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度大全 > 空间项目岗位职责

空间项目岗位职责

2024-07-31 阅读 5601

主题项目空间主案设计师上海恒润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恒润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恒润职责描述:

1.针对主题项目设计需求,进行不同风格的空间场景、景观、角色等设计;

2.擅长设计异形模型、主题乐园相关的模型工作;

3.熟悉空间设计基本原理及装饰装修、造景基本材质,能完成主题游乐类项目所涉及到的空间设计工作;

4.能够与项目设计负责人进行独立、有效的沟通,协助项目完成。

任职要求:

1.本科及以上学历,美术类、设计类相关专业,热爱影视游戏动画,并可以全身心投入其行业。

2.二到三年室内、展馆等空间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方案能力、创意表达能力、主题艺术审美及深化能力;

3.从事过主题公园、主题乐园、游乐场的设计工作,对主题公园、主题乐园、游乐场设计有系统的了解,从事过相关场景、空间创意设计者优先考虑。

4.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有创作激情、丰富的想象力,执着追求艺术表现力,对相关空间设计的技术水平及艺术品质有准确的把握能力;

5.熟练操作CAD、Maya、3Dmax、Sketchup、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和日常办公软件;

6.做事认真细致,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篇2:非正规作业标准化系列标准补充项目目录

非正规作业标准化系列标准

补充项目目录

1、石门(立井、斜井)揭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标准

2、采掘工作面防突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标准

3、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结采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标准

4、工作面超前钻探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标准

石门(立井、斜井)揭煤施工安全技术

措施编制标准

封面编号编制单位编制时间

首页会审人员签字会审人员盖章

前言1、生产部门下达的措施编制通知书

2、现场调研报告

3、重大危险源及有害因素辩识

1概述

1.1编写依据

主要包括《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和石门(立井、斜井)工作面作业规程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等。

1.2工程概况

应详细描述石门(立井、斜井)工作面位置、现掘进工艺、断面设计、支护方式以及预计距离所揭煤层位置等与该工作面相关的一切工程情况,并绘制工程布置平(剖)面图等。

1.3矿井地质概况

1.3.1井田地质概况

应对井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煤系等进行总体的描述。

1.3.2揭煤区域地质概况

1.3.

2.1地质情况

应对石门、立井、斜井揭煤区域的地质、构造等情况进行详细描述,附煤层柱状图。

1.3.

2.2煤层赋存情况

详细描述所揭煤层的埋深、厚度、走向、倾角、煤质情况以及顶底板岩性特征等内容。

1.3.

2.3水文地质情况

对揭煤区域煤层水文情况进行描述(包括对工作面揭煤作业有影响的煤层、地层水文情况),预测工作面涌水量。

1.3.

2.4煤层瓦斯情况

描述所揭煤层实测或预测的瓦斯含量、压力等参数以及在勘探过程中钻孔穿

过煤层时有无瓦斯涌出动力现象,并应说明数据来源。若无所揭煤层瓦斯资料应在本条说明。

1.3.

2.5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情况

描述建井前对所揭煤层的突出危险性评估情况,若未经评估可略去本条内容。

2揭煤技术措施

2.1揭煤流程

2.1.1在距煤层法向距离20m处对煤层进行超前钻探,初步掌握煤层层位及产状,防止误揭煤层。

2.1.2在掘进到距煤层法向距离10m前再次进行超前钻探,进一步掌握层层位及产状,并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对所揭煤层突出危险性进行初步预评价;

2.1.3若在距离煤层法向距离10m之前,预测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则在距离煤层法向距离7m前,对煤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有效。

2.1.4若在距离煤层法向距离10m时预测煤层无突出危险性或采取区域防突措施有效后,掘进至距离煤层法向距离5m时,对煤层采用工作面预测方法进行区域验证。

2.1.5在距离煤层法向距离5m时区域验证煤层具有突出危险,则立即采取局部综合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检验有效。

2.1.6在距离煤层法向距离5m时区域验证煤层无突出危险或采区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有效后,掘进至远距离爆破揭煤位置采用工作面预测方法进行最后验证。

2.1.7在掘进至远距离爆破揭煤位置进行最后验证,若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则采取补充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检验有效。

2.1.8在掘进至远距离爆破揭煤位置进行最后验证,若煤层无突出危险性或采取补充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有效后,实施远距离爆破揭煤。

