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度大全 >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4-07-25 阅读 8513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产生代表了一种企业发展的观点:企业的发展由自身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决定,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编辑]

核心能力源自学习型团队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公司要求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在学习目的上,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管理革命的武器,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加考核”转变到“学习加激励”上来;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转变为创造力,变成企业基业常青的有效工具。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内外结合、工余结合、培训与自觉结合。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针对新的增压技术、绘图软件、新工艺和质量体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公司采取专题培训与班前会相结合,利用专题辅导、组织研讨、团队训练、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员工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核心能力的种类

第一类,基于整合和协调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整合观、协调观、网络观、组合观等都属此类。核心能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是一种积累性学识,这种积累过程涉及企业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不同技术的组合,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核心能力的积累,组织可以很快发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第二类,基于文化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知识观?文化观等属于此类?巴顿等认为企业中难以完全仿效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是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并强调,核心竞争力蕴含在企业的文化中,表现于企业的诸多方面,包括技巧和知识。技术价值观系统和管理系统。麦肯锡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等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术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提法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能力中。

第三类,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杰伊·巴尼强调,获得那些潜在租金价值的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这些资源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的条件。奥利维尔认为,不同企业

之间在获取战略性资源时,决策和过程上的差异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获得战略性资源,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来自其在资源识别、积累、储存和激活过程中独特的能力。

第四类,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帕特尔和帕维特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梅耶和厄特巴克(1993)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企业绩效的好坏。

第五类,基于系统观的核心能力。该学派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建筑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企业的真正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核心能力及其核心的特征

关于核心能力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对核心能力概念的理解各异,但对核心能力特征的理解却大同小异。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核心能力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2)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Barton,2000)。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演绎出核心能力的三大核心特征

1.价值特征:创造独特价值核心能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核心能力应当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一项能力之所以是核心的,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应是关键的。

(3)核心能力是企业异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2.资产特征:专用性资产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投资是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核心能力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征。核心能力的专用性还体现在积累的自然属性,因为核心能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企业积累性学习的结果,也即企业的“管理遗产”,它使仿制者处于时间劣势,即使仿制者知道核心能力,也由于资源的积累需要一段时间而无法参与竞争(福斯、哈姆森,1998)。核心能力的资产专用性特征对外面的潜在进入者构成一种进入壁垒,以保护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又对企业本身构成了一种退出壁垒,这种退出壁垒对企业产生一种推动作用,激励企业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知识特征:隐性知识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具有信息特征的显性知识很容易被仿制,而具有方法论特征的知识则相对来说较难仿制。如果核心能力必须是异质的,必须是完全不能仿制和替代的,那么核心能力必须是以隐性知识为主。正因为隐性知识不公开、内容模糊、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觉察、复余而又自成体系的缘故(Winter,1987),核心能力才具有“普遍模糊”的特点。因此,“核心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

核心能力成因分析[2]

从企业自然发展的过程来看,优秀的企业在各种能力因素的复杂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塑造了企业的个性。尽管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比较复杂,并且因企业性

质、目标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差异,就如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概括为内因与外因两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内因是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外因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是企业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外因是指存在企业系统之外的,作用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能够诱导、唤起、驱动或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因素,来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而且核心能力的形成只有借助于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不断驱使企业不断地构建、培育和优化自己的核心能力。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分为产业环境因素与宏观环境因素两种。产业环境因素是指与产品所处产业直接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间的竞争、产品间的竞争、消费者需求;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发生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政策环境等。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内因是指存在于企业系统之内的,作用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自身内部因素。通过前面分析可知,外部环境因素具有诱导、推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之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核心能力的形成效能,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有三个:资源与能力、创新、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是企业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能力形成的内因作用机理

由于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企业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因素,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外在条件,对企业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随机涨落力的作用;其形成的关键是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创新、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等五个因素之间的整合协调作用。

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顾客需求的多样化,经营风险的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资源上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通过资源的有效积累与合理配置、赋予资源的异质性来获得企业核心能力。因此,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而这些资源和能力又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

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根本。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除了自然垄断,就只剩下创新这条路了。模仿也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如日本在战后通过大量购买国外技术专利,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在很短时间内使企业技术获得长足进步。但是,企业在模仿阶段还不具有核心能力,因为简单的模仿不能产生企业的独有专长,必须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消化、综合、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力质跃到核心能力。本田摩托车技术是在综合世界上500多种摩托车技术、创新出独一无二的发动机技术专长后,才真正拥有了核心能力。企业创新远不止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对这些创新进行有效整合后才会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立足于资源和能力,企业在创新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具有整体性,要求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企业不断创新使得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创新后的要素,使其贡献于企业核心能力这个整体。这里的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如,对企业不同资源的整合,形成企业的某一能力,对不同能力的整合,转换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整合,形成企业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如在能力层面上,需对企业的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有机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形成核

心能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才能产生强大的核心能力。

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管理机制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无形资源的载体,只有运营这些资源的人才可能使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相互作用,形成能力,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管理机制这一因素比较特殊,它不是一个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直接因素,而是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他形成因素的服务工具,推动其他形成因素形成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发挥出企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发挥出共同的作用,最后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管理机制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根本保障。

当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之后,核心能力是靠企业文化来体现和维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核心能力生成的加速剂,而且是核心能力得以持久的粘合剂。

也就是说,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立员工真心向往的共同愿景,使他们对企业目标产生真心的追求和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而缺乏优秀文化的支撑,企业就缺乏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员的智慧不能发掘,核心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文化得以体现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其培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挖掘人力资本的智慧,一方面通过将知识转化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节约产品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等途径来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维持的。

核心能力的识别

由于核心能力具有上述特点,难以被仿制和替代,因此核心能力的识别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在大多数文献中引证的企业案例往往带有事后追溯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已经成功了;一个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能力,是因为它已经取得了竞争优势。我们的任务是从企业的成长历程出发(即从“事前”和“事中”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事后分析),寻找识别核心能力的途径,从而帮助企业培育、巩固、应用和转换核心能力,以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识别核心能力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活动为基础;二是以技能为基础.这两种方法虽然有助于企业识别其重要活动和关键技能,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核心能力的资产特征和知识特征,即核心能力更多表现在专用性资产、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积累知识等隐性和动态要素方面。因此,核心能力的识别应该从有形(资产)和无形(知识)、静态(技能)和动态(活动)、内部(企业)和外部(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多角度、多层次着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识别进而培育和保持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

1.价值链分析

核心能力的价值链分析实际上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公司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体系,而不是个别产品或服务的简单组合。有些活动的经营业绩好于竞争者,并对最终产品或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活动就可以被称作核心能力(辛德、艾伯伦,1999)。核心能力与活动的一个细微但却重要的差别是: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而核心能力则是组织所拥有的。

价值链分析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地分析在企业从事的所有活动中哪些活动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并说明如何将一系列活动组成体系以建立竞争优势(波特,1997)。价值链分析可以用来识别对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值起核心作用的活动。真正的核心能力是关键的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增值活动能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进行,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性活动构成了公司真正的核心能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通用电气有限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营销和良好的产品形象,而松下公司和无线电设备公司等竞争者对GE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培育了增值较多的活动――松下公司是在零配件方面,而无线电设备公司则是在零售方面。尽管他们提供的产品相似,但是在价值链中,他们的核心价值增值活动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核心能力也

