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程序

2024-07-14 阅读 6880

1?目的辨识公司在生产、服务或运行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环境影响大小,确定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2?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服务和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控制和管理。3术语和定义《管理手册》中0.3章的有关术语和定义适用本程序。4?职责4.1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审批公司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及制定的控制措施。4.2安质部4.2.1负责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制定活动。4.2.2负责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收集、汇总,确定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并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批。4.2.3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确定的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及其风险程度进行应急预案的策划、编制工作。4.2.4负责对公司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评审、更新和监控。4.2.5负责对公司的一般或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形成文件发放到相关部门、单位实施控制。4.3各部门、单位4.3.1负责对本部门、单位职能范围内的(所辖场所和业务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确认、登记、更新和控制。4.3.2建立本部门、单位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控制好本部门、单位的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并上报安质部。5程序5.1识别范围5.1.1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的范围:a.危险源辩识的范围涉及组织的所有活动(常规的、非常规的生产服务活动);常规的:如正常的装卸车、装卸船、维修、转运、清扫、办公等;非常规的:包括异常活动(如设备设施临时抢修活动等)和紧急情况下的活动(如发生货垛坍塌、火灾等情况下的抢险活动);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货主、代理、司机、承包方、访问者及其他外来人员等);c.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d.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e.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f.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g.组织及其活动、材料、计划的变更;h.体系的变更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i.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的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j.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适应性。k.自然灾害:包括台风、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等。5.1.2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的要素:a.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b.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c.环境六种情景:对水体排放、对大气排放、对土地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能源资源的消耗、地方性环境问题。d.职业健康安全七种因素: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互动因素等。5.2识别方法5.2.1危险源辨识方法a.资料分析和同行业经验教训分析:通过查阅有关事故、事件资料,从中发现存在的危险源。?b.现场观察法:通过对作业现场各种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观察,发现存在的危险源。c.安全检查表/危险源提示表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系统的辨识;利用危险源提示表对岗位危险源进行辨识,以便快速识别。危险源提示表包括:?您所在的岗位是否存在以下危害在平地上滑倒/跌倒;上下楼梯、台阶、攀爬;人员从高处坠落,坠舱;工具、物料等从高处坠落;作业空间狭窄,无防护;与手工作业、提升、搬运、工具、物料等有关的危害;机械、设备故障、事故危害;车辆危害,包括场地短倒和公路运输过程的交通肇事;火灾、爆炸、倾覆、坍塌;可吸入的有毒害气体、粉尘、化学物质;有害能量如:电击、热能烧烫、辐射、噪声、转动、振动、砸、压、打击、绞缠、撕裂等;可能伤害眼睛、皮肤的强酸、强碱、易燃、易爆、易挥发腐蚀性强的物质或试剂;经常性的重复动作造成的与工作相关的肢体损伤;不良冷热环境,如过热和过冷;照明度不足;场地/地面易滑和不平;临边作业护栏不足、不牢;相关方活动的危害。5.2.2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环境因素识别主要使用现场观察法、过程分析判断法等。5.3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流程确定区域、场所→确定作业货种→明确作业活动环节(包括装卸船、装卸车、维修区域、道路清扫、道路交通等)→识别危险源、环境因素(排查)→登记、汇总危险源、环境因素→评价危险源、环境因素潜在的风险→确定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编制、评审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的充分性。5.4危险源、环境因素风险评价5.4.1危险源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直接判断法、调查表法(“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同时依据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标准等,对照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服务特点,确定对人身安全和健康产生影响的所有的危险源。