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度大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2024-07-25 阅读 3623

本标准的制定依据中国社区特点、安全社区和安全文化建设要求提出,参考了“平安社区”、“绿色社区”、“文明社区”等社区建设的有关要求和我国安全生产相关标准。

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的安全社区准则的技术内容、国际劳工组织ILO/OSH2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和GB/T28001―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相关条款内容的要求。

本标准未规定具体的社区安全绩效指标,其目的在于强调持续改进理念,使本标准具有广泛适用性。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欧阳梅、佟瑞鹏。

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旨在帮助社区规范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安全绩效。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安全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伤害事故、改善社区安全状况、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水平的社区。

本标准供从事安全管理、事故与伤害预防和社区工作的人员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LO/OSH2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20**:安全社区准则GB/T28001―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3术语

3.1安全safety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事故与伤害风险的状态。

3.2社区community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3安全社区safecommunity

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3.4安全促进safepromotion

为了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过策划、组织和活动向人群提供必须的保障条件的过程。

3.5伤害injury人体急性暴露于某种能量下,其量或速率超过身体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3.6事故accident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3.7事件incident1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与伤害的情况。

3.8危险源hazard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9事故隐患accidentpotential

可导致事故与伤害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及管理上的缺陷。

3.10风险risk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11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

3.12绩效performance基于安全目标,与社区事故与伤害风险控制相关活动的可测量结果。

3.13目标objectives社区在安全绩效方面要达到的目的。

3.14不符合non-conformance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事故、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

3.15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为了改进安全总体绩效,社区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的过程。

4安全社区基本要素

4.1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

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社区内各方面资源,共同开展社区安全促进工作,确保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安全社区创建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a)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工作;b)组织制定体现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目标和计划;c)组织落实各类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d)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并确保能够顺利开展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e)组织评审社区安全绩效;f)为持续推动安全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保障。

4.2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社区应建立事故和伤害预防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

a)建立社区内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有效协商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b)建立社区内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反馈公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信息,确保事故和伤害预防信息的有效沟通;

c)建立群众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全员参与率;

d)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安全社区网络活动和安全社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4.3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

建立并保持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制度,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隐患排查等工作,为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

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内容应包括:a)适用的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执行情况;b)事故与伤害数据分析;c)各类场所、环境、设施和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程度;d)各类人员的安全需求;e)社区安全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f)危险源控制措施及事故与伤害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结果是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基础,应定期或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评审和更新。

4.4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结果制定安全目标,包括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工作目标以及事故与伤害控制目标,并根据目标要求制定事故与伤害预防计划。计划应:

a)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和环境状况;b)针对社区内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或公众关注的安全问题;c)能够长期、持续、有效地实施。

4.5安全促进项目

为了实现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社区应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安全促进项目。

4.5.1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考虑下列内容:

a)交通安全;b)消防安全;c)工作场所安全;d)家居安全;e)老年人安全;f)儿童安全;g)学校安全;h)公共场所安全;i)体育运动安全;j)涉水安全;k)社会治安;l)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

4.5.2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a)实施该项目的目的、对象、形式及方法b)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c)项目所需资源的配置和实施的时间进度表;d)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与验证方法及标准。

4.6宣传教育与培训

社区应有安全教育培训设施,经常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安全意识与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以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与伤害的能力。

宣传教育与培训方案应:a)与事故和伤害预防的目标及计划内容一致;b)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资源;c)立足全员宣传和培训,突出对事故与伤害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对重点人群的专门培训;d)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e)采取适宜的方式,并规定预期效果及检验方法。

4.7应急预案和响应

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紧急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落实预防措施和具体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减少或消除事故、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做到:a)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保障涉险人员安全;b)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响应措施;c)组织现场及周围相关人员疏散;d)组织现场急救和医疗救援。

4.8监测与监督

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监测与监督方法,监测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的实现情况。建立社区内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监督,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居民的公众监督以及媒体监督机制,形成共建社区和共管社区的氛围。