各具特色。

2.技能分析

从技能角度分析和识别核心能力对企业来说最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主要也是从技能着手分析核心能力的(1995)。大多数竞争优势源泉根植于出众的技能:业务单位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有更好的销售人员,并且对顾客更体贴、更周到,原因在于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诀窍。没有一个业务单位在各种职能上都有出众的技能,但成功的业务是因为在对某些业务单位战略很重要的职能上具有一定技能优势。如果这种战略是关于质量的,该单位可能在制造技能方面或全面质量管理上具有优势;如果该战略是关于服务的,那么该业务单位将需要在服务技能上,通过设计更优秀的系统或更简易的服务产品拥有某些优势。

业务单位想成功地施展一种关键业务技能,就必须成功地实施其战略的活动,大多数战略活动包括一组关键业务技能。这组关键业务技能中的每一种都能够进一步分解为“部件”和“子部件”。部件是按高标准实现关键业务技能所需要的因素。部件可以分解为子部件,甚至能进一步细分。某些部件对业务技能的总体业绩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些部件称为关键性部件。

一项业务技能的每种部件都依赖于诀窍。关键性部件中诀窍的质量对整体业绩可以产生巨大影响。在关键性部件里,公司具有能够开发某些自己特有的诀窍,以及不能被竞争对手广泛使用的出众能力或知识。通过界定“关键业务技能”,精确抓住“关键部件或子部件”,可以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3.资产分析

资产专用性越强,可占用性准租越多,缔约成本将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企业更倾向于交易内部化.因此,企业内的专用性投资是取得和维持准租金的源泉。虽然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获得超额利润,但这种有形的专用性资产产生的优势容易模仿因而难以持久,稳定而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无形资产的专用性投资。

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四大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Broo-king,1998)。我们看到卓越公司的优势并不是体现在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上,而是蕴藏在下列诸多的无形资产中:

(1)市场资产:产生与公司和其市场或客户的有益关系,包括各种品牌、忠诚客户、销售渠道、专营协议等。

(2)人力资产:体现在企业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等。

(3)知识产权资产: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财产形式,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商标和各种设计专用权等。

(4)基础结构资产:指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

人力资产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基础,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产权资产只能取得暂时的相对优势。与其说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可口可乐配方,还不如说是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使消费者相信其具有秘密配方的能力,这个能力建立在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等无形资产基础之上。因此,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从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着手,特别是品牌、渠道、文化、结构和程序等方面,因为这些因素是企业自身长期投资、学习和积累的结果,从而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征。

4.知识分析

正如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所说的那样,核心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不过,波兰尼(Polanyi)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尽管有利

于解释企业核心能力难以模仿和复制,但对于企业进行知识分析则显得粗糙。较权威的对知识的分类来自经合组织(OECD)。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其中,前两类大致属于显性知识,后两类属于隐性知识。企业知识并不是企业个体所有知识的总和,而是企业能象人一样具有认知能力,把其经历储存于“组织记忆”(organizatlonalmemory)中,从而拥有知识。

[编辑]

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

核心能力的识别也可以从企业外部着手,即从竞争对手和顾客的角度分析,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能力,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多大程度的差异;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对重要差异起关键作用的驱动力有哪些。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方法有两种:一是核心能力的顾客贡献分析;二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差异分析。

1.核心能力的顾客贡献分析

顾客贡献分析与价值链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顾客贡献分析是从企业的外部出发,分析在带给顾客价值中哪些是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那么带给顾客核心价值的能力便是核心能力,而不是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看作是核心能力,因为顾客购买本田车,是由于本田车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方面的能力确实为顾客提供了如下好处:极省油,易发动,易加速。因此,要识别核心能力就必须弄清:顾客愿意付钱购买的究竟是什么;顾客为什么愿意为某些产品或服务支付更多的钱;哪些价值因素对顾客最为重要,也因此对实际售价最有贡献。经过如此分析,可以初步识别能真正打动顾客的核心能力。

2.核心能力的竞争差异分析

波特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所选择产业的吸引力;既定产业内的战略定位(Porter,1997)。也就是说,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一方面要有能够进入具有吸引力的产业的资源和能力,即战略产业要素(strategicindustrialfactors);另一方面拥有不同于竞争对手且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产,即战略性资产(strategicassets)(AmitandSchoemaker,1993)。因此,从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有两个步骤:(1)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拥有哪些战略产业要素,各自拥有的战略产业要素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原因何在;(2)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市场和资产表现差异,特别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外在表现,如技术开发和创新速度、产品形象、品牌、声誉、售后服务、顾客忠诚等,识别哪些是企业具有的战略性资产,根植于战略性资产之中的便是核心能力。

[编辑]

核心能力测度

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是以企业战略与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借助多种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性质、内容、要素及其变化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测度,有助于企业认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及明确现有核心能力,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已有核心能力的优势,从核心能力中充分收益;有助于企业在对已有核心能力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规划和建立未来的核心能力;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监测核心能力的增长,以便对企业的战略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从而使企业获得基于核心能力的可持续成长。

[编辑]

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2]

(1)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进行企业核心能力测度的前提与基准,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才能对企业

的核心能力做出正确的测度,进而为下一步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给予有效地支持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遵循客观规律,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各个指标的概念要科学、确切,要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层次性与系统性核心能力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是具有特定层次结构的系统因此,核心能力测度采用的指标体系也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层次结构与系统性第三,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反映核心能力,反映其各个层次与维度方面的属性,做到既能反映其定量属性,也能反映其定性属性;既能反映其可明言的成分,也能反映其缄默成分

第四,可测性企业在进行核心能力测度时,应尽量以可验证的数据及资料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测度指标是定量的,就要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系列数据;如果测度指标是定性的,就要求能够通过等级分明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求值获得

第五,合理有效性核心能力测度指标能合理有效地反映核心能力的本质与特征。

(2)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编辑]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核心能力测度[2]

核心能力测度本身是对企业核心能力构成的一个检验,通过这种测度能有效发掘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与企业战略的有效整合,为企业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并使企业战略在企业不同管理层面得以有效执行。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测度是一个多因素判断过程,在这些所有的指中,除了有直接量化的指标外,还有定性指标,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直接比较的问题,缺乏可比性。如对“售后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的评价就只能用“较高”、“较低"和“高"等这些非定量的模糊性词语来表达,而不能非此即彼。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因此,该方法是进行企业核心能力测度的有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方法构建测度模型,并对企业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从总体上掌握企

业核心能力的状况。

(1)确定模糊测度指标集U(评判因素)

设定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为测度指标集合玑并且将U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

U=(U1,U2,U3)=(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市场能力);

第二层为反映第一层的测度指标,即:

其中,k=l,2,3;m表示第一层第k个指标下所包含的第二层测度指标的个数。

第三层为反映第二层的具体指标,即:

其中,n表示第二层中第Ukh个指标下所包含的第三层测度指标的个数。

(2)确定评价集V并对其赋值

评价集是对各层次指标的直接描述和表征方式,可采用等级评价。本文采用五等级评价,确定模型中各测度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五个,并相应地对不同等级分别赋值,即:V=(V1,V2,V3,V4,V5)=(强,较强,一般,较弱,弱)=(10,8,6,4,2)。

(3)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Rkh

在企业核心能力测度中,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与评价集之间的关系用隶属度来表示。也

就是说,对于ukh中的每个测度指标xkh1按照评价集矿的等级评定出xkh1对Vj的隶属度,由此组成单因素评价矩阵Rkh,即:

对于指标xkh1的隶属度,在这里采用模糊统计法进行处理。相关专家会根据经验和相关知识,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按预先划定的评价等级,对各项指标进

行评价,然后依次统计被评价因素属于某等级Vj(j=1,2,3,4,5)的频数,进而计算出被评价因素对该等级的隶属度。例如,对于指标ukh1,给出等级j的测评人数占全部测评人数

的百分比,即为指标ukh1作出的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

④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Bkh

由单因素评价矩阵尺肋及评语集矿可得各具体指标的评分为:

(4)确定各指标权重集W

由于具体指标的重要程度一般在对应的指标集中有所不同,所以要对各级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常用德尔菲法(Delphi)、模糊数学法(Fuzzy)和层次分析(AHP)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即将复杂的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层次化,通过专家对两两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和判断,建立判断矩阵,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不同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由总目标层A、一级子目标层B、二级子目标层C和具体指标层D组成。

第二步,对B层、C层、D层的要素分别以各自的上一级层次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

通常采用1-9级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来描述人们对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按照上表,得到B层的判断矩阵B=(bij)(且),bij表示以A为准则要素bi对要素bj的相对重要性。同理,可得以要素bk为准则的C层判断矩阵及以要素为准则的D层判断矩阵,其中k=1,2,3。

第三步,确定同一层次各要素对上一层次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多样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上述各判断矩阵并不能保证完全的一致性,即不能

保证成立,因此,必须对上述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常用本征向

量法求判断矩阵的最大本征值λmax进行一致性检验,但当矩阵的阶数n>3时计算的复杂性就大大增加,这里我们采用Saaty给出的求λmax的近似值方法。

具体算法如下:

a.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连乘并开n次方,即

b.求权重

c.判断矩阵中每列元素求和

d.计算λmax的值

求出相应的λmax值后,和n阶矩阵的临界本征值进行比较,如果λmax小于,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求得的权值wi有效;反之,需要重新估计判断矩阵,直到λmax小于

为止。

e.最终计算出各层次的权重为:

W=(w1,w2,w3)

(5)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首先,对第三层的测度指标弛,的评价矩阵Rkh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指标Ukh对于评价集y的隶属向量Skh:

(k=1,2,3)

由此得到第二层指标Ukh的评价矩阵Rk为:

其次,对第二层的指标U_{kh}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指标Uk对于评价集V的隶属向Sk

最后,结合通过AHP法计算出的Uk在U中的权重职胆(w1,W1,W3),以及R=(S1,S2,S3)T得到最终U的测度结果S为:

=

(6)企业核心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所得的各层次指标的隶属向量值及最终测度结果的数值大小,确定了核心能力不同强弱程度的区间后,便可根据核心能力评判度,对企业的自身各项能力条件及总体核心能力有一个更为清晰、具体且量化的认识,进而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竞争优势状况提供了客观依据。只有那些计算值在区域[6,10)范围之间的,便可初步认定它们就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资源和能力。

核心能力评判度

篇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

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产生代表了一种企业发展的观点:企业的发展由自身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决定,企业需要围绕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以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前线执行能力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因前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改变。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整体资源,它涉及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和凝聚力等各方面,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

[编辑]

核心能力源自学习型团队

核心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湖南有家公司以打造学习型企业为目标,执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企业再造,积极建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共同参与、全体受益的良好学习机制,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公司要求全体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在学习目的上,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当成企业管理革命的武器,通过创建活动,使企业管理模式从“制度加考核”转变到“学习加激励”上来;在学习态度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学习转变为创造力,变成企业基业常青的有效工具。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内外结合、工余结合、培训与自觉结合。公司通过建立和完善三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针对新的增压技术、绘图软件、新工艺和质量体系、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公司采取专题培训与班前会相结合,利用专题辅导、组织研讨、团队训练、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员工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公司坚持做到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过程有检查、效果有考核,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让全体成员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通过学习增强创造自我、扩展未来的能量。

核心能力的种类

第一类,基于整合和协调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整合观、协调观、网络观、组合观等都属此类。核心能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是一种积累性学识,这种积累过程涉及企业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不同技术的组合,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核心能力的积累,组织可以很快发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第二类,基于文化观的核心能力。表中的知识观?文化观等属于此类?巴顿等认为企业中难以完全仿效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是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并强调,核心竞争力蕴含在企业的文化中,表现于企业的诸多方面,包括技巧和知识。技术价值观系统和管理系统。麦肯锡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等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术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提法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能力中。

第三类,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杰伊·巴尼强调,获得那些潜在租金价值的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这些资源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的条件。奥利维尔认为,不同企业

之间在获取战略性资源时,决策和过程上的差异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获得战略性资源,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来自其在资源识别、积累、储存和激活过程中独特的能力。

第四类,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帕特尔和帕维特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梅耶和厄特巴克(1993)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企业绩效的好坏。

第五类,基于系统观的核心能力。该学派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建筑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企业的真正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核心能力及其核心的特征

关于核心能力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对核心能力概念的理解各异,但对核心能力特征的理解却大同小异。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核心能力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2)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Barton,2000)。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演绎出核心能力的三大核心特征

1.价值特征:创造独特价值核心能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核心能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核心能力应当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核心能力能实现顾客所特别注重的价值,一项能力之所以是核心的,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应是关键的。

(3)核心能力是企业异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原因。因此核心能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2.资产特征:专用性资产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投资是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核心能力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特征。核心能力的专用性还体现在积累的自然属性,因为核心能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企业积累性学习的结果,也即企业的“管理遗产”,它使仿制者处于时间劣势,即使仿制者知道核心能力,也由于资源的积累需要一段时间而无法参与竞争(福斯、哈姆森,1998)。核心能力的资产专用性特征对外面的潜在进入者构成一种进入壁垒,以保护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又对企业本身构成了一种退出壁垒,这种退出壁垒对企业产生一种推动作用,激励企业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知识特征:隐性知识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具有信息特征的显性知识很容易被仿制,而具有方法论特征的知识则相对来说较难仿制。如果核心能力必须是异质的,必须是完全不能仿制和替代的,那么核心能力必须是以隐性知识为主。正因为隐性知识不公开、内容模糊、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觉察、复余而又自成体系的缘故(Winter,1987),核心能力才具有“普遍模糊”的特点。因此,“核心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

核心能力成因分析[2]

从企业自然发展的过程来看,优秀的企业在各种能力因素的复杂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塑造了企业的个性。尽管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比较复杂,并且因企业性