利用直接判断法、LECD法进行风险评价,以确定公司的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5.4.1.1直接判断法a)对一般因素、较易判断的行为性违章违规因素,采取直接是非判断法评价,评价结果分为“轻微、可接受、不可接受”三种程度。b)下列情况不可接受,可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相关方(包括员工)的强烈投诉或抱怨的危险源;●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没有采取合理控制措施的;●直接观察到的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5.4.1.2?对其它情况采用“作业条件风险评价LECD方法”,即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方法。a)采用LECD评价方法的应用公式为D=LEC;其中: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D——危险性程度(分值);b)参数的确定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用风险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事件的L值为0,而必然发生事件的L值为1。但做系统安全推断时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时的L值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L值定为10,并将介于两挡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规定若干中间值,供判断和测算;如下表所示:L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人员暴露在风险中的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人为的将连续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E值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暴露在危险中的E值定为0.5,将介于两挡间的情况规定若干中间值,如下表所示:E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一次或不经常暴露2每月一次或不经常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事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后果会多样化,将轻伤对应C值定为1,造成十人以上死亡的C值定为100,其他情况的C值均介于两挡间,如下表所示:C值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40灾难,数人死亡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7严重,重伤3重大,致残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D——危险性程度(分值)根据测算和经验,D分值在20以下,被认为是低微风险,可以忽略;若分值在20—70之间,判为一般风险,要教育提示注意;若分值在70—160之间,判为显著风险,需培训教育,采取防范措施和关注改进并视情制定管理方案;若分值在160—320之间,判为高风险,需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要对应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即行改进;若分值在320以上的表示风险值不可容许,除对应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即行控制外,还要从制定应急预案、培训教育和演练等多种控制措施入手,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若直接威胁到安全生产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和消除隐患。如下表所示:危险程度D值风险等级极其危险>3201级(不可接受风险)高度危险160—3202级(重度风险)显著危险70—1603级(中度风险)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704级(可接受风险)稍有危险,可以接受<205级(可忽视的)D≥160?为重大风险将属于3、4级的风险判定为“普通风险”,将属于1、2级的风险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即为“重大风险”,需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以控制。5.4.2?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是非判断法”与“综合评分法”。a)下列情况可直接采用“是非判断法”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违反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的(如超标排放粉尘、气体、固废等污染物,水电能源资源按消耗偏高等);●国家法规或地方政府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或限制替代的物质(如氟里昂、石棉、多氯联苯等,淘汰的工艺、设备等);●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有毒、有害废物;●异常或紧急状态下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如:危险化学品以外泄露、火灾、爆炸、环保设备故障或人为事故等;●环保主管部门或上级机构关注、要求控制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消耗严重超标(浪费)的。b)采用“综合评分法”从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发生频率、关注程度、可恢复性、能源资源消耗、可节约度共7个方面进行评价判定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各因子取值见下表:评判因子评判标准(评判因子分值范围,可用插值法确定)A、影响范围超出地区范围超出社区范围超出厂区范围场区范围内5-44-33-22-1B、影响程度影响非常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一般影响轻微5-44-33-22-1C、发生频率持续发生周间歇发生月间歇发生偶然发生5-44-33-22-1D、关注程度关注强烈关注较大关注一般关注微弱5-44-33-22-1E、可恢复性恢复难度很大恢复难度较大恢复难度一般恢复难度较小5-44-33-22-1F、能源资源消耗消耗严重消耗较大消耗一般消耗较小5-44-33-22-1G、可节约度节约度较大节约度一般节约度较小节约度很小5-44-33-22-1表中A至E各评判因子之和大于17分的环境因素可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F、G任何一项等于5分或两项之和大于8分时可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注:根据实际情况,有些部门、单位可能不存在重要环境因素。