆应用木板衬护悬吊,悬吊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5m。不得用铁丝和绳子不加托板直接悬吊电缆;

1.2.6.6铠装电缆或铅包,铝包电缆的金属外皮在两端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欧姆;

1.2.6.7电缆穿越路面和建筑物及引出地面高度在2m以下的部分,均应穿在保护管内,保护管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1.2.6.8敷设电缆的地面应装设走向标志,以利运行和检修。

1.2.7照明装置及移动电具

1.2.7.1所有移动电具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M.,引线和插头应完整无损。引线必须用三芯(单相电具)、四芯(三相电具)坚韧橡皮线或塑料护套软线,截面至少0.5mm2,引线不得有接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m;

1.2.7.2所有移动电具宜装漏电动作电流小于或等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的漏电保安器;

1.2.7.336V以下的低电压线路装置应整齐清楚,所有的插座必须为专用插座;

1.2.7.4所有灯具、开关、插销应适应环境的需要,如在特别潮湿、有腐蚀性蒸气和气体、有易燃易爆的场所和户外等处,应分别采用合适的防潮、防爆、防雨的灯具和开关;

1.2.7.5220V灯头离地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潮湿、危险场所和户外,不低于2.5m;

2)生产车间、办公室等一般不低于2m;

3)必须放低时,不应低于1m,但从灯头到离地2m处的灯线要加绝缘套管,并对灯具采取防护措施。

1.2.7.6开关和插座离地高度不低于1.3m。插座也可装低,但离地不应低于15mm;

1.2.7.7局部照明及移动式手提灯工作电压应按其工作环境选择适当的安全电压。机床或钳工台上的照明灯应用36V及以下的低电压;锅炉,蒸发器和其它金属容器内的行灯电压不允许超过12V。低压灯的导线和电具绝缘强度不低于交流250V;

1.2.7.8插座或开关应完整无损,安装牢固、外壳或罩盖应完好、操作灵活、接头可靠;

1.2.7.9露天的灯具、开关应采用防雨式,安装必须牢固可靠;

1.2.7.10不乱拉、乱接临时线、临时灯。生产需要应办理临时线申请手续,定期检查,过期拆除;

1.2.7.11临时线为绝缘良好的橡皮线,悬空和沿墙敷设。架设时户内离地高度不得低于2.5m,户外不得低于3.5。临时线与设备、水管、热水管、门窗等距离应在0.3m以外,与道路交叉处不低于6m。

1.3架空线及户内外布线

1.3.1导线截面必须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导线的线距与周围设施的距离,过路时对地高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1.3.2架空线严禁跨越易燃建筑的屋顶;

1.3.3拉线要装在架设导线反方向的着力点上或线路不平衡张力合力的作用点上。拉线与线路的方向应对正。角度拉线应与线路的分角线对正。防风拉线与线路垂直;

1.3.4电杆与拉线的夹角不小于45°,受环境限制时应不小于30°;

1.3.5不同线路共杆时,低压线在高压线下方,对10KV的直线杆两端间距不小于1m。通信广播线路在低压线路下方。其间距不小于1.5m。低压线路多层排列,直线杆层间距离不得小于0.6m,相邻导线间距不小于0.4m,分支或转角不小于0.3m;

1.3.6三相四线供电系统中零线截面不小于该线路相线截面的一半。且不小于最小允许截面,单相制的零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相同;

1.3.7不同电压、不同频率的导线不允许穿入同一金属管内。(同一设备和同一机组所有回路电压在66V以下、三相四线制照明回线除外);

1.3.8金属管布线时,管内及管口须光滑无毛刺,并可靠接零或接地;

1.3.9户内、外明线装置的导线,穿过墙壁应用瓷管,钢管或塑料保护。穿过楼板应用钢管或硬塑料管保护。通向户外的塑管应一线一管。在两条线路交叉时,贴近敷设面的一条线路的导线上应套绝缘管。

