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某氯氢处理应急处置方案

某氯氢处理应急处置方案

2024-07-15 阅读 9125

为防止突发性重大化学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本着“预防为主,自救自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制定本车间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特征

1.1本工段存在硫酸、氯气、等物料,特别易灼伤、中毒等。

1.1.1.硫酸: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害:本品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1.1.2氯剧毒,常温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在常温和7.09×105Pa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氯在空气中不燃烧;但是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性气体或蒸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气对眼睛和呼吸系统的粘膜有极强的刺激性。空气中氯气达到一定浓度时,瞬间就可以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立即死亡。

氯气对环境有危害,特别是对生物。

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

2.1.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应急救援的需要,车间成立应急救援抢险队: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均为不脱产救援队伍。

总指挥:梁群启?副总指挥:王立军?杨永臣

2.2.组成人员:

第一梯队:

田伯春、刘兆东、王建、、王焕海、孙泽江、李明友、郑锋

第二梯队:

管恩茂、王培忠、魏本强、宋连斌、张培臻、殷现金、闫东山、陈国良、

2.3.主要职责:

?2.3.1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3.2负责人员,救援物资配置及应急队伍调动。

?2.3.3负责组织应急救援的演练。

?2.3.4协调事故现场的调查、取证工作。保护事故现场。

?2.3.5批准应急救援的启动与终止。

?2.3.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2.3.7危险化学品信息的上报工作。

2.3.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3.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事故根据“先控制后处理”的原则,凡能经切断物料等处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应以自救为主。如果危机其他分厂及社会时,则应立即通知公司调度室,由公司组织附近居民疏散,请求社会力量支援。

因事故最早发现者一般为本岗位操作工,所以处理事故一般应由本岗位主操作为主,以便事故能够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事故蔓延。工段长在岗时,应以工段长为主处理。车间或值班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增援和协助。

3.1.灼伤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灼伤深度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Ⅰ度灼伤损伤最轻。灼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

Ⅱ度灼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

Ⅲ度灼伤是指皮肤全层灼伤。灼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呈黑色、炭化皮革关。破坏的经细胞可使灼伤局部呈鲜红色,偶有水疱,灼伤区的毛发容易拔出,感觉退减。Ⅲ度灼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

Ⅳ度灼伤是指除皮肤全层灼伤外,还伤及皮下组织如肌肉、骨骼等,也称为毁损性灼伤,修复难度大,恢复时间长。

现场处置:

3.1.1.高温灼伤(烧伤、蒸汽烫伤、开水烫伤、电弧灼伤):受伤者或伤势较轻,应立即至就近水源处,用干净缓和冷水冲洗伤口,然后去项目部医务室,由现场医务人员检查后确定是否送医院防治。

3.1.2.化学灼伤:受伤后应首先将浸有化学物质的衣服迅速脱去,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尽可能除去创面上的化学物质。生石灰和浓硫酸灼伤时,应先用干布擦净,再用水冲洗,以免遇水后产热,加重灼伤。磷烧伤时应用水可湿布将磷与空气隔绝,以免磷继续燃烧。禁用任何含油质的敷料包扎,以免增加磷的溶解和吸收,发生严重的磷吸收中毒。

3.1.3.若伤势严重是,现场人员应大声呼救,同时报告现场负责人。

3.1.4.现场负责人到达现场后立即组织现场人员将受伤者转移到安全地点,同时报告现场处置小组和职工医院。

3.1.5.项目部医务人员应立即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对灼伤部位进行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救治。

3.1.6.若伤势特别严重或受伤人数较多,现场处置小组必须立即到现场组织抢救工作,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援。现场医务人员对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处理。

3.2事故发生后,在氯气泄漏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警戒区域的边界设警示标志并安排专人警戒,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人员外,其它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3.2.2迅速将警戒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人员撤离。撤离时应注意:有个体防护用品的应佩戴,无防护用品的应采取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如采用湿毛巾遮掩口鼻等措施);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指挥部确定的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撤离完毕,必须查清是否仍有人留在事故区。

3.2.3事故发生后,立即展开现场急救,急救时应注意: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确定受伤者所在环境是安全的;作好自身及伤病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抢救时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

