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初级中学新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初级中学新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2024-07-15 阅读 9314

第三初级中学新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总体思路: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上岗、课题支撑、教研推动、评价引路、典型示范、总结提高。

一、理念先行

新―轮的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新课程秉持的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包涵着三层意思。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

3、培养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必须明确上述理念,并用于指导实验教师,这是这次课改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二、机制保障

做好课程实验工作,需要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应当建章立制,对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发展。

1、研究制定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2、制定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进行。

1、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新课程师资培训我们将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合格上岗”。

2、建立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教后反思、教师论坛、课题研究、教学设计讲评(说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研究开发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和网络教育等远程教宵资源。组织各种研讨会。

四、课题支撑

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坚持把教育科研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课题带动形式,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

1、引导学校和教师进入研究状态,鼓励参与实验的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申报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课题。

2、着重抓好三个课题研究:

①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学习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②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即转换教师角色,力求七个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反差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③校本开发研究:立足学校区域实际,形成学校特色。

五、教研推动

面对新课程,教学研究工作要有新思路,要努力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发挥信息科研外作用,推进课程改革。①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②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整体研究;③变应试研究为累质研究;④变单纯的教的研究为学的研究。建立自下而上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评价引路

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动态评价体系,这是课改实验的驱动器。

1、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2、学生评价:学习潜能,学习成绩(等级)、学习愿望和能力,重过程评价(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教师家长记录成长历程)。

3、课堂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表,从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关注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典型示范

课改工作要抓住重点,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我校课改工作顺利实施。发现和培养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的优秀教师。抓好典型示范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各学科要组织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优质课,争取推向全区。

八、总结提高

课改是一项新的工作,一项新的任务,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困惑肯定不少,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1、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好新课程实施的经验总结工作会议,肯定成效,研究问题,提出对策。

2、及时表彰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以调动教师参与课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2: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范本)

为了加强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新课程的教学行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要求,请全体教师参照执行。

第一条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着指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制定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管理的起始环节,是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教师都要制定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规范。教学计划应由备课组研究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应在开学一周内完成,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

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1、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措施,不随意降低或拔高教学要求。

2、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又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3、要充分体现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教学的原则,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体现有利于学个性发展。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和学情分析;在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业务学习与研究及有关活动安排;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单元或章节拟定教学进度。具体见每学期初发放的“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二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教学程序和步骤;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双边活动安排;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具和仪器使用;教后反思等。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电子)表达形式,教案的详略程度可因教材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注重实效,学校提倡教师制作电子教案。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应在学科备课组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师教学特点及风格的教学预案。倡导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合作备课,鼓励不同教法的实验与创新。教学设计要按课时编写,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精心预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3、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能力以及家庭和社区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了解。

4、在学法指导上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5、备课时,既要注重本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联系与综合。

6、积极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特别要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同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多元反思,写好课后反思。

第三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按照省下发的“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要求执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做到知识正确,概念清楚,同类材料丰富,容量适当,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充分。

相关推荐:

包装车间管理制度

前厅部安全及消防管理制度

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