1.4防雷和接地保护

1.4.1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上严禁架设低压线、通信线和广播线;

1.4.2避雷针的安装应满足机械强度和耐腐蚀的要求。避雷针宜用直径不小于25mm,壁厚不小于2.75mm的钢管或直径不小于20mm的圆钢,并镀锌;

1.4.3避雷针连线应用截面大于或等于35mm2的镀锌纲纹线;

1.4.4避雷带或避雷网宜用镀锌钢材。圆钢最小直径为8mm,扁钢厚度不小于4mm,截面不小于60mm2;

1.4.5阀型避雷器应垂直安装,其密封良好,瓷件封口及胶合处无破裂,轻摇进内部无不正常响声,拉地引下线如为铜线,应大于或等于16mm2;如为铝线应大于或等于25mm2;

1.4.6防雷装置应定期进行检查和预防性试验,接闪器及引下线等如腐蚀30%以上应更换;

?

?

1.4.7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三相三线供电系统应采用接地保护;

1.4.8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应采用接零保护,变压器中性点工作接地,架空分支线和干线沿线每公里及终端处应重复接地;

1.4.9接零保护的低压供电系统中电缆和架空线引入的配电柜处应重复接地。不许在零线上装设熔断器和开关;

1.4.10同一低压供电系统中,不应一部分设备外壳接零,另一部分接地保护;

1.4.11凡因绝缘破坏而可能带有危险电压主的电气了设备及电气了装置其金属外壳和框架应可靠接地,接地电阻R小于或等于4.;

1.4.12接地体应镀锌,其截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防雷接地体最小截面:圆钢,直径10mm;角钢50×50×5mm;扁钢厚4mm,截面100mm2;钢管厚3.5mm,直径50mm②一般接地体最小截面:圆钢直径8mm。角钢厚4mm;扁钢厚

4mm。截面48mm2;钢管厚3.5mm2③一般接地装置的接地干线最小截面:圆钢直径6mm;角钢厚3mm;扁钢截面24mm2;

1.4.13各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大地接短路电流系统:R≤2000/I,当I>400A时,R≤0.5.②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高低压设备共用时,R≤120/I一般不大于10.

仅用于高压设备时,R≤250/I一般不大于10.

③低压电力系统:并联运行电气设备的总容量为100kV以上时,R≤4.;若不超过100kVA时,重复该地电阻R≤10.。

2.行为安全

2.1不得单独进行设备巡视,巡视只准在高压设备遮栏外。也不准在变压器高压下面行走;

2.2电气设备检修必须采取停电验电,确认无电并进行放电和接地。装遮栏及悬挂安全标示牌;

2.3电气设备运行或检修应按规定穿戴绝缘鞋和绝缘手套、防护眼镜、使用绝缘垫及绝缘工具;

2.4电气检修应实行监护制,一人操作,一人监护;?

2.5事故停电时,未采取安全措施不许进入遮栏和触及设备的导电部分;

?

?

2.6当发生人身触电和火灾事故时,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抢救;

2.7电气安全工具应配备齐全,并定期试验,按规定合格使用,用后应妥善保管;

2.8严格遵守电气安全操作规程,倒闸操作票和检修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终结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消防、设备管理制度及出入制度等等

2.9低压设备带电工作应设专人监护,相邻相的带电部分应用绝缘板隔开。禁用锉刀和金属尺等工具;

2.10外线电工遇有6级以上大风、大雨、雷电等情况,严禁登杆作业和倒闸操作。

3.室内应配有二氧化碳、四氯化碳、干粉灭火器或砂箱,操作者对其应能熟悉使用。

电力变压器安全检查表

说明

(1)电力变压器安全检查表仅适用于检查变压器本身及其附件,以及装在变压器上的保护装置、测量装置及部分控制电缆。至于变压器的其它保护装置、二次回路、油开关等不在本检查表范围之内。

(2)电力变压器外部检查的周期规定:

1)发电厂和经常有人值班的变电所内的变压器,每天至少检查一次,每星期应有一次夜间检查。

2)无值班人员的变电所和室内变压器容量在3200kVA及以上者,每10天至少检查一次,并应在每次投放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检查。容量大于320kVA但小于3200kVA者,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并应在每次投入使用前和停用后进行检查。

3)无值班人员的变电所或安装于小变压器室内的320kVA及以下的变压器和柱上变压器,每两个月至少检查一次。

在气候激变(冷、热)时,应对变压器油面进行额外检查。瓦斯继电器发出警报信号时,亦应进行外部检查。

(3)电力变压器应有技术档案,其内容如下:

1)按照规定格式编制的变压器履历卡片;

2)制造厂试验记录的副本;

3)交接试验的记录;

?

?

4)历次干燥的记录;

5)大修验收报告书,附技术资料一览表;

6)油的试验记录;

7)滤油和加油的资料;

8)装在变压器上的测量仪表的试验记录;

9)其它试验记录;

10)检查和停用检查的情况;

11)备品保管规程(所有变压器合用一书);

12)变压器的安装图和构造图。

配电变压器的技术档案内容有1~6项即可。

1.变压器外部检查(按周期检查)

1.1变压器套管应清洁,无破损、裂纹放电痕迹及其他现象;

1.2变压器声音应正常;

1.3变压器油包应正常(淡黄色),油位高度符合油标管的刻度要求,并无漏油现象;

1.4变压器电缆和母线应无异常现象;

1.5变压器的油温不宜超过85℃,最高不得超过95℃;

1.6防爆管的隔膜应完整。

2.变压器的冷却和变压器室

2.1强迫油循环水冷式的变压器,油冷却器的油压应比水压通常高101.325~151.988kPa;

2.2变压器室的门、窗、门闩应完整,门应上锁,房屋不应漏雨,照明和空气温度应适宜;

2.3变压器室的门和墙上应清楚地写明变压器的名称和厂(所)内的编号。门外应挂警告牌,写明“高压危险”字样。

?

?

3.监视测量仪表和保护装置

3.1变压器用熔断器做保护装置时,其熔断器的性能必须满足极限熔断电流、灵敏度和选择性的要求;

3.2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及主要的厂用变压器,应安装测量上层油温的温度表;

3.3强迫油循环水冷式变压器。在冷却器的前后,应各装水银温度表;

3.4强迫油循环水冷式变压器。应装设指示给水中断、油循环停止和油温过高的信号装置。

4.电气部分

4.1检查电缆和母线应无异常象现;

4.2变压器外壳的接地应良好;?

4.3击穿保险器应配备合理并完好;

4.4各种标示牌和相色的漆应清洁鲜明;

4.5装有瓦斯继电器油浸式变压器,其顶盖沿瓦斯继电器的方向应有(1~1.5)%的升高坡度;

4.6瓦斯继电器和温度表到控制电缆一段导线应采用耐油导线;无耐油导线时,应在离瓦斯继电器0.5m以内的导线用白布带扎紧,并涂上耐油的绝缘漆。

5.对变压器的其它要求:

5.1变压器的外壳上应标明厂(所)内编号,单相变压器应按相涂色(一般可按最高电压一侧的相别涂色);

5.2发电厂和变电所内的主变压器的引出线上应按相涂色;

5.3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变压器室和室外变电所,应设置适当的消防设备和事故蓄油设施。

6.技术资料应齐全

篇3:Z化工厂装置火灾应急响应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为切实提高我公司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真正掌握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演练时间:

20**年*月*日下午**:**

三、演练地点:

c区

四、演练内容:

1、事故应急响应通知程序演练;

2、火灾扑救方法演练;

3、保安应急处置演练。

五、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成员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六、应急程序