3.3氯气管道泄漏

3.3.1经过专业训练的当班人员应立即佩戴好防护用品,采用氯气捕消器捕消泄漏的氯气,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报告车间和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各小组成员接到命令后,立即各就各位。抢险小组到现场后,在现场指挥部的指令下穿戴防护用品及空气呼吸器进入泄漏现场,查明泄漏部位及原因,并将实际情况报现场指挥小组,现场指挥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及泄漏部位采取以下应急救援方案:

3.3.2当泄漏量较小时,采取关闭与其相应的阀门、停止作业或采取改变工艺流程、局部停车等方法切断泄漏源,以减少泄漏量,现场人员不断用氯气捕消器捕消泄漏的氯气,减小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3.3.3当切断了泄漏源,但氯气泄漏量仍较大时,必须根据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实际的或潜在的压力,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修补或堵塞裂口。

3.3.4当氯气泄漏量很大,采取以上两种措施不足以消除事故时,抢险小组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同时,应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紧急堵漏和捕消氯气,开启氯气处理装置,及时处理泄漏的氯气,尽量减少污染,为社会力量及时到来进行援助和疏散人员赢得宝贵的时间。人员疏散完毕,抢险小组成员和及时援助的社会力量根据情况,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故直至消灭事故,同时调度公司系统停车,但必须确保水、电供应。

4.注意事项:

1.热液烫伤,应立即将被热液浸湿的衣服脱去。用剪刀剪开脱去衣物,防止粗暴的动作将创面表皮大片撕脱。

2.使用冷水冲洗衣,并用干净的物品包扎灼伤区域,防止感染。

3.烧烫伤后,受损的皮肤已经失去表皮的保护,不可以直接冰敷,以免冻伤。

4.烧烫伤后呸要立刻涂抹药膏,应用清水冲洗降温后再涂抹药膏。

5.1报警及通信联络

5.1.1车间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的联系电话:

梁群启:?王立军:?杨永臣:

5.1.2本公司报警固定电话:

生产管理部电话:8050

总调度室电话:8620?8621?8622?

安全环保处电话:8624

氯碱车间办公室电话:8051

5.2.1、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在液氯贮槽区、充装区、盐酸区及电解室,共19个。报警器安装在DCS室、液氯操作室、盐酸操作室共5个。安装了避雷针,在厂区设有风向旗。

5.2.2、生产区配有8kg干粉灭火器42台,CO2灭火器15具,室外消防栓10个,室内消防栓16个,水龙带440米,喷雾水枪2支,消防水枪14支。

各重点岗位都配有电话,各装备器材都有专人管理,车间对各装备器材不定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篇2:某氯氢处理应急处置方案

为防止突发性重大化学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本着“预防为主,自救自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制定本车间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特征

1.1本工段存在硫酸、氯气、等物料,特别易灼伤、中毒等。

1.1.1.硫酸: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害:本品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1.1.2氯剧毒,常温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在常温和7.09×105Pa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氯在空气中不燃烧;但是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性气体或蒸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氯气对眼睛和呼吸系统的粘膜有极强的刺激性。空气中氯气达到一定浓度时,瞬间就可以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立即死亡。

氯气对环境有危害,特别是对生物。

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

2.1.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应急救援的需要,车间成立应急救援抢险队: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均为不脱产救援队伍。

总指挥:梁群启?副总指挥:王立军?杨永臣

2.2.组成人员:

第一梯队:

田伯春、刘兆东、王建、、王焕海、孙泽江、李明友、郑锋

第二梯队:

管恩茂、王培忠、魏本强、宋连斌、张培臻、殷现金、闫东山、陈国良、

2.3.主要职责:

?2.3.1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3.2负责人员,救援物资配置及应急队伍调动。

?2.3.3负责组织应急救援的演练。

?2.3.4协调事故现场的调查、取证工作。保护事故现场。

?2.3.5批准应急救援的启动与终止。

?2.3.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2.3.7危险化学品信息的上报工作。

2.3.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3.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事故根据“先控制后处理”的原则,凡能经切断物料等处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应以自救为主。如果危机其他分厂及社会时,则应立即通知公司调度室,由公司组织附近居民疏散,请求社会力量支援。

因事故最早发现者一般为本岗位操作工,所以处理事故一般应由本岗位主操作为主,以便事故能够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事故蔓延。工段长在岗时,应以工段长为主处理。车间或值班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增援和协助。