质、目标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差异,就如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概括为内因与外因两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内因是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外因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是企业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外因是指存在企业系统之外的,作用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能够诱导、唤起、驱动或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因素,来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而且核心能力的形成只有借助于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不断驱使企业不断地构建、培育和优化自己的核心能力。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分为产业环境因素与宏观环境因素两种。产业环境因素是指与产品所处产业直接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间的竞争、产品间的竞争、消费者需求;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发生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政策环境等。

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内因是指存在于企业系统之内的,作用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自身内部因素。通过前面分析可知,外部环境因素具有诱导、推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之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核心能力的形成效能,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有三个:资源与能力、创新、人力资本、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是企业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核心能力形成的内因作用机理

由于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企业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因素,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外在条件,对企业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随机涨落力的作用;其形成的关键是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创新、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等五个因素之间的整合协调作用。

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顾客需求的多样化,经营风险的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资源上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通过资源的有效积累与合理配置、赋予资源的异质性来获得企业核心能力。因此,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而这些资源和能力又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

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根本。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除了自然垄断,就只剩下创新这条路了。模仿也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如日本在战后通过大量购买国外技术专利,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在很短时间内使企业技术获得长足进步。但是,企业在模仿阶段还不具有核心能力,因为简单的模仿不能产生企业的独有专长,必须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消化、综合、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力质跃到核心能力。本田摩托车技术是在综合世界上500多种摩托车技术、创新出独一无二的发动机技术专长后,才真正拥有了核心能力。企业创新远不止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对这些创新进行有效整合后才会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立足于资源和能力,企业在创新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具有整体性,要求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企业不断创新使得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创新后的要素,使其贡献于企业核心能力这个整体。这里的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如,对企业不同资源的整合,形成企业的某一能力,对不同能力的整合,转换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整合,形成企业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如在能力层面上,需对企业的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有机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形成核

心能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才能产生强大的核心能力。

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管理机制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无形资源的载体,只有运营这些资源的人才可能使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相互作用,形成能力,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管理机制这一因素比较特殊,它不是一个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直接因素,而是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他形成因素的服务工具,推动其他形成因素形成发生功能上的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发挥出企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发挥出共同的作用,最后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管理机制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根本保障。

当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之后,核心能力是靠企业文化来体现和维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核心能力生成的加速剂,而且是核心能力得以持久的粘合剂。

也就是说,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立员工真心向往的共同愿景,使他们对企业目标产生真心的追求和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而缺乏优秀文化的支撑,企业就缺乏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员的智慧不能发掘,核心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文化得以体现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其培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挖掘人力资本的智慧,一方面通过将知识转化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节约产品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等途径来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维持的。

核心能力的识别

由于核心能力具有上述特点,难以被仿制和替代,因此核心能力的识别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在大多数文献中引证的企业案例往往带有事后追溯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已经成功了;一个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能力,是因为它已经取得了竞争优势。我们的任务是从企业的成长历程出发(即从“事前”和“事中”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事后分析),寻找识别核心能力的途径,从而帮助企业培育、巩固、应用和转换核心能力,以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识别核心能力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活动为基础;二是以技能为基础.这两种方法虽然有助于企业识别其重要活动和关键技能,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核心能力的资产特征和知识特征,即核心能力更多表现在专用性资产、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积累知识等隐性和动态要素方面。因此,核心能力的识别应该从有形(资产)和无形(知识)、静态(技能)和动态(活动)、内部(企业)和外部(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多角度、多层次着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识别进而培育和保持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

1.价值链分析

核心能力的价值链分析实际上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公司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体系,而不是个别产品或服务的简单组合。有些活动的经营业绩好于竞争者,并对最终产品或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活动就可以被称作核心能力(辛德、艾伯伦,1999)。核心能力与活动的一个细微但却重要的差别是: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而核心能力则是组织所拥有的。

价值链分析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地分析在企业从事的所有活动中哪些活动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并说明如何将一系列活动组成体系以建立竞争优势(波特,1997)。价值链分析可以用来识别对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值起核心作用的活动。真正的核心能力是关键的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增值活动能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进行,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性活动构成了公司真正的核心能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通用电气有限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营销和良好的产品形象,而松下公司和无线电设备公司等竞争者对GE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培育了增值较多的活动――松下公司是在零配件方面,而无线电设备公司则是在零售方面。尽管他们提供的产品相似,但是在价值链中,他们的核心价值增值活动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核心能力也

各具特色。

2.技能分析

从技能角度分析和识别核心能力对企业来说最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主要也是从技能着手分析核心能力的(1995)。大多数竞争优势源泉根植于出众的技能:业务单位制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有更好的销售人员,并且对顾客更体贴、更周到,原因在于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诀窍。没有一个业务单位在各种职能上都有出众的技能,但成功的业务是因为在对某些业务单位战略很重要的职能上具有一定技能优势。如果这种战略是关于质量的,该单位可能在制造技能方面或全面质量管理上具有优势;如果该战略是关于服务的,那么该业务单位将需要在服务技能上,通过设计更优秀的系统或更简易的服务产品拥有某些优势。

业务单位想成功地施展一种关键业务技能,就必须成功地实施其战略的活动,大多数战略活动包括一组关键业务技能。这组关键业务技能中的每一种都能够进一步分解为“部件”和“子部件”。部件是按高标准实现关键业务技能所需要的因素。部件可以分解为子部件,甚至能进一步细分。某些部件对业务技能的总体业绩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些部件称为关键性部件。

一项业务技能的每种部件都依赖于诀窍。关键性部件中诀窍的质量对整体业绩可以产生巨大影响。在关键性部件里,公司具有能够开发某些自己特有的诀窍,以及不能被竞争对手广泛使用的出众能力或知识。通过界定“关键业务技能”,精确抓住“关键部件或子部件”,可以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3.资产分析

资产专用性越强,可占用性准租越多,缔约成本将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企业更倾向于交易内部化.因此,企业内的专用性投资是取得和维持准租金的源泉。虽然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获得超额利润,但这种有形的专用性资产产生的优势容易模仿因而难以持久,稳定而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无形资产的专用性投资。

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四大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Broo-king,1998)。我们看到卓越公司的优势并不是体现在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上,而是蕴藏在下列诸多的无形资产中:

(1)市场资产:产生与公司和其市场或客户的有益关系,包括各种品牌、忠诚客户、销售渠道、专营协议等。

(2)人力资产:体现在企业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等。

(3)知识产权资产: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财产形式,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商标和各种设计专用权等。

(4)基础结构资产:指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

人力资产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基础,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知识产权资产只能取得暂时的相对优势。与其说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可口可乐配方,还不如说是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使消费者相信其具有秘密配方的能力,这个能力建立在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等无形资产基础之上。因此,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从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着手,特别是品牌、渠道、文化、结构和程序等方面,因为这些因素是企业自身长期投资、学习和积累的结果,从而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征。

4.知识分析

正如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所说的那样,核心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不过,波兰尼(Polanyi)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尽管有利

于解释企业核心能力难以模仿和复制,但对于企业进行知识分析则显得粗糙。较权威的对知识的分类来自经合组织(OECD)。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其中,前两类大致属于显性知识,后两类属于隐性知识。企业知识并不是企业个体所有知识的总和,而是企业能象人一样具有认知能力,把其经历储存于“组织记忆”(organizatlonalmemory)中,从而拥有知识。

[编辑]