安全监测与监督内容应包括:a)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的实现情况;b)安全促进计划与项目的实施效果;c)重点场所、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状况;d)高危人群与高风险环境的管理情况;e)相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情况;f)社区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情况;g)工作、居住和活动环境中危险有害因素的监测;h)全员参与度及其效果;i)事故、伤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

监测与监督结果应形成文件。

4.9事故与伤害记录

建立事故与伤害记录制度,明确事故与伤害信息收集渠道,为实现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事故与伤害记录应能提供以下信息:a)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b)伤害方式及部位;c)伤害发生的原因;d)伤害类别、严重程度等;e)受伤害患者的医疗结果;f)受伤害患者的医疗费用等。

记录应实事求是,具有可追溯性。

4.10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建立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将创建过程的信息予以保存,包括:a)组织机构、目标、计划等相关文件;b)相关管理部门和关键岗位的职责;c)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的信息;d)安全促进项目方案;e)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业指导书和其他文件;f)安全社区创建活动的过程记录,包括:创建活动的过程、效果记录,安全检查和监测与监督的记录等。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形式包括文字(书面或电子文档)、图片和音像资料等。社区应制定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管理办法,明确使用、发放、保存和处置要求。

4.11预防与纠正措施

针对安全监测与监督、事故、伤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对预防与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应予以跟踪,确保:a)不符合项已经得到纠正;b)已消除了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c)纠正措施的效果已达到计划要求;d)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能防止同类不符合的产生。

社区内部条件的变化(如场所、设施及设备、人群结构变化等)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如法律法规要求的变化、技术更新等)对社区安全的影响应及时进行评价,并采取适当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4.12评审与持续改进

社区应制定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和安全绩效评审方法,并定期进行评审,为持续不断地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提供依据。

评审内容应包括:a)安全目标和计划;b)安全促进项目及其实施过程;c)安全社区建设效果;d)确定应持续进行或应调整的计划和项目;e)为新一轮安全促进计划和项目提供信息。社区应持续改进安全绩效,不断消除、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与伤害风险,促进社区内所有人员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

篇2:包装机械安全要求行业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包装机械的安全要求,包括防护、操作和维护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直接进行包装的机器与设备。

2引用标准

GB2893安全色

GB2894安全标志

GB3766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5226机床电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B7932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JB/T7232包装机械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简易法

3一般要求

3.1包装机械的安全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各有关专业标准的规定。

3.2包装机械应在明显部位固定产品标牌,并写明机器或设备正常工作所必需的主要技术参数,如:额定电流和电压、额定压力和热温度等。

3.3包装机械上液压传动系统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3766的规定。气动系统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7932规定。

3.4包装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5226标准的有关规定。

3.5包装机械上可造成人身危害的危险部位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作相对运动的部件,如夹紧、剪切等运动部件之间必须保证安全距离,以防操作人员被夹伤或剪伤。可造成危险的传运装置应尽可能置于机体内。外露的影响人身安全的旋转、移动或往复运动的零部件必须对其采取防护措施。运动部件上外露的定位件或突出部分必须平滑或施加防护。

3.6机械运转中有可能松脱的零部件必须有可靠的防松措施。

3.7包装机械需进行排废料、排烟时。应装有相应的装置,以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

3.8包装机械上仅要求电机单向旋转时必须在电机上或在适当部位作出转向标记。

3.9人员进入工作区有较大危险时,应在工作区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当防护装置将包装机械的整个工作区域隔离时,则工作区内的危险部件可不另设护装置。工作区防护装置的设置应保证安全距离。

3.10需离地进行操作或设整的包装机械,应设有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平台及通向平台的梯子及防护栏杆等相应装置。

3.11包装机械工作机构应具有联锁保护以便在故障发生时使机器或设备停止工作。

3.12包装机械上一般应装有安全开关,在任何紧急情况下,按下此开关即能停机,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3.13当机器或设备进入运动状态之前,需提醒一切人员及是离开危险区域的情况下,包装机械上应装设警装置。

3.14包装机械上应有清晰醒目的操纵、润滑、安全或警告等各种标志。安全色及安全标志应符合GB2893和GB2894的规定,标志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有关标准或规定。