3.1.灼伤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灼伤深度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Ⅰ度灼伤损伤最轻。灼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

Ⅱ度灼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

Ⅲ度灼伤是指皮肤全层灼伤。灼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呈黑色、炭化皮革关。破坏的经细胞可使灼伤局部呈鲜红色,偶有水疱,灼伤区的毛发容易拔出,感觉退减。Ⅲ度灼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

Ⅳ度灼伤是指除皮肤全层灼伤外,还伤及皮下组织如肌肉、骨骼等,也称为毁损性灼伤,修复难度大,恢复时间长。

现场处置:

3.1.1.高温灼伤(烧伤、蒸汽烫伤、开水烫伤、电弧灼伤):受伤者或伤势较轻,应立即至就近水源处,用干净缓和冷水冲洗伤口,然后去项目部医务室,由现场医务人员检查后确定是否送医院防治。

3.1.2.化学灼伤:受伤后应首先将浸有化学物质的衣服迅速脱去,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尽可能除去创面上的化学物质。生石灰和浓硫酸灼伤时,应先用干布擦净,再用水冲洗,以免遇水后产热,加重灼伤。磷烧伤时应用水可湿布将磷与空气隔绝,以免磷继续燃烧。禁用任何含油质的敷料包扎,以免增加磷的溶解和吸收,发生严重的磷吸收中毒。

3.1.3.若伤势严重是,现场人员应大声呼救,同时报告现场负责人。

3.1.4.现场负责人到达现场后立即组织现场人员将受伤者转移到安全地点,同时报告现场处置小组和职工医院。

3.1.5.项目部医务人员应立即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对灼伤部位进行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救治。

3.1.6.若伤势特别严重或受伤人数较多,现场处置小组必须立即到现场组织抢救工作,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援。现场医务人员对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处理。

3.2事故发生后,在氯气泄漏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警戒区域的边界设警示标志并安排专人警戒,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人员外,其它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3.2.2迅速将警戒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人员撤离。撤离时应注意:有个体防护用品的应佩戴,无防护用品的应采取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如采用湿毛巾遮掩口鼻等措施);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指挥部确定的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撤离完毕,必须查清是否仍有人留在事故区。

3.2.3事故发生后,立即展开现场急救,急救时应注意: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确定受伤者所在环境是安全的;作好自身及伤病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抢救时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

3.3氯气管道泄漏

3.3.1经过专业训练的当班人员应立即佩戴好防护用品,采用氯气捕消器捕消泄漏的氯气,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报告车间和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各小组成员接到命令后,立即各就各位。抢险小组到现场后,在现场指挥部的指令下穿戴防护用品及空气呼吸器进入泄漏现场,查明泄漏部位及原因,并将实际情况报现场指挥小组,现场指挥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及泄漏部位采取以下应急救援方案:

3.3.2当泄漏量较小时,采取关闭与其相应的阀门、停止作业或采取改变工艺流程、局部停车等方法切断泄漏源,以减少泄漏量,现场人员不断用氯气捕消器捕消泄漏的氯气,减小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3.3.3当切断了泄漏源,但氯气泄漏量仍较大时,必须根据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实际的或潜在的压力,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修补或堵塞裂口。

3.3.4当氯气泄漏量很大,采取以上两种措施不足以消除事故时,抢险小组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同时,应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紧急堵漏和捕消氯气,开启氯气处理装置,及时处理泄漏的氯气,尽量减少污染,为社会力量及时到来进行援助和疏散人员赢得宝贵的时间。人员疏散完毕,抢险小组成员和及时援助的社会力量根据情况,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故直至消灭事故,同时调度公司系统停车,但必须确保水、电供应。

4.注意事项:

1.热液烫伤,应立即将被热液浸湿的衣服脱去。用剪刀剪开脱去衣物,防止粗暴的动作将创面表皮大片撕脱。

2.使用冷水冲洗衣,并用干净的物品包扎灼伤区域,防止感染。

3.烧烫伤后,受损的皮肤已经失去表皮的保护,不可以直接冰敷,以免冻伤。

4.烧烫伤后呸要立刻涂抹药膏,应用清水冲洗降温后再涂抹药膏。

5.1报警及通信联络

5.1.1车间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的联系电话:

梁群启:?王立军:?杨永臣:

5.1.2本公司报警固定电话:

生产管理部电话:8050

总调度室电话:8620?8621?8622?