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

核心能力的识别也可以从企业外部着手,即从竞争对手和顾客的角度分析,企业之所以具有核心能力,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多大程度的差异;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对重要差异起关键作用的驱动力有哪些。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方法有两种:一是核心能力的顾客贡献分析;二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差异分析。

1.核心能力的顾客贡献分析

顾客贡献分析与价值链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顾客贡献分析是从企业的外部出发,分析在带给顾客价值中哪些是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那么带给顾客核心价值的能力便是核心能力,而不是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看作是核心能力,因为顾客购买本田车,是由于本田车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方面的能力确实为顾客提供了如下好处:极省油,易发动,易加速。因此,要识别核心能力就必须弄清:顾客愿意付钱购买的究竟是什么;顾客为什么愿意为某些产品或服务支付更多的钱;哪些价值因素对顾客最为重要,也因此对实际售价最有贡献。经过如此分析,可以初步识别能真正打动顾客的核心能力。

2.核心能力的竞争差异分析

波特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所选择产业的吸引力;既定产业内的战略定位(Porter,1997)。也就是说,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一方面要有能够进入具有吸引力的产业的资源和能力,即战略产业要素(strategicindustrialfactors);另一方面拥有不同于竞争对手且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产,即战略性资产(strategicassets)(AmitandSchoemaker,1993)。因此,从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有两个步骤:(1)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拥有哪些战略产业要素,各自拥有的战略产业要素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原因何在;(2)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市场和资产表现差异,特别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外在表现,如技术开发和创新速度、产品形象、品牌、声誉、售后服务、顾客忠诚等,识别哪些是企业具有的战略性资产,根植于战略性资产之中的便是核心能力。

[编辑]

核心能力测度

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是以企业战略与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借助多种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性质、内容、要素及其变化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测度,有助于企业认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及明确现有核心能力,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已有核心能力的优势,从核心能力中充分收益;有助于企业在对已有核心能力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规划和建立未来的核心能力;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监测核心能力的增长,以便对企业的战略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从而使企业获得基于核心能力的可持续成长。

[编辑]

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2]

(1)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进行企业核心能力测度的前提与基准,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才能对企业

的核心能力做出正确的测度,进而为下一步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给予有效地支持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遵循客观规律,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关系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各个指标的概念要科学、确切,要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层次性与系统性核心能力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是具有特定层次结构的系统因此,核心能力测度采用的指标体系也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层次结构与系统性第三,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反映核心能力,反映其各个层次与维度方面的属性,做到既能反映其定量属性,也能反映其定性属性;既能反映其可明言的成分,也能反映其缄默成分

第四,可测性企业在进行核心能力测度时,应尽量以可验证的数据及资料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测度指标是定量的,就要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系列数据;如果测度指标是定性的,就要求能够通过等级分明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求值获得

第五,合理有效性核心能力测度指标能合理有效地反映核心能力的本质与特征。

(2)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编辑]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核心能力测度[2]

核心能力测度本身是对企业核心能力构成的一个检验,通过这种测度能有效发掘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与企业战略的有效整合,为企业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并使企业战略在企业不同管理层面得以有效执行。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测度是一个多因素判断过程,在这些所有的指中,除了有直接量化的指标外,还有定性指标,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直接比较的问题,缺乏可比性。如对“售后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的评价就只能用“较高”、“较低"和“高"等这些非定量的模糊性词语来表达,而不能非此即彼。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因此,该方法是进行企业核心能力测度的有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方法构建测度模型,并对企业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从总体上掌握企

业核心能力的状况。

(1)确定模糊测度指标集U(评判因素)

设定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为测度指标集合玑并且将U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

U=(U1,U2,U3)=(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市场能力);

第二层为反映第一层的测度指标,即:

其中,k=l,2,3;m表示第一层第k个指标下所包含的第二层测度指标的个数。

第三层为反映第二层的具体指标,即:

其中,n表示第二层中第Ukh个指标下所包含的第三层测度指标的个数。

(2)确定评价集V并对其赋值

评价集是对各层次指标的直接描述和表征方式,可采用等级评价。本文采用五等级评价,确定模型中各测度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五个,并相应地对不同等级分别赋值,即:V=(V1,V2,V3,V4,V5)=(强,较强,一般,较弱,弱)=(10,8,6,4,2)。

(3)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Rkh

在企业核心能力测度中,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与评价集之间的关系用隶属度来表示。也

就是说,对于ukh中的每个测度指标xkh1按照评价集矿的等级评定出xkh1对Vj的隶属度,由此组成单因素评价矩阵Rkh,即:

对于指标xkh1的隶属度,在这里采用模糊统计法进行处理。相关专家会根据经验和相关知识,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按预先划定的评价等级,对各项指标进

行评价,然后依次统计被评价因素属于某等级Vj(j=1,2,3,4,5)的频数,进而计算出被评价因素对该等级的隶属度。例如,对于指标ukh1,给出等级j的测评人数占全部测评人数

的百分比,即为指标ukh1作出的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

④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Bkh

由单因素评价矩阵尺肋及评语集矿可得各具体指标的评分为:

(4)确定各指标权重集W

由于具体指标的重要程度一般在对应的指标集中有所不同,所以要对各级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常用德尔菲法(Delphi)、模糊数学法(Fuzzy)和层次分析(AHP)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即将复杂的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层次化,通过专家对两两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和判断,建立判断矩阵,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不同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由总目标层A、一级子目标层B、二级子目标层C和具体指标层D组成。

第二步,对B层、C层、D层的要素分别以各自的上一级层次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

通常采用1-9级及其倒数的评定标度来描述人们对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按照上表,得到B层的判断矩阵B=(bij)(且),bij表示以A为准则要素bi对要素bj的相对重要性。同理,可得以要素bk为准则的C层判断矩阵及以要素为准则的D层判断矩阵,其中k=1,2,3。

第三步,确定同一层次各要素对上一层次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多样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上述各判断矩阵并不能保证完全的一致性,即不能

保证成立,因此,必须对上述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常用本征向

量法求判断矩阵的最大本征值λmax进行一致性检验,但当矩阵的阶数n>3时计算的复杂性就大大增加,这里我们采用Saaty给出的求λmax的近似值方法。

具体算法如下:

a.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连乘并开n次方,即

b.求权重

c.判断矩阵中每列元素求和

d.计算λmax的值

求出相应的λmax值后,和n阶矩阵的临界本征值进行比较,如果λmax小于,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求得的权值wi有效;反之,需要重新估计判断矩阵,直到λmax小于

为止。

e.最终计算出各层次的权重为:

W=(w1,w2,w3)

(5)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首先,对第三层的测度指标弛,的评价矩阵Rkh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指标Ukh对于评价集y的隶属向量Skh:

(k=1,2,3)

由此得到第二层指标Ukh的评价矩阵Rk为:

其次,对第二层的指标U_{kh}做模糊矩阵运算,得到指标Uk对于评价集V的隶属向Sk

最后,结合通过AHP法计算出的Uk在U中的权重职胆(w1,W1,W3),以及R=(S1,S2,S3)T得到最终U的测度结果S为:

=

(6)企业核心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所得的各层次指标的隶属向量值及最终测度结果的数值大小,确定了核心能力不同强弱程度的区间后,便可根据核心能力评判度,对企业的自身各项能力条件及总体核心能力有一个更为清晰、具体且量化的认识,进而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竞争优势状况提供了客观依据。只有那些计算值在区域[6,10)范围之间的,便可初步认定它们就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资源和能力。

核心能力评判度

篇3:护理核心制度

护理工作核心制度

护理部

20**年10月修订

目录

一、医嘱、护嘱执行制度……………………………………1

二、交接班制度………………………………………………4

三、查对制度………………………………………………….5

四、护理查房制度……………………………………………8

五、护理会诊制度…………………………………………10

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1

七、分级护理制度……………………………………………11

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13

九、患者告知制度……………………………………………14

十、护理文书书写制度………………………………………15

一、医嘱、护嘱执行制度

1.医嘱执行制度

1)医嘱必须由在本医疗机构拥有两证(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和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方可执行。医生将医嘱直接书写在医嘱本或电脑上。为避免错误,护士不得代录入医嘱。

2)医师开出医嘱后,护士应及时、准确、严格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如发现医嘱中有疑问或不明确之处,应及时向医师提出,明确后方可执行。

3)临床科室护士站的文员负责打印医嘱执行单,并交由管床的责任护士核对执行;责任护士执行医嘱后,在医嘱执行单上签署执行时间和姓名。

4)在执行医嘱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查对制度,以防差错和事故发生。执行医嘱时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查对制度。

5)一般情况下,护士不得执行医师的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患者需要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护士应及时在医师补录的医嘱后签上执行时间和执行人姓名。

6)临床科室每天对所有患者的医嘱必须在当值组长的参与下统一总核对一次。方法是:临床科室护士站的文员(由助理护士担任)打印出全临床科室所有患者当日的医嘱执行单后,交给当班组长和另一位责任护士一起,将打印出的医嘱执行单和医嘱进行一次总核对。对于无法统一核对的长期医嘱或临时医嘱,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

7)临床科室医嘱执行单实施一人一日一单制。医嘱执行单在科室专项保存。

2.护嘱执行制度

1)护嘱是高级责任护士、组长或专科护士为帮助责任护士达到预期护理目标,根据患者病情、护理需要而下达的护理措施。护嘱要根据医嘱、患者病情和护理需要,随时下达和调整。护嘱下达前,护士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护嘱是促进、维持和恢复患者身心健康所需要采取的护理行为。

2)护嘱必须由高级责任护士以上人员下达或制订。高级责任护士将护嘱直接书写在护嘱执行单上。护嘱要根据医嘱、患者病情和护理需要,随时下达和调整。护嘱下达前,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要。

3)护嘱由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或助理护士执行。下级护士应及时、准确、严格执行护嘱,不得擅自更改。如发现护嘱中有疑问或不明确之处,应及时向上一级护士提出,明确后方可执行。护嘱执行后由执行护嘱的责任护士在“护嘱执行单”上签全名。

4)上一级护士,包括专科护士、日(晚、夜)班组长或专科组长,通过查房、会诊、交接班等方式,每天上午评估护嘱、护嘱执行情况和护理效果,及时更改或调整护嘱。

5)护嘱要与医疗工作保持连续性。遇有专科护理方面的护嘱与医嘱有不一致时,护士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医嘱或护嘱。

6)护嘱应以指导低年资护士完成护理工作为原则,以确保护理工作的统一性、同质性、连续性。

二、交接班制度

(1)交接班制度是护理工作连续性的重要保证。

(2)各班护士应严格遵照护理管理制度,服从护士长安排,坚守工作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

(3)交班前,组长和当班责任护士应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危重患者记录,重点巡视危重患者和新入患者,在交班时安排好护理工作。

(4)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提前15min到科室,交接患者、护理记录、医嘱执行和物品(急救车、麻醉药品等)。对患者情况和病情观察、护理要交接清楚。

(5)上一班责任护士必须在交班前尽量完成本班各项护理工作,处理好用过的器械物品和床边各种引流物品,为接班者做好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及用物准备,如消毒敷料、试管、标本瓶、注射器、常备器械、被服等,以便于接班者工作。遇有特殊情况,必须做详细交代,与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离去。

(6)早交班的方式可以是在护士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全病区医护联合交班。为减少夜班护士持续工作时间,医护早交班内容,可以由日班组长接班后传达。医护联合交班时,日班组长或夜班护士报告病情,全体人员应严肃认真地听取,之后由护士长或组长带领A班和N班护士共同完成床边交接班。床边交接班要避免走过场。

(7)其余班次除详细交接班外,均应共同巡视病房,进行床边交接班。

(8)交接班内容。

1)患者总数,出入院、转科、转院、分娩、手术、死亡人数,以及新入院、危重患者、抢救患者、大手术前后或有特殊检查处理、有行为异常、自杀倾向的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

2)医嘱执行情况,重症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及各种处置完成情况,对尚未完成的工作,应向接班者交代清楚。

3)查看重点患者,如新入、当日手术或术后3天患者、危重患者、特殊检查治疗用药患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昏迷、瘫痪等危重患者有无压疮,以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固定和通畅情况。

4)贵重、毒、麻、精神药品及抢救药品、器械、仪器的数量、技术状态等,并签全名。

5)交接班者共同巡视检查病房是否达到清洁、整齐、安静的要求,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9)交班中如发现病情、治疗、器械、物品交代不清,应立即查问。接班时如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班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10)责任护士或组长填写“病房护理交接班日志”。“病房护理交接班日志”的书写应当字迹整齐、清晰,重点突出。护理记录内容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全面,简明扼要、有连贯性,运用医学术语。进修护士或实习护士书写护理记录时,由带教护士负责修改并签名。

三、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注意操作治疗前查,操作治疗中查,操作治疗后查;对床号,姓名和用药的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注意用药后反应。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药品时要经过两人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时须注意观察,保证安全。输血后须保留血袋备查4小时。

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经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每日必须总查对医嘱一次。

(2)病区护士站的文员负责通过电脑打印医嘱执行单,并交由责任护士核对执行;责任护士执行医嘱后,在医嘱执行单上签署执行时间和姓名。需要转抄医嘱时,必须写明日期、时间及签名,并由另外一人核对。转抄医嘱者与查对者均须签名。

(3)临时执行的医嘱,需经第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4)抢救患者,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大声复述一遍,然后执行。抢救完毕,医生要补开医嘱并签名。安瓿留于抢救后再次核对。

(5)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和转抄。

一、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三查:摆药后查(药师执行);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培、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需状物。过期药品、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个人核对方可使用。

(4)易致过敏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同时,护理部要协同医院药学部,根据药物说明书,规范及健全皮试药物操作指引及药物配伍禁毒表。

使用毒、麻、精神药物时,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卫医药【20**】438号文件)。护士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安瓿及时交回药房;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路。

(5)发药、注射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输液瓶加药后标签上注明药名、剂量并留下安培,经另一人核对并在药袋或药瓶上签名后方可使用

(7)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

(四)、输血查对制度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通过“输血安全护理单”组织实施。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单,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只有一名护士值班时,应有值班医生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3)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床号,患者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4)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静脉抽取。