附:揭煤防突工艺流程示意图

揭煤防突工艺流程示意图

2.2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2.2.1区域预测

2.2.1.1预测方法

明确对揭煤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所采用的预测方法、测定的参数、设备仪器等。

2.2.1.2钻孔设计

描述钻孔设计的钻孔数量、钻孔直径、倾角、方位、预计孔深等参数。附钻孔设计图。

2.2.1.3封孔及测压装置安装

描述封孔方法、封孔材料、封孔深度等具体参数,描述测验装置安装工艺方法。附封孔及测压装置示意图

2.2.1.4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

描述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或含量)具体过程,内容包括读取数据始、末时间、间隔时间、数据如何整理等。附测定记录表。

2.2.1.5突出危险性判定

根据实际测得的煤层瓦斯压力(含量)值预测揭煤区域煤层的突出危险性。

若判定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则采取区域防突措施进行消突。若判定无突出危险性,则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后,可掘进至距煤层法向距离5m位置。

2.2.2区域防突措施

经区域预测有突出危险性的煤层,必须采取区域防突措施,具备预抽煤层瓦斯条件的必须选择预抽煤层瓦斯,并编制工作面专用预抽设计,不具备预抽煤层瓦斯条件的选择释放煤层瓦斯,并编制工作面专用释放孔设计,应明确具体采取的区域防突措施,钻孔直径、深度、倾角、方位角、密度等参数。施工完区域防突措施后,必须绘制区域防突措施竣工图。

2.2.3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在施工完区域防突措施后,必须进行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检验方法与区域预测相同,效果检验必须经总工程师审批同意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2.2.4区域验证

经区域预测或经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后为无突出危险的,必须采用工作面预测的方法对突出危险性预测或措施效果检验结果进行区域验证,具体方法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中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2.3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2.3.1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进入采掘工作面时,必须首先进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石门揭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预测采用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

2.3.2工作面防突措施

经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有突出危险的工作面必须采用工作面防突措施。石门揭煤工作面的防突措施采用排放钻孔。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须绘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图。

2.3.3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在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须进行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检验方法与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相同,效果检验必须经总工程师审批同意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2.4安全防护措施

依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编制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

2.5远距离爆破揭煤施工

2.5.1爆破工艺流程

2.5.2爆破作业

2.5.2.1炮眼布置

2.5.2.2爆破材料

2.5.2.3装药作业

2.5.2.4连线

2.5.2.5警戒及爆破

3生产系统

3.1一通三防系统

3.1.1工作面通风

3.1.1.1风量计算

3.1.1.2通风系统

3.1.1.3局部通风管理

3.1.1.4工作面无计划停风现场处置措施

3.1.2综合防尘

3.1.2.1防尘系统

3.1.2.2防尘管理

3.1.3防治瓦斯、CO

3.1.3.1监测系统

3.1.3.2瓦斯、CO管理

3.1.3.3瓦斯排放

3.1.4防灭火

3.1.

4.1防火设施

3.1.

4.2防灭火管理

3.2供电系统

3.3压风系统

3.4排水系统

3.5通讯系统

4安全技术措施

4.1控制进尺掘进安全技术措施

4.2打钻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3排放瓦斯安全技术措施

4.4机电设备检修安全技术措施

4.5远距离爆破揭煤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4.6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5施工组织管理

6避灾系统

7附图

附图主要包括:

7.1工作面平面图、剖面图。要求能充分反映所施工工作面的工程概况、巷道布置等。

7.2工作面通风系统图。标明所施工工作面的风流方向、风量大小及通风设施的具体位置等,如施工过程中需要调整通风系统,则必须明确调整前后的通风系统情况。

7.3瓦斯压力、瓦斯含量测定孔布置图。在实施区域综合防突过程中,对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测定孔的位置、角度、深度等要按规定进行设计,并绘制相应

布置图。

7.4区域防突措施设计图(如区域预抽钻孔布置图、区域验证钻孔布置图等)。

7.5局部防突措施设计图(如工作面超前钻孔布置图)。

7.6防尘系统图、监测监控系统图、供电系统图、压风系统图、排水系统图、通讯系统图、避灾路线图。

7.7远距离爆破说明书及炮眼布置图。

采掘工作面防突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标准封面编号编制单位编制时间

首页会审人员签字会审人员盖章

前言1、生产部门下达的措施编制通知书

2、现场调研报告

3、重大危险源及有害因素辩识

1概述

1.1编写依据

主要包括《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和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等。