(一)报警

1、外操在现场进行装桶时,在卸放料管时发生因静电放电引起燃烧,外操立即向班长报警。要求报清具体内容:发生地点、设备、情况。

2、班长接到报警后,立即报消防支队,并通知内操按照《应急响应联络图》的顺序通知公司其他成员。

3、班长作为第一现场指挥者,组织操作人员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关闭相关阀门;

2、立即疏散现场施工人员,防止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现场车辆严禁启动,下风向界区内严禁一切火种;

3、开启稳高压系统,接消防水带对周边设备进行水雾降温;

4、使用手推式泡沫灭火器对着火点进行灭火;(是否可行,事后泡沫处理可能有问题)

5、关闭雨水出口阀门,防止消防污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出厂外。

班长在生产部负责人到场后,立即报告,并将现场指挥权移交给生产部负责人;总指挥先于生产部负责人到场时,直接将指挥权移交总指挥。

(二)接警

消防支队接警人员接到报警后,应立即启动消防、气防联防联动预案(对报警内容复述无误)。

公司各相关人员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并按各自职责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生产部负责人到场后,承担第一现场指挥者职责,按总指挥的指令,落实应急预案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1、总指挥接到报告后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2、总指挥到现场后,生产部负责人立即报告,并将现场指挥权移交给总指挥。公司相关人员到现场后,在按各自职责分头展开救援工作的同时,及时向总指挥报告。

(四)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各专业组职责

A、总指挥

1、总指挥是现场应急处理的总负责人;

2、从先前的现场指挥人员处获取简要事件信息;

3、批准现场战术实施方案。

B、管理部部长

1、协调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应对新闻媒体和公众的质询;

2、做好应急救援后勤保障工作。

C、生产部部长

1、执行事件的应急响应行动计划;

2、组织实施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战术实施方案。

D、HSE部部长

1、协助总指挥确定现场战术方案;

2、组织实施环保、治安应急行动;

3、向上级公司报告事故及救援情况。

E、应急行动小组

组长:

1、组长负责应急行动小组的全面指挥;

2、在接到总指挥的指令后应急行动小组应迅速到达抵达事件发生现场;

3、负责决定需要使用的紧急处理设备、处理事故和事故后的现场清理操作中需要的收容设施等。

F、环境监测组

组长:组员:

负责组织对事故现场污染区域进行应急监测,包括事故影响的边界、污染物质的浓度、流量等,并对各外排口的水质进行监测。

G、警戒疏散组

组长:组员:

1、负责事故现场警戒、治安保卫、道路管制和人员疏散等工作。

2、在事故装置区外主辅道路路口实施警戒,拉警戒线,派人警戒,疏导交通。

3、1号门和2号门实行戒严,关闭移动门,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

H、应急抢修小组:

组长:组员:

负责组织人员进行事故现场的抢修救援工作

各救援小组组长及时向总指挥汇报抢险救援工作情况

(五)消防支队具体战斗任务如下:(详见灭火预案图)

1、1#消防车停靠8号消火栓出移动炮对着火点进攻。

2、2#消防车停靠18号消火栓出移动炮对着火点进攻。

七、演练结束

1、总指挥发布终止应急预案响应指令;

2、接到演练结束命令后,由高化消防中队以班为单位,各救援专业小组跑步至指挥部前集合,消防现场指挥员整队完毕向总指挥报告后归位;

3、总指挥进行讲评。

八、注意事项

1、演练过程中要确保做到“三不伤害”;

2、车辆行驶要注意安全;

3、消防车出水时严禁瞬间提高水压;

4、为防止设备受损,出水时严禁直接向罐体和相关设备射水;

5、指挥部应设立在上风向明显的位置,便于查看火场;

6、所有进攻人员必须佩带好空气呼吸器。

7、着火出泡沫进行扑救,严禁用水扑救。

九、现场人员标志

1、现场总指挥:红袖章,黄字“总指挥”。

2、现场副总指挥:红袖章,黄字“副总指挥”。

3、现场救援专业组长:红袖章,黄字“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