(5)抽血时若对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资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取血查对制度

护士与发血者双方交接“三查八对内容”。

(1)“三查”内容

1)一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包括;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血液种类、有无凝集反应。

2)二查血袋标签。包括血型、血袋号、血液种类、剂量、血液有效期、

3)三查质量。包括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变色及凝块。

(2)八对内容

“八对”包括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液制品种类和剂量、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核对无误后,护士与发血者双方在取血登记本上签名。

3.输血查对制度

(1)输血前患者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2)输血前用药查对: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震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3)输血时,有2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的血袋。输血期间,密切巡视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5)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将输血安全护理单(交叉配血报告单)附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五)、饮食查对制度

(1)每日查对医嘱后,以饮食单为依据,核对患者床前饮食标志,查对床号、姓名、饮食种类,并向患者宣传治疗善食的临床意义。

(2)发放饮食前,查对饮食单与饮食种类是否相符。

(3)开餐前在患者床头再查对一次。

(4)对禁食患者,应在饮食单和床尾设有醒目标志,并告诉患者或家属禁食的原因和时限。

(5)因病情限制食物的患者,其家属送来的食物,需经医务人员检查后方可食用。

四、护理查房制度

(一)护理行政查房

1、行政查房人员

护理行政查房在护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开展,可由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组织。

2、行政查房目的

提高护士长的行政管理能力,改善护理工作管理质量。

3、行政查房内容。

1)对照《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和《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中期评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组织落实。

2)根据卫生部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要求,重点考察护士长、组长、专科护士职责,护士人力配置,持续地跟进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连续性排班和整体护理责任制的实施。考察临床支持中心、药学、信息等部门对临床的保障支持作用;临床护士工作模式;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等。

3)考察护理文书记录质量、专科护理项目开展情况。

4)临床科室环境的管理。运用五常法督促护士站、治疗室、急救柜(车)、药柜(麻醉药柜)、无菌物品储存柜等的规范管理。

5)核心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

6)护士的岗位培训和特殊岗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7)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质量建设、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标准建设、能力建设和环境建设。质量监测检查,是否建立本科室护理质量指标的高危监测指标及本底数据,对高危护理流程中发生失效模式的可能性、严重程度等的分析,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持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4、行政查房的方法和步骤。

1)护理部主任组织的行政查房:科护士长、护士长、组长、护理部行政助理参加,每周一次以上,护理部干事参加,每月一次以上,有专题内容,重点检查有关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护理部主任定期到病区或门、急诊检查科护士长、区护士长岗位职责落实情况。

2)科护士长组织的护理查房:行政查房: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参加,每周至少一次有重点地交叉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有重点地交叉检查本科各病区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及护理工作计划贯彻执行及护理教学情况。

行政查房后,要有查房记录,并指定专人跟进工作落实情况。

(二)、三级护理业务查房

参照医师三级查房制度,上级护士对下级护士护理患者的情况进行护理查房。

1、护理查房主要对象:

所以患者。重点是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或口头/书面通知病重/病危、特殊检查治疗患者、院外带入Ⅱ期以上压疮、院内发生压疮、诊断未明确或护理效果不佳的患者、潜在安全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走失、自杀等)高危患者等。

2、护理查房的目的:

1)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升专科护理内涵和质量,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2)通过护理查房建立临床护士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培养护士临床思维和专业能力。

3)建立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机制,形成传帮带的管理过程。

4)及时发现高危高风险因素,实施前瞻性质量控制。

5)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3、护理查房的方法和步骤:

1)查房前准备:各专科必须根据本科专业特点,统一装备查房用具和器械。查房前,管床责任护士应认真准备好护理记录、病历、各辅助检查报告及查房用具等。请陪护离开病室,关闭电视机,保持临床科室整洁、安静。

2)查房程序:查房时,由管床责任护士将分管患者的情况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向护士长或上级护士汇报。上级护士做必要的检查、分析,根据患者情况和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的建议或指示。由下级护士将其中的客观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并注明“护士长查房”、

“高级责任护士×××查房”等,并根据上级护士查房时的要求实施护理。管床责任护士要认真回答上级护士的提问。责任护士要做查房笔记。对于查房工作中出现的疑难护理问题或护理新知识和新技术可以再组织专题的学习讨论。

3)查房过程中,根据病情和专科护理工作需要,由高级责任护士向其它专科或医院专科护理小组提出护理会诊的申请。

4)查房后上级护士的要求可以写在“护嘱执行单上”,班班落实。

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并由责任护士写出会议纪要记录在科室查房记录本上。组长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5)护理部主任应定期参加护理查房,并对科室的护理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4、护理查房内容

检查评估患者病情、护理需求、护理计划、措施及成效,作出处理决定。检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1)科(区)护士长、护理组长或专科护士每天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组织对上述患者进行查房。

2)初级责任护士将分管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实施效果向护士长或上级护士汇报。

3)上级护士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的建议或批示,由下级护士将其中的客观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并注明“护士长查房”、“高级责任护士××查房”等,并根据上级护士查房时的要求实施护理。对于查房工作中出现的疑难护理问题或护理新知识和新技术,可以再组织专题的学习讨论。

4)查房过程中,根据病情和专科护理工作需要,由高级责任护士向其它专科或医院专科护理小组提出护理会诊的申请。

5)查房后上级护士的要求可以写在“护嘱执行单上”,班班落实。

6)护理部主任应定期参加护理查房,并对科室的护理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护理教学查房制度

1、临床护理技能查房

观摩有经验的护士技术操作示范、规范基础或专科的护理操作规程、临床应用操作技能的技巧等。通过演示、录像、现场操作等形式,不同层次的护士均可成为教师角色,参加的人员为护士和护生。优质护理病例展示和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等,起到教学示范和传、帮、带的作用。

2、典型护理案例查房

由病区高级责任护士以上人员或带教教师组织护理教学活动。选择典型病便,提出查房的目的和达到的教学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通过收集资料、确定护理问题、制订护理措施、反馈护理效果等过程的学习与讨论,帮助护士掌握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规范护理流程、了解新理论,掌握新进展的目的。

3、临床护理教学查房

由带教老师负责组织,护士与实习护生参加。重点是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根据实习护生的需要确定查房的内容和形式。围绕实习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护理教学查房规范》,每月进行1-2次的临床带教查房,如操作演示、案例点评、病例讨论等。

五、护理会诊制度

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疑难、危重病例或护理操作及护理新技术推广等题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保障临床疑难重症及实施新手术、新疗法患者的护理质量。

1、护理会诊的申请

凡属复杂、疑难或跨科室和专业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操作技术,均可申请护理会诊。临床科室收治疑难病例时,应及时提出申请,由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会诊。对特殊病例或典型病例,可由护理部负责组织全院性的护理会诊。

2、科间会诊

由要求会诊科室的责仟组长或专科护士提出,护士长同意后填写会诊申请单,送至被邀请科室.被邀请科室接到通知后12小时内完成(急会诊者应在2小时内完成),并书写会诊记录。