3.15包装机械的安全操作机构应位于操作人员易操作和控制的位置。

3.16处于易燃爆环境下工作的包装机械,其机械与电器装置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并符合有关标准或规定。

4安全防护

4.1防护装置

4.1.1包装机械上安全防护装置应保证在操作人员遵守操作规程的条件下应确保人身的安全。

4.1.2对操作人员具有危险的外露运动部件,应设有防护罩。

4.1.3供观察危险部位运动情况的防护罩应由安全透明材料或其它网状材料制作。

4.1.4打开防护装置有可能造成危险时,该装置应与包装机械传动机构联锁。

4.1.5对于采用光电控制的隔离防护装置时,当人员靠近危险工作区时,应做到及时停机。

4.1.6包装机械在工作期间,有可能因被包装物品(如充填可燃体)产生燃烧、爆炸或因其装置产生辐射,危险时,其防护装置应采用能防止引起燃烧爆炸和辐射,以保证操作人员安全的结构和材料。

4.1.7安全防护装置的固定均应可靠,不会自行打开,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4.2驱动机构

包装机械上所有传输动力的外露部件,如联轴器、齿轮、链轮及皮带轮等驱动机构均应按本标准及有关专业标准的规定加以防护。

4.3送料机构

用来传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包装件或被包装物品的机构应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护栏或采用光电控制等以避免人员进入工作区而产生危险或防止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包装件或被包装物品在运动过程中有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

4.4充填机构

4.4.1在压力下进行充填可能引起被包装物品或包装容器爆炸危险的机器或设备必须对充填机构装设防护装置,以避免爆炸时被包装产品或包装容器飞出而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4.4.2在充填有毒及有碍健康的物品时,必须保证对人员不产生危险,其措施如:

A.在充填工作上装设有效的吸尘装置;

B.在充填工作前面装设保护罩;

C.在充填工作上装设喷淋装置;

D.强迫控制充填过程以消除二次充填。

4.4.3在充填易燃易爆物品时,必须保证避免燃烧或爆炸,其措施如:

A.消除或防止静电影响;

B.设置通风或吸尘装置;

C.避免产生明火;

D.与充填物接触的机械零部件的表面温度必须低于充填物的燃点;

E.在有保护气体的环境下充填;

F.强迫控制充填过程以消除二次充填。

4.5封口切割及捆扎机构

4.5.1可引起人员烧伤和烫伤的加热机件或装置,应在外露的热表面设置防护罩或热档板等。

4.5.2粘合封口机构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热熔胶烫伤操作人员。

4.5.3卷边封口机构,滚压封口机构的转动部件必须加防护罩或保证其工作时不碰及操作人员。

4.5.4包装材料的切割装置应施加防护措施,如设置与传动机构联锁的防护罩、隔热档板等,以避免对操作人员产生切伤、夹伤或烫伤。

4.5.5捆扎机构应做到防止操作人员被捆扎带捆住。

5操作与维护

5.1包装机械仅允许受过技术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与维护。

5.2包装机械应具有能够正确指导人员进行操作的使用说明书。

5.3包装机械就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机器或设备的功能和所有零部件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5.4包装机械应尽可能在不需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的情况下即能进行调整、润滑和日常保养。

5.5包装机械上难以实现手工润滑或工作期间需在危险区内润滑的部件,应能实现自动润滑。

5.6在包装机械工作期间,一般不得对运动部件进行清洗或清理。若必须在工作状态下进行时,则必须采取消除事故的防范措施。如使用合适的辅助工具。

5.7需在运动状态下对包装机械进行调整、维护和排除故障时,则仅允许通过手动或借助于点动按钮开关使包装机械进行运动。

5.8如果在调整和维护时,机器或设备的按钮开关位于操作人员所在操作位置之外,或者几名人员同时工作,则应由专人在可进行工作监视以及能使机器或设备迅速停机的工作位置进行操作。只要工作在进行,则该人员不允许离开其位置。

5.9在包装机械工作时,在有可能造成操作人员眼和脸部受伤的情况下,应对眼和脸部采取防护措施。

6噪声

6.1包装机械应尽量采取降噪声措施。噪声最大声压级限值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标准的规定。