安全环保处电话:8624

氯碱车间办公室电话:8051

5.2.1、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在液氯贮槽区、充装区、盐酸区及电解室,共19个。报警器安装在DCS室、液氯操作室、盐酸操作室共5个。安装了避雷针,在厂区设有风向旗。

5.2.2、生产区配有8kg干粉灭火器42台,CO2灭火器15具,室外消防栓10个,室内消防栓16个,水龙带440米,喷雾水枪2支,消防水枪14支。

各重点岗位都配有电话,各装备器材都有专人管理,车间对各装备器材不定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篇3: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应急处理预案

工作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应急处理预案

  本规定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意外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或胃肠道外途径(针刺、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医院工作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应立即按下述程序处理:

一、局部处理

  1. 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局部皮肤。

  2. 污染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

  3. 如有伤口时,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剂,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二、报告程序

  1.在局部处理完成后,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职业接触登记表备案。

  2.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接触者进行风险评估、调查,内容包括: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类型、途径、接触后局部处理情况、职业接触级别、病毒载量水平等评估感染风险、接触者预防接种、免疫情况、对同时接触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必要时征得源患者同意后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检测 。

  3.发生HIV接触后,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向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西安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85521006 85525625 节假日:卫晓丽 13060422155)。

三、根据接触病原体的种类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置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1.对接触者抽血检测抗原抗体情况,了解既往免疫状态。

  2.无保护性抗体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

  3.有保护性抗体者或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无需处理。

  4.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1.对接触者抽血检测抗体情况,了解既往状态。

  2.无接触后预防措施。

  3.接触6周后检测病毒RNA;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追踪检测。

  (三)艾滋病病毒(HIV)

  1.对接触者抽血检测抗体情况,了解既往状态。

  2.由疾控部门组织专家对接触者进行评估,需要时由疾控部门向接触者发放阻断剂;追踪检测可在疾控部门或本院检验科进行。

  3.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

  (四)梅毒

  1.对接触者抽血检测抗体情况,了解既往状态。

  2.预防性应用长效青霉素。

  3.接触后3个月检测梅毒抗体。

  (五)若发生其它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接触,由传染科、防保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预防处理方案。根据疾病的平均潜伏期进行追踪检测。

四、群体性职业接触处理报告、处理

  1.报告程序:当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3名以上工作人员在从事针对同一源患者的医疗活动而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事件,立即进行核实、调查,确定为群体性职业接触事件者向院领导汇报。

  2.风险评估: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接触者进行风险评估、调查,内容包括:接触人数、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类型、途径、接触后局部处理情况、接触者预防接种、免疫情况、对同时接触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3.预防处置措施:

  ①对于HBV、HC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体的群体性接触事件,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依据血源性病原体的类型、暴露级别、接触者免疫状况等因素指导接触者进行相应的检测、预防用药、免疫接种,并进行随访、监测。

  ②对于HIV群体性接触事件,尽快向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由疾控部门组织专家对接触者进行评估,需要时由疾控部门向暴露者发放阻断剂;追踪检测可在疾控部门或本院检验科进行。

五、预防处置费用及补偿政策:

  (一)本院正式职工及合同制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各项检测、预防用药、免疫接种费用均由医院承担。进修、实习、试工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职业接触,其检测费用由医院承担,但预防用药及免疫接种费用由个人自付。

  (二)发生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在随访期内确诊已感染了血源性疾病,参考损伤时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规定程度,医院给予适当的补偿:

  1.按照规定防护发生意外伤害的感染者,按照工伤申报程序进行申报鉴定,在鉴定结果未确定前,医院承担医保费用中的全部自付部分,鉴定结果出来后按结果规定对待。

  2.由于他人的违规操作造成当事人受伤而致感染的,违规者应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及责任。

六、总结、分析:

  每年对发生的职业接触个案进行汇总,确定多发科室、多发人群、多发地点及危险因素;对群体接触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补充防护用品等,将接触机率降至最低。

  本预案与国家或上级部门法规有不符之处,按照国家或上级发布的法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