1.2工作面生产概况

依据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生产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写工作面生产概况,包括巷道层位布置、坡度、已掘长度、总长度、巷道规格尺寸、支护形式和采掘工艺等与该工作面相关的一切工程情况,并绘制工程布置平(剖)面图等。

1.3工作面地质概况

依据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地质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写工作面地质概况,包括煤层赋存条件,该地点煤层厚度,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煤层顶底板岩性和地质构造描述,并结合煤层综合柱状图阐述该工作面的地质情况。

1.4煤层及工作面瓦斯情况

描述工作面所在煤层实测或预测的瓦斯含量、压力等参数以及在勘探过程中钻孔穿过煤层时有无瓦斯涌出动力现象,并应说明数据来源,并依据该采掘面作业规程和通风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写工作面瓦斯概况,包括工作面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等。

2综合防突措施

2.1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2.1.1区域预测

区域预测除了在煤层瓦斯风化带或者事先有本地区丰富的突出资料外,一般都是采用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或煤层瓦斯含量指标值来进行判定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现场测定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数据后,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中的相关要求判断煤层的突出危险性。

2.1.2区域防突措施

经区域预测有突出危险性的煤层,必须采取区域防突措施,具备预抽煤层瓦斯条件的必须选择预抽煤层瓦斯,并编制工作面专用预抽孔设计,不具备预抽煤层瓦斯条件的选择释放煤层瓦斯,并编制工作面专用释放孔设计,应明确具体采取的区域防突措施,钻孔直径、深度、倾角、方位角、密度等参数。施工完区域防突措施后,必须绘制区域防突措施竣工图。

2.1.3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在施工完区域防突措施后,必须进行区域措施效果检验,检验方法与区域预测相同,效果检验必须经总工程师审批同意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2.1.4区域验证

经区域预测或经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后为无突出危险的,必须采用工作面预测的方法对突出危险性预测或措施效果检验结果进行区域验证,具体方法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中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2.2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2.2.1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进入采掘工作面时,必须首先进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预测采用钻屑指标法。

2.2.2工作面防突措施

经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有突出危险的工作面必须采用工作面防突措施。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采用超前钻孔措施。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须绘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图。

2.2.3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在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须进行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检验方法与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相同,效果检验必须经总工程师审批同意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2.2.4安全防护措施

依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编制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

3生产系统

3.1一通三防系统

3.1.1工作面通风

3.1.1.1风量计算

3.1.1.2通风系统

3.1.1.3局部通风管理

3.1.1.4工作面无计划停风现场处置措施

3.1.2综合防尘

3.1.2.1防尘系统

3.1.2.2防尘管理

3.1.3防治瓦斯、CO

3.1.3.1监测系统

3.1.3.2瓦斯、CO管理

3.1.3.3瓦斯排放

3.1.4防灭火

3.1.

4.1防火设施

3.1.

4.2防灭火管理

3.2供电系统

3.3压风系统

3.4排水系统

3.5通讯系统

4安全技术措施

4.1控制进尺采掘安全技术措施

4.2打钻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3排放瓦斯安全技术措施

4.4机电设备检修安全技术措施

4.5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5施工组织管理

6避灾系统

7附图

附图主要包括:

7.1工作面平面图、剖面图。要求能充分反映所施工工作面的工程概况、巷道布置等。

7.2工作面通风系统图。标明所施工工作面的风流方向、风量大小及通风设施的具体位置等,如施工过程中需要调整通风系统,则必须明确调整前后的通风

系统情况。

7.3瓦斯压力、瓦斯含量测定孔布置图。在实施区域综合防突过程中,对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测定孔的位置、角度、深度等要按规定进行设计,并绘制相应布置图。

7.4区域防突措施设计图(如区域预抽钻孔布置图、区域验证钻孔布置图等)。

7.5局部防突措施设计图(如工作面超前钻孔布置图)。

7.6防尘系统图、监测监控系统图、供电系统图、压风系统图、排水系统图、通讯系统图、避灾路线图。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结采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标准