5.5评价申报5.5.1各部门、单位将识别汇总的危险源、环境因素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评价,编制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确定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编制“重大风险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由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后报安质部。5.5.2安质部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和“重大风险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进行汇总、审定,形成公司“重大风险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予以发布。5.6风险控制5.6.1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或考虑变更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a)消除(即改变设计以消除危险源,如用机械来代替人工等,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去设计以达到绝对安全);b)替代(即降低风险或用低危害物质替代,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根源或潜在的严重程度);c)工程控制措施(即机械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配备、安装通风系统、现场警戒隔离人员或危险等);d)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即使用安全标志、危险区域标识、反光标志、报警器、警示语、培训教育、安全制度、安全规程、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e)个体防护设备(即安全帽、安全绳、安全带、口罩、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5.6.2安质部针对公司发布的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必要的控制措施,实施监督检查,协助各部门、单位进行有效控制。5.6.3各部门、单位针对公司确定的普通风险、环境因素均应进行运行控制,制定、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其进行控制,确保降低风险。5.6.4各部门、单位对确定的危险源、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按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实施培训,必要时持证上岗。5.6.5安质部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按照《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消防检查制度》实施监督检查,将检查情况记录在“现场检查记录表”。5.6.6安质部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月度风险抵押金制度》实施监督考核,并保持有效记录。5.7?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更新在下列情况下,对“危险源风险评价表”、“重大风险清单”、“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进行更新:a)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或对其控制发生较大变化;b)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发生较大变化;c)相应法律法规的变化(包括颁发、修订、替代、废止等情况);d)公司经营活动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时;e)新项目、新工艺的投入使用以及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f)新材料、新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以及发生变化时;g)人员管理、机构设置、职责职能等发生重大变化时;h)相关方的抱怨明显增多时;i)发生重大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时。5.8如果发生以上变化,相关部门、单位要提出申请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变更、识别、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5.9对新增的危险源、环境因素,各部门、单位自行组织评审、确认所属等级,报安质部进行审定。经安质部评审确认,属于一般或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的,执行5.4、5.5、5.6条款的相关规定。5.10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安质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价。6相关支持性文件6.1《文件/记录管理控制程序》HJHA/QES-C*01-20126.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HJHA/QES-C*02-20126.3《设备管理控制程序》?HJHA/QES-C*06-20126.4《安全管理控制程序》?HJHA/QES-C*14-20126.5《环境保护管理控制程序》?HJHA/QES-C*15-20126.6《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HJHA/QG04-001-2012-046.7《安全生产检查制度》?HJHA/QG04-001-2012-056.8《消防检查制度》?HJHA/QG04-001-2012-136.9《安全生产责任制》?HJHA/QG04-001-2012-026.10《消防安全责任制度》HJHA/QG04-001-2012-126.11《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HJHA/QG04-001-2012-196.12《月度风险抵押金制度》HJHA/QG04-001-2012-177?记录(表格)7.1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JL04-017.2危险源风险评价表JL04-027.3重大风险清单JL04-037.4重要环境因素清单JL04-047.5现场检查记录表??JL09-03