6.2包装机械噪声测定方法应符合JB/T7232标准的规定。

F.强迫控制充填过程以消除二次充填。

4.5封口切割及捆扎机构

4.5.1可引起人员烧伤和烫伤的加热机件或装置,应在外露的热表面设置防护罩或热档板等。

4.5.2粘合封口机构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热熔胶烫伤操作人员。

4.5.3卷边封口机构,滚压封口机构的转动部件必须加防护罩或保证其工作时不碰及操作人员。

4.5.4包装材料的切割装置应施加防护措施,如设置与传动机构联锁的防护罩、隔热档板等,以避免对操作人员产生切伤、夹伤或烫伤。

4.5.5捆扎机构应做到防止操作人员被捆扎带捆住。

5操作与维护

5.1包装机械仅允许受过技术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与维护。

5.2包装机械应具有能够正确指导人员进行操作的使用说明书。

5.3包装机械就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机器或设备的功能和所有零部件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5.4包装机械应尽可能在不需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的情况下即能进行调整、润滑和日常保养。

5.5包装机械上难以实现手工润滑或工作期间需在危险区内润滑的部件,应能实现自动润滑。

5.6在包装机械工作期间,一般不得对运动部件进行清洗或清理。若必须在工作状态下进行时,则必须采取消除事故的防范措施。如使用合适的辅助工具。

5.7需在运动状态下对包装机械进行调整、维护和排除故障时,则仅允许通过手动或借助于点动按钮开关使包装机械进行运动。

5.8如果在调整和维护时,机器或设备的按钮开关位于操作人员所在操作位置之外,或者几名人员同时工作,则应由专人在可进行工作监视以及能使机器或设备迅速停机的工作位置进行操作。只要工作在进行,则该人员不允许离开其位置。

5.9在包装机械工作时,在有可能造成操作人员眼和脸部受伤的情况下,应对眼和脸部采取防护措施。

6噪声

6.1包装机械应尽量采取降噪声措施。噪声最大声压级限值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标准的规定。

6.2包装机械噪声测定方法应符合JB/T7232标准的规定。

篇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本标准的制定依据中国社区特点、安全社区和安全文化建设要求提出,参考了“平安社区”、“绿色社区”、“文明社区”等社区建设的有关要求和我国安全生产相关标准。

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的安全社区准则的技术内容、国际劳工组织ILO/OSH2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和GB/T28001―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相关条款内容的要求。

本标准未规定具体的社区安全绩效指标,其目的在于强调持续改进理念,使本标准具有广泛适用性。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欧阳梅、佟瑞鹏。

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旨在帮助社区规范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安全绩效。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安全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伤害事故、改善社区安全状况、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水平的社区。

本标准供从事安全管理、事故与伤害预防和社区工作的人员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LO/OSH2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20**:安全社区准则GB/T28001―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3术语

3.1安全safety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事故与伤害风险的状态。

3.2社区community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3安全社区safecommunity

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3.4安全促进safepromotion

为了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过策划、组织和活动向人群提供必须的保障条件的过程。

3.5伤害injury人体急性暴露于某种能量下,其量或速率超过身体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3.6事故accident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3.7事件incident1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与伤害的情况。

3.8危险源hazard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3.9事故隐患accidentpotential

可导致事故与伤害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及管理上的缺陷。

3.10风险risk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11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

3.12绩效performance基于安全目标,与社区事故与伤害风险控制相关活动的可测量结果。

3.13目标objectives社区在安全绩效方面要达到的目的。

3.14不符合non-conformance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事故、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

3.15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为了改进安全总体绩效,社区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的过程。

4安全社区基本要素

4.1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

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社区内各方面资源,共同开展社区安全促进工作,确保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安全社区创建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a)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工作;b)组织制定体现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目标和计划;c)组织落实各类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d)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并确保能够顺利开展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e)组织评审社区安全绩效;f)为持续推动安全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保障。