封面编号编制单位编制时间

首页会审人员签字会审人员盖章

前言1、生产部门下达的措施编制通知书

2、现场调研报告

3、重大危险源及有害因素辩识

1、工作面概述

1.1工作面位置

主要描述此工作面地面相对位置和井下相对位置。

1.2围岩特征

包括直接顶、直接底、老底的岩性、厚度、岩石特征等。

1.3工作面地质概况

依据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地质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写工作面地质概况,包括煤层赋存条件,该地点煤层厚度,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煤层顶底板岩性和地质构造描述,并结合煤层综合柱状图阐述该工作面的地质情况。

1.4工作面长度及支架型号

2、工作面结采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2.1工作面停采线的确定

2.2收尾前工作面的准备工作

3、工作面结采作业工艺

3.1工作面结采工艺顺序

以结采工艺示意图的形式确定工作面的结采顺序和工艺,确定工作面支架型号,结采准备工作等

3.2结采工艺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

3.2.1铺单网

包括初次上网工艺、初次上片网要求、铺单网的详细工艺要求

3.2.2铺双网铺双网的工艺要求

3.2.3铺钢丝绳铺钢丝绳的工艺要求

3.2.4割最后几刀煤的技术要求

3.2.5打帮锚杆技术要求

3.2.6机头抹角、清煤技术要求

3.3结采工作面采高规定

3.4联网作业注意事项

4、结采期间两端头管理及两巷超前管理

描述工作面两端头支护方式,收尾期间两巷超前支护方式。编制工作面支护示意图。

5、通风管理

以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中通风管理为依据,编制结采期间通风管理要求

6、人员站位

6.1初次上网人员站位要求

6.2正常联网和联接钢丝绳作业时人员站位要求

6.3上工字钢梁、串移工字钢梁作业时人员站位要求

6.4打贴帮柱作业时人员站位要求

6.5抹角作业时人员站位要求

7、煤墙逼帮锚杆作业工艺

7.1逼帮锚杆施工规格型号、布置方式、排距、眼距、托板、托盘等

7.2具体作业工艺

8、特殊情况下措施

工作面初次上网作业时,若工作面顶板及顶煤较破碎,应采取的措施。

9、安全技术措施

9.1一般安全技术措施

9.2上网、联网时安全技术措施

9.3开帮时安全技术措施

9.4抹角放炮安全技术措施

9.5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10、收尾用料计划及下料顺序

10.1收尾用料计划

10.2下料顺序

11、附图

11.1工作面支护示意图

11.2工作面结采工艺示意图

11.3停采线位置示意图

工作面超前钻探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标准封面编号编制单位编制时间

首页会审人员签字会审人员盖章

前言1、生产部门下达的措施编制通知书

2、现场调研报告

3、重大危险源及有害因素辩识

1、工作面概述

1.1工作面位置

主要描述此工作面地面相对位置和井下相对位置。

1.2围岩特征

包括直接顶、直接底、老底的岩性、厚度、岩石特征等。

1.3工作面地质概况

依据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地质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写工作面地质概况,包括煤层赋存条件,该地点煤层厚度,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煤层顶底板岩性和地质构造描述,并结合煤层综合柱状图阐述该工作面的地质情况。

2、作业组织

2.1打钻时间

2.2确定跟班人员

2.3确定施工人员和安全员

3、打钻作业工艺及要求

3.1钻机

确定钻机规格型号、钻杆数量及长度、液压泵站、钻头等

3.2钻孔参数

钻孔布置数量、方式等

4、钻机安装

4.1设备基础、安装条件及安装的技术要求

4.2安装、调整后的验收项目、方法和判断

4.3启动

4.4试运转

5、使用与操作

5.1打钻操作

5.2作业步骤

5、安全技术措施

5.1施工前的安全技术措施

5.2打钻安全技术措施

5.3拔钻安全技术措施

5.4遇陷落柱、断层等地质构造及异常情况时的安全技术措施

6、避灾路线

6.1火灾、瓦斯、煤尘爆炸避灾路线

6.2巷道水灾时避灾路线

7、附图

7.1工作面超前探钻平面示意图

7.2避灾路线示意图

篇3: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概述汇编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概述