篇2: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控制程序

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安全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安全部、劳动督察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危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进行危害分析。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

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

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

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

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

4.6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危害

――伤害怎样发生

4.6.2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

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

4.7.3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R=9~12)

――重大风险(R=15~16)

――巨大风险(R=20~25)

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

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部。

4.7.5安全部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巨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4.7.6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

4.8风险控制

4.8.1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

4.8.2重大或巨大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的基础及依据,安全部应组织制定控制目标和制定控制计划(参考附录4),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4.8.3各部门对评价的中等及以下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并检查落实。

4.8.4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种对策: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个体防护。

4.9重大及巨大的风险作为制定公司安全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4.10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建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公益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安全部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部。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

b.法律、法规更新

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d.相关方要求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记录

安全检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

风险清单

重大风险清单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

附录3:风险评价表

附录4: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表

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篇3:总监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总监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根据**公司安全贯标精神,结合zz高速公路总监办工作特点,特制定本程序:

1.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所有工作活动及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与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zz高速公路总监办项目部工作活动及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

3.职责

3.1项目部安全小组负责项目所涉及的办公区、项目工作活动及项目管理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3.2项目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危险源辨识清单和风险管理方案,经项目经理审批并报**公司安全管理办公室备案。

4.工作程序

4.1准备

4.1.1**公司安全管理办公室根据评价情况制定安全目标和风险控制方案。

4.1.2项目部应首先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小组负责组织对本项目进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工作。小组组长由负有安全生产第一责任的项目经理承担,成员应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小组成员应参加安全知识培训。

4.1.3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应对施工全过程所涉及到的活动、设备、设施及办公室、生活区、试验室的危险源编制《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对危险源做出评审,制定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进行风险控制。

4.1.4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将评审记录进行整理和汇总,经项目经理批准,并上报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备案。

4.2工作步骤

4.2.1项目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办公、生活的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分类(分阶段)。

a.进场阶段。

b.临时设施施工阶段。

c.基础施工阶段。

d.结构施工阶段。

e.其它辅助活动。

4.2.2辨识工作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源。

4.2.3进行危险源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4.2.4确定风险级别。

4.2.5制定风险控制方案

4.3危险源辨识

4.3.1危险源辨识范围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根据项目的工作活动和管理活动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特点,对容易导致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中毒、火灾、职业病等方面的危险源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物资等)。

4.3.2危险源辨识方法

(1)询问和交流

(2)现场观察

(3)查阅有关记录

(4)获取外部信息

(5)工作任务分析

(6)安全检查表

(7)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8)事件树分析

(9)故障树分析

4.4风险评价

4.4.1采用定量计算的评价方法分析每个危险源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危险程度的大小。评价方法采用定量计算法进行。

定量计算法: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个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其简化公式是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的后果

D―危险性分值

⑴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但在考虑系统安全时,绝对不发生的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的将“发生事故可能性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个中间值,如表1所示。

表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

6相当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极不可能

0.1实际不可能

⑵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危险性越大。因此将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将非常罕见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分别规定出若干中间值,如表2所示。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每月一次暴露

1每年几次暴露

0.5非常罕见暴露

⑶C―发生事故的后果

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所有的活动、服务过程中,因各种过失酿成机械设备损坏和安全设施失当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按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人员受到伤害的程度、经济损失额度的变化范围进行界定(本程序中的经济损失系指直接经济损失,泛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损坏财产的价值)。由于范围广阔,所以依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规定分数值为1―100,如表3所示

表3发生事故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1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300万元

403-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100万元

151-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30万元

7伤残/经济损失1~10万元

3重伤/经济损失1万元以下

1轻伤(损失1~105工日的失能伤害)

⑷D―危险性分值

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性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分值和总分的评价。根据本集团公司情况,总分在100以下,认为是低度风险,采用加强培训提高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检查等方法进行管理。如果风险分数值在100

以上,是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重大风险,如表4所示。

表4风险等级划分

D值危险程度风险等级备注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操作5重大风险

20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4

100―200显着危险,需整改3

20―100一般危险,需注意2

低度风险<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1

根据经风险评价确定的重大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

4.5风险控制

4.5.1风险控制原则

首先选择能够消除风险的方式,如材料替代、新工艺、新设备引进等。

然后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如劳动防护、自动报警、连锁装置等。

最后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4.5.2风险控制方式

对本项目办公区、生活区及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经常性的风险,实施运行控制及应急预案与响应控制。

对不经常进行(即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的运行和活动中的风险或虽有程序能够控制风险,但因种种原因不能确保程序被实施的情况,可采用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进行风险控制。

低度风险―在必要时可通过人员培训,建立、健全相应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检查进行控制。

4.6危险源/风险评价更新

4.6.1遇下述情况,应考虑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1)组织的活动发生变化;

(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3)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4)出现事故、事件、不符合;

(5)工作条件发生变化;

(6)相关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7)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8)其它情况需要时。

4.6.2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应按本程序要求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将结果上报**公司安全管理办公室备案,将更新后的危险源及风险评价结果及时补充到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和重大风险清单中,并按本程序要求编制控制措施。

4.7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年度评审

项目部对危险源管理和风险控制情况每半年进行总结,形成文件上报**公司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安全管理办公室整理汇总上报总经理。

5.相关文件

《安全手册》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