3、科内会诊

由责任护士提出,护士长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并进行总结。

4、院内会诊

由护士长提出申请,经护理部同意,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主持。

5、会诊人员

主持会诊人员原则上应具备专科护士或副主任护师以上资格,或由被邀请科室护士长指派人员参加。

6.会诊要求

1)参加会诊的人员应根据会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准备。由申请科室管床责任护士负责介绍及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问题,组长、护士长或专科护士补充。参加人员对病情、护理问题、措施及成效等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会诊意见和建议。

2)原则上高级责任护士或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具备申请会诊和参与会诊资质。申请会诊需要填写“护理会诊单”。

3)进行会诊必须事先做好准备,负责的科室应将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尽可能做出书面摘要,并事先发给参加会诊的人员,预做发言准备。

4)会诊结束时由专科护士或临床科室护士长总结,对会诊过程、结果进行记录并组织临床实施,观察护理效果。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立项专门研究。

5)会诊结束后由主持会诊的高级责任护士或专科护士在“护理会诊单”上填写会诊意见,并签名。

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要求:保持严肃、认真、积极而有序的工作态度,分秒必争,抢救患者。做到思想、组织、药品、器械,技术五落实。

2)病情危重须抢救者,送重症监护病房或抢救室。

3)一切抢救物品、器材及药品必须完备.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储存,所有抢救措施处于应急状态,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动或外借。护士须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账务相符。

4)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和各种抢救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准确及时记录用药剂量、方法及患者状况。

5)当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时,医生未到前,护士应根据病情给予力所能及的抢救措施,如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6)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疾病的抢救规程。

7)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危重的患者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

8)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所品的安瓿必须暂时保留,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弃去,并提醒医生立即据实补记医嘱。

9)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应详细、及时、正确记录,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

h时内补记,并加以注明。

10)及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联系。

11)抢救结束后,做好抢救记录小结和药品、器械清理消毒工作,及时补充抢救车药品、物品,并使抢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七、分级护理制度

确定患者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护理级别由医生以医嘱的形式下达。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一)特级护理

1、特级护理的确定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2、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要求: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管道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二)、一级护理

1、一级护理的确定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要求: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管道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二级护理

1、二级护理的确定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2、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要求: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三级护理

1、二级护理的确定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2、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要求: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的概念及分类见第四章第四节。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规范。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

3)医院(护理部)建立有效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保证信息上及时、有效及保密。

4)凡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发生的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异常医疗事件均属不良事件(见第四章第四节),需要主动上报,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5)各护理单元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6)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口头报告值班医生、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护士,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必要时同时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接报后立即到场组织抢救,同时报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及主管院长。

7)应在24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报告。由本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无论是院外发生或本院发生的压疮,一旦发现,都应填写“压疮报告单”。

8)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给予处理。

9)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10)护士长应负责组织对本单元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组织科内讨论,分析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填写《护理不良事件调查处理表》。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呈交科护士长,科护士长要对科室意见或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1周内连报表报送护理部。必要时可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CA),制定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追踪。科护士长应参加讨论,或根据讨论结果及改进意见提出建设性意见。

11)护理事故的管理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参照执行。

12)护理部对于Ⅰ级、Ⅱ级不良事件要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调查,对事件进行讨论找出工作流程或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提交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13)医院建立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奖励制度,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理。

九、患者告知制度

1)根据《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医院及护理部要制定患者告知制度。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等。

2)护士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及某种特殊治疗前,应先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其明白治疗的过程、潜在的危险、副作用和预期结果,并进行相应的配合。

3)患者有权接受按其所能明白的方式提供的治疗护理信息,也有权接受和拒绝治疗。

4)护士在进行危险性较大或侵入性护理操作技术时,应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并在相关的“护理知情同意单”上经患者或家属签名同意后,才能进行。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5)护士在讲解时应使用规范的方式及患者能够明白的语言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和医疗护理措施。要使用患者明白的语言。对语言理解有困难的患者,宜使用文字或图示。

6)告知或说明要在患者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对患者反馈的意见应予以确认,并记录于病历之中。

7)当患者需实施自我护理时,护士应为患者和(或)陪护人员提供健康教育,应包括潜在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和应急措施。

8)患者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坚持外出时,应告知患者外出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及注意事项,使患者理解,并办理好相关手续。

9)患者人院后应对患者进行安全告知,如热水袋使用安全、电插座的使用规定、防火安全、防盗安全、热水器的使用、安全警示、防跌倒警示。

10)应用保护性约束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约束的目的,经家属或患者同意并签名后方可进行约束,护士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11)因病情危重,患者不易翻身或家属坚决拒绝翻动患者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后果,并请家属签名,护士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12)护士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心、诚心地对待患者,熟练各项操作技术,尽可能减轻由操作带来的不适及痛苦。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操作失败,应礼貌道歉,取得患者谅解。

13)患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时(除普通注射器和输液器外),均应遵循此告知程序。护士要向患者或家属解释该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目的、必要性,以征得同意。

14)各专科要根据本专科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具专科特色的告知制度和知情同意书。

十、护理文书书写制度

1)临床护理文书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总和,是护士观察、评估、判断患者问题,以及为解决患者护理问题而执行医嘱、护嘱或实施护理行为的记录,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临床护理文书包括医嘱单、护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安全核对单等。

2)护士书写护理记录要符合卫生部和广东省卫生厅的要求。

3)护理记录是护士对住院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病情观察、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的记录。临床护士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为临床科室内所有患者提供护理记录。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使用危重症监护单进行记录。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出入量、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需要而提出的观察、护理重点项目及特殊情况记录等。

必要时可以选择使用“专科护理单”或者在“护理记录单”上体现为防范护理风险而为患者采取的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的内容。

4)护理记录的书写应该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动态、完整、规范,反映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不重复记录。护理文书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书写,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简明扼要。

5)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画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6)护理文书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或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7)护理文书应当使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笔书写,体温单中体温、脉搏曲线的绘画用蓝色及红色。

8)护理文书应当明确权限和职责,由执行者签全名并负责。实习期或试用期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由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并注册的护士审阅签名后方可生效。进修护士由护理部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出认定后方可书写护理记录;认定前,进修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必须由本院执业护士修改并签名。

9)护理文书书写要体现护理行为的科学性、规范性,要体现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专业内涵和发展水平;重点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和医疗护理全过程及治疗护理效果。

l0)调整护理文书书写的时间。护理记录不是交接班记录,不应在交接班时间书写。护理文书书写应当体现“适时性”,即在完成护理观察、评估或措施后即刻书写,随时做随时记录,有问题、有处理措施、有病情变化、有治疗护理成效要随时记录。同一患者在同一责任护士班次内可以出现多个时间点的记录,反映病情及治疗护理工作的动态性。

11)调整护理文书书写的场所和方式。各类护理文书书写场所应当随着“流动护理工作站(车)”前移到病房或任何护理工作的场所。护士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记录,随时做(观察、评估)随时记。

12)为保证患者安全而设计的各种安全警示,如药物过敏、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防自杀等,提供给患者时要在护理记录中注明起始时间。

13)因抢救急危重患者而未及时书写的记录,有关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及时据实补记。

14)医院应尽量创造条件,在流动护士工作站(车)上配备电子工作站。医生和护士可以在病房及时记录患者病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