朱晓东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存在着底数不清,建档工作不完备,保护设施不达标,以及安全隐患、自然损坏等问题。特别是我们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科技含量还不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针对我国文博事业的实际情况,自20**年起,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及时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并逐步扩展到山西、辽宁、河南、甘肃四省,2005年又扩展到湖北、湖南两省。

(二)项目目标

文物调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国情资料,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文物保护与管理状况,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对构建***主义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

(三)项目意义

文物调查项目是文物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摸清了文物家底,而且促使文物工作在管理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提高执政能力,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

1、以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文物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载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传承历史,但其寿命逃脱不了自然界减法规律的制约;一是作为信息形态传承历史,这种传承即使在文物作为物质消亡后,其所蕴涵的信息生命仍然长存。从这个角度讲,采用计算机技术复制文物信息,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建立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履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基本保证和有效途径。正确履行《文物保护法》赋予各级各类文物部门的职责,不断提高文博工作者的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离不开对文物信息的掌握程度。只有广泛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才能全面带动和促进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履行法律规定,切实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逐步形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文博单位依法保管、依法利用文物的新局面。

3、建立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建设世界文物保护强国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文物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相对滞后,文物家底不清,保护重点不突出,经费需求及投入导向不明确,归根结底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建设和运行覆盖全国的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既是廓清文物家底和价值,确保文物资产安全的基础,也是促进规范管理和宏观

决策的基础,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建设世界文物保护强国的历史进程。

4、建设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利于改善文物资产和文物保护经费管理。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与财政部门联网,作为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便于财政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基础数据,将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和要求,以快捷的技术手段贯彻、应用到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并为财政决策、部门预算审核、经费支出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提供基本情况和数据支持,增强财政管理的目的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总之,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试点工作,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文物保护基础资料建设的大胆尝试,是文博工作领域的创新之举,开启了全国文物基础资料调查、分析、整理和利用的新途径,对推动文博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试点工作经验与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实践,在项目的领导方式、工作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文物工作规律、适应文博行业实际的文物数字化之路,为该项目在全国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推进试点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为启动和推进“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财政部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深入文博单位调研,指导项目推进;各省财政、文物行政部门领导亲自主抓,把试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抽调精干人员负责项目实施,并多次专题研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参与试点工作的基层文博单位领导,认真负责,积极探索,克服困难,严格把关,努力完成本单位的试点任务。这种领导重视、层层把

关、责任到人的工作体制,有力地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财政部门与文物部门联合组织,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的工作模式,是科学管理试点工作的方式与途径。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财政部连续四年拨出专款,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并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共同规划和部署试点工作。国家文物局组建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作为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执行单位,具体组织项目在试点省的落实工作。各省财政和文物部门也成立了省级项目试点工作联合领导小组,并组建专门的文物信息化工作机构,按照统一部署,编制本省试点工作计划,并在各地(州、市)财政和文物部门的配合下,组织基层文博单位开展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有效地保证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是试点工作有序进展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经验。

3、科学组织,统一规范,是试点项目建设质量的根本保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试点期间共有60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近3000名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工作。为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四个试点省根据项目特点,统一领导,精心规划,协调共进,通过组建文物调查队(组),制订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把标准规范的研订工作摆在首位,编制了从馆藏文物信息的采集著录、审核报送、软件体系到网络传输、平台搭建、安全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有效地保证了馆藏文物信息分散采集、批量合成、逐级入库、有效利用等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保证了试点项目建设的质量,为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项目管理与实施

(一)组织管理

1、主管领导要重视

文物调查项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基层博物馆。文物调查数据库的内容建设关系到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多方面,工作牵涉面广,影响大。为了保证工作开展的力度和有序性,需要主管领导的足够重视。在项目试点工作期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领导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几位局长多次询问项目进展情况,听取汇报,做出指示;财政部有关领导一直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情况,多次听取项目汇报,及时给予指导,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开展。

2、组织机构要健全

为了保证项目工作的有序开展,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尤为重要。在项目试点期间,国家、省、市以及基层文博单位逐级负责,分工合作。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作项目领导小组执行机构,四个试点省都成立了由文物(文化)和财政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省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属各市(地、州)也相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挂帅、财政和文化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山西、辽宁、甘肃三省新成立专门的省级文物信息(资料)中心,河南省依托省博物院和省文物出境鉴定站成立临时工作机构。通过组建项目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有效的调动了各方面工作积极性,保证了调查项目工作任务的落实。