4.2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社区应建立事故和伤害预防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

a)建立社区内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有效协商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b)建立社区内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反馈公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信息,确保事故和伤害预防信息的有效沟通;

c)建立群众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全员参与率;

d)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安全社区网络活动和安全社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4.3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

建立并保持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制度,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隐患排查等工作,为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

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内容应包括:a)适用的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执行情况;b)事故与伤害数据分析;c)各类场所、环境、设施和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程度;d)各类人员的安全需求;e)社区安全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f)危险源控制措施及事故与伤害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结果是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基础,应定期或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评审和更新。

4.4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的结果制定安全目标,包括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工作目标以及事故与伤害控制目标,并根据目标要求制定事故与伤害预防计划。计划应:

a)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和环境状况;b)针对社区内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或公众关注的安全问题;c)能够长期、持续、有效地实施。

4.5安全促进项目

为了实现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社区应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安全促进项目。

4.5.1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考虑下列内容:

a)交通安全;b)消防安全;c)工作场所安全;d)家居安全;e)老年人安全;f)儿童安全;g)学校安全;h)公共场所安全;i)体育运动安全;j)涉水安全;k)社会治安;l)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

4.5.2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a)实施该项目的目的、对象、形式及方法b)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c)项目所需资源的配置和实施的时间进度表;d)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与验证方法及标准。

4.6宣传教育与培训

社区应有安全教育培训设施,经常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安全意识与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以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与伤害的能力。

宣传教育与培训方案应:a)与事故和伤害预防的目标及计划内容一致;b)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资源;c)立足全员宣传和培训,突出对事故与伤害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对重点人群的专门培训;d)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e)采取适宜的方式,并规定预期效果及检验方法。

4.7应急预案和响应

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紧急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落实预防措施和具体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减少或消除事故、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做到:a)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保障涉险人员安全;b)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响应措施;c)组织现场及周围相关人员疏散;d)组织现场急救和医疗救援。

4.8监测与监督

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监测与监督方法,监测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的实现情况。建立社区内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监督,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居民的公众监督以及媒体监督机制,形成共建社区和共管社区的氛围。

安全监测与监督内容应包括:a)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的实现情况;b)安全促进计划与项目的实施效果;c)重点场所、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状况;d)高危人群与高风险环境的管理情况;e)相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情况;f)社区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情况;g)工作、居住和活动环境中危险有害因素的监测;h)全员参与度及其效果;i)事故、伤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

监测与监督结果应形成文件。

4.9事故与伤害记录

建立事故与伤害记录制度,明确事故与伤害信息收集渠道,为实现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事故与伤害记录应能提供以下信息:a)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b)伤害方式及部位;c)伤害发生的原因;d)伤害类别、严重程度等;e)受伤害患者的医疗结果;f)受伤害患者的医疗费用等。

记录应实事求是,具有可追溯性。

4.10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建立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将创建过程的信息予以保存,包括:a)组织机构、目标、计划等相关文件;b)相关管理部门和关键岗位的职责;c)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的信息;d)安全促进项目方案;e)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业指导书和其他文件;f)安全社区创建活动的过程记录,包括:创建活动的过程、效果记录,安全检查和监测与监督的记录等。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形式包括文字(书面或电子文档)、图片和音像资料等。社区应制定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的管理办法,明确使用、发放、保存和处置要求。

4.11预防与纠正措施

针对安全监测与监督、事故、伤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对预防与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应予以跟踪,确保:a)不符合项已经得到纠正;b)已消除了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c)纠正措施的效果已达到计划要求;d)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能防止同类不符合的产生。

社区内部条件的变化(如场所、设施及设备、人群结构变化等)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如法律法规要求的变化、技术更新等)对社区安全的影响应及时进行评价,并采取适当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4.12评审与持续改进

社区应制定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和安全绩效评审方法,并定期进行评审,为持续不断地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提供依据。

评审内容应包括:a)安全目标和计划;b)安全促进项目及其实施过程;c)安全社区建设效果;d)确定应持续进行或应调整的计划和项目;e)为新一轮安全促进计划和项目提供信息。社区应持续改进安全绩效,不断消除、降低和控制各类事故与伤害风险,促进社区内所有人员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