3、财政支持要到位

调查项目工程庞大,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财政部门的大力支

持,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配套支持。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财政部连续四年拨出专款,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共同规划和部署试点工作,有效地保证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数据采集工作流程

1、统一标准和软件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文博系统内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管理动态实时,摸清文物家底,转变工作观念,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所以,在项目全面铺开前就需要制定完整的、全国统一适用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开发采集软件工具,统一配发至各基层文博单位。

2、纸质档案填写

纸质档案的填写是数据采集工作的第一步。纸质档案填写的内容根据馆藏文物指标著录规范(文字部分)确定。完成纸质档案的填写后可以直接通过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软件)录入计算机。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应加强对纸质档案的核对和确认工作。

3、组织影像拍摄

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影像拍摄工作方式。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各试点省一般都采取统一组织影像拍摄工作组,分赴各地完成拍摄任务,最后再将影像信息与文字部分批量合成。有的试点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分布情况,适当的让一些条件较好、文物数量较多的地区和博物馆自行完成影像拍摄任务,以达到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目的。

4、存储和上报数据

调查项目采集数据采取分层存储、逐级上报的工作模式。各基层博物馆保存自己博内的馆藏文物数据信息,并将馆藏珍贵文物数据上报省级文物数据中心;省级文物数据中心保存本省馆藏珍贵文物数据信息,并将馆藏一级文物数据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存储全国馆藏一级文物数据信息,并可以通过文博信息专网查阅各省馆藏珍贵文物数据信息。

5、建立国家文物数据库

通过文物调查项目采集工作开展,建立起国家文物数据库。国家文物数据库目前包括有国家文物数据中心的馆藏一级文物数据库和各省级文物数据中心的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以后,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各级文物数据中心还将存储不可移动文物数据、社会流散文物数据等。

(三)数据质量监管

为保证馆藏珍贵文物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结合文物调查项目工作的实践,引入数据质量监管制度。

数据质量监管,就是在认真分析、总结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针对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从数据采集工作入手,根据项目已有的有关标准规范,采取检查、审核等多种手段,严把采集数据的质量关,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力争的数据采集正确率达到99.9%。监管工作将贯穿数据采集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全部主要的环节。

1、数据质量监管的主要任务包括:

组建数据质量监管工作组

?制定监管工作的操作规程

?为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提供咨询

?协助各省开展相关工作培训

?审核馆藏珍贵文物数据,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工作

?提交数据监管工作报告

2、数据质量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工作阶段:

?准备阶段

组建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已经较好的完成数据采集工作的省份的管理、技术等人员参加的数据质量监管工作组。

编制《文物调查项目采集数据质量监管工作规程》。

制定项目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

为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提供咨询。

协助各省开展相关工作培训。

采取现场检查、集中抽样等多种方式,审核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

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工作。

适时召开数据监管工作会议。

?总结阶段

检查验收各省采集的数据。

向各省提供数据采集的验收评估报告。

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数据监管工作报告。

(四)数据审核

为保证数据准确、规范,项目办公室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省报国家文物数据中心的一级品馆藏文物数据进行审核,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进行更新。同时,也要求各省的省级文物数据中心对本省的二、三级珍贵文物进行审核,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进行更新。

1、审核依据

数据审核不同于鉴定工作,不是对文物本体进行审查,而是根据有关标准规范对采集的数据质量进行审核。审核的依据主要包括: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2005年度工作方案的批复》(文

物博函[2005]567号)

?关于《2005年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备案工作实施方案》的批复(文物

博函[2005]443号)

?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

?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著录规范

?文物信息数据质量管理技术规范

?文物调查数据采集与更新规范

?其它有关技术文件和标准规范

2、审核工作组织

?技术审核

由国家文物数据中心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发专门的应用软件,通过技术手段,执行特定的程序,来实现数据审核。

?业务审核

国家文物数据中心组织两个工作组,各包括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专家、1名计算机工程师和1名记录员,参照《一级文物纸质档案》,从业务层面进行数据审核。

?数据更新

根据技术审核和业务审核的结果,按照《数据采集与更新技术规范》的要求,重新组织数据采集、报送。

3、审核方法

?人工检测法:由专业人员通过对文物信息数据直接的观察进行数据质量

检测和评估。

?计算机自动检测法:根据文物信息集之间内在的各种逻辑关系和数据报

表的平?关系,编写进行检测的审核关系公式,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检测。

?随机抽样检查法:对采集的文物信息数据集或文物实体,根据一定的比

例进行随机抽样,然后对样本采用计算机或人工方法进行检测,推断总

体的数据质量评估报告。

?间接评估法:基于其它相关知识与信息,包括数据用途、历史记录、数

据源特性、数据采集方法以及误差传递模型等,进行演绎推理来评估数

据质量。

?综合评估法:根据业务流程各环节、总体数据各组成部分的数据质量状

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数据的总体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4、审核内容

包括必填和核心指标项审核、数???填写格式的审核、图片缺失的数据审核、图片大小审核、图片方位审核、文物指标选择项内容审核、单位代码审核、测试

数据审核、专业规则审核、相关完整性审核、实体完整性审核、其他审核等。

5、审核报告和数据更新

根据技术分析,形成数据审核结果分析统计表,包括所有选择类型数据不规范数据汇总统计表、所有不规范数据汇总统计表。

项目办公室将审核结果移送至各省数据中心,并由各省数据中心组织相关技术和业务人员,重新进行数据采集和更新,并上报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将对报送的数据再次组织审核。

(五)数据质量评估

数据是系统的核心问题,需要切实建立系统完整的文物信息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以对文物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采用科学的数据质量评估模型和有效地检验方法,在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对文物信息数据质量适时进行检验和评估,这是保障文物信息数据质量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文物信息数据质量的评估原则,就是评估与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是否符合规定标准要求,评估文物信息数据是否达到采集质量标准和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1、信息的内容质量:

其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性和正确性。

(1)客观性:客观是指按事物本来面目去考察,与一切个人感情、偏见意见都无关。文物信息内容的客观性要求文物信息内容不含有某些个人的主观偏见。

(2)正确性:正确是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文物信息内容

的正性指信息内容符合被认为正确的道理或标准。

2、信息的集合质量

其评价指??包括相关性和完整性。

(1)相关性:这里是指文物信息集合中信息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当文物信息系统一个信息集合提供给用户时,其中的信息元素之间应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毫无关联的信息元素所组成的信息集合将使得用户不知所云,无法使用。

(2)完整性:作为一个信息集合,必然具有一定的结构。这里的完整性就是指文物信息集合结构的完整,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信息集合能够完整地表述一个思想和事实描述一个事物。另一方面,完整性是相对于信息集合使用者的目的而言的。同样的信息集合提供给不同使用目的的用户,他们对信息集合的完整性的评价有可能是不同的。

3、信息的表达质量

其评价指标包括可理解性、明确性、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1)可理解性:文物信息是通过信息符号来表达的,文物信息用户通过信息符号来理解和使用信息。因而,文物信息符号必须能够理解且易于理解。

(2)明确性:明确是指概念表达得很明了清楚,使用户不用思索便懂。文物信息符号的明确性要求文物信息符号对信息的表达必须界定清晰、无二义性。

(3)准确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物信息符号所表达的信息是准确的、二是文物信息符号对信息的表达是准确的。第二层含义涉及到信息符号的表达能力问题。信息符号的准确性可以通过信息符号值与真实信息值相一致或相接近的程度来度量。

(4)一致性:是指在一个文物信息集合中,各信息元素的表达符号须一致

包括表达符号格式的一致性和表达符号意义的一致性。这就要求表达信息时要选用一套规范完整、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符号体系。

(5)简洁性:要求文物信息的表达符号要尽可能简单明了。这一质量指标较为直观。

4、信息的效用质量

其评价指标包括有用性、实时性、背景解释和适量性。

(1)有用性:这个指标的概念也很直观,即只有用户认为有用的文物信息才是好的信息。信息的有用性体现了设计的信息内容与用户期望的信息内容之间的差距。

(2)实时性:是指文物信息有明显的时间限制,超出这一时间限制的信息将失去价值。

(3)背景解释:是指当一个文物信息提供给用户时,为了更好地使用户理解和便于使用这些信息,应该将部分必要的背景性信息提供给用户。

(4)适量性:是指文物信息量应该尽可能适当。信息量不足,使用户得不到所需的详细信息;而信息过量,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冗余,浪费信息系统处理资源,另一方面也迫使用户在大量的信息内容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造成用户信息取上的困难。

(六)项目考察评估

2004年11月12日至19日,项目试点工作专家考察评估组对甘肃、山西、河南、辽宁四省和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项目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充分听取各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座谈评议试点工作有关问题,实地观摩了数据中

心建设情况、网络硬件设备运行情况以及软件系统演示的基础上,于11月26日召开了专家组总结评估会议,对“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了如下意见:

(一)项目试点工作组织有序、管理科学、措施得当、运行规范,工作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形成了一套较好的项目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定目标。

(二)项目试点工作符合基层文博单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得到了基层文博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激发了基层文博单位的工作热情。

(三)四试点省全部完成馆藏一、二级文物的数据采集任务,山西、甘肃、辽宁全部完成了馆藏三级文物的数据采集任务,其中山西省还完成了一般文物的数据采集任务,河南省数据质量要求严格,三级文物数量较大,也将于2005年完成三级文物的数据采集任务。

(四)国家和试点省数据中心的网络及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均配置了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管理等设备,配备了专业的技术维护人员。

(五)国家和试点省数据中心的软件架构设计体系完整,功能基本齐全。“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满足了基层文博单位的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国家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已经研发完成;“省级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软件”正在丰富完善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管理系统”正在试运行中;“文物信息服务系统软件(馆藏部分)”已完成需求分析。软件体系设计充分考虑了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并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六)中央财政连续四年拨款,地方财政及时配套相关工作经费,保证了数据采集、机房建设、网络连接等设备的购置,以及软件研发、数据采集等工作的

正常开展。

(七)通过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文博工作管理理念的更新,改进了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推动了文物管理工作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了文博系统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了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的平台,为进一步整合文物信息资源、发挥文物作用、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

(八)各省自身特点和试点工作开展时间不同,应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把握进度,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文博行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根据相关部门经验,应加强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为了加强地方设备的配备和采集工作的开展,可考虑适度增加地方配套资金的数额。

综上所述,“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自20**年开展至今,基本廓清了四省馆藏珍贵文物的底数,完成了文物调查任务;初步建立了馆藏珍贵文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引进数字化技术管理文物工作奠定了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拟了一系列符合文博工作实际、适应数字化手段要求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促进了文博工作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各单位的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基本达到了项目预期目标,对该项目在全国的推广和铺开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

三、项目技术支撑体系

(一)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规范是开展数据采集和数据服务的基础。在项目试点工作期间,项目办公室在国家颁行法规和四省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项目试点管理规定》、《项目试点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馆藏文物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规范》等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技术标准三大类、共10多项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的研究、起草工作。四省分别研究、制订了项目有关管理办法和(本省统一的)文物定名、计件、数据采集和更新等规范。

(二)软件体系建设

为了提供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的工具,项目执行机构设计了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别的数据采集、管理与信息服务软件体系,并与有关单位合作进行行业应用软件研发。

目前,《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文物数据中心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已开发完成,《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已向全国文博系统推广。《省级馆藏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文物信息服务系统(馆藏部分)》也已基本完成开发工作。

(三)数据中心和网络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和传输交换,建立国家和省两级文物数据中心,并实现国家文物数据中心与省级文物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建立动态的数据库管

理系统,通过文博信息专网可心实时查阅各省的文物数据信息。

四、人才培养

(一)标准规范和软件培训

国家文物局或委托相应培训机构面向全国文物系统组织开展项目标准规范和软件操作技术等师资培训,经考试合格颁发证书,承担各自省份(或单位)项目标准规范和软件操作的培训任务。

(二)文物数据库管理关键岗位培训

――国家文物数据中心对文物数据库管理的关键技术岗位进行上岗培训,主要有:国家和省级数据中心文物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文物数据安全维护人员等。

――省级文物数据中心对本省文物数据库管理的关键技术岗位进行上岗培训,主要有:省级和市(县)级数据中心文物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文物数据安全维护人员,各文博单位文物数据库系统(或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等。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开展文物调查项目管理、文物数字化应用技术、文博信息化基础理论等研究,初步建立文博信息化基础理论体系。

――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选派业务骨干赴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进修,培

养一批既熟悉文物博物馆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发展文物调查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组织人员赴信息化建设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用突出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