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谈心理学教学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

谈心理学教学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

2024-07-31 阅读 8421

谈心理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摘要]高师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应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关键词]高师心理学教学主体性

高师心理学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授受活动,不应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过程,而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不单纯是理性的认识活动,而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包括着生动、丰富的生命意义。要想真正提高高师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师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

教师必须根据高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心理学教学内容作合理的取舍与有效加工,使教学内容与高师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保持适度的“落差”。没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落差”,高师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被调动起来;但如果这种“落差”太大,易使高师生由于寻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消极被动地应付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要注重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识,应用比较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引导学生得出新知。心理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很明显,结合这一点,首先,教师要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使新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沟通,增强新旧知识的互相关联,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其次,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叠成块,构建科学有序的知识网络结构。由于过去在心理学教学中未充分考虑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和有效加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没有确立高师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我们应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一位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比较、联想、假设等手段推导和掌握新知识。这种考虑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他们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外部环境同样不可忽视,强调高师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贬低外部因素的作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是处于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只有受到外部的信息刺激,它才会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的活跃状态。任何有效学习都蕴含着必不可少的外部学习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当然也属于外部条件之列,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就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首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中心任务。这样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要注重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需求,从分析学生的前置经验和潜力发展入手,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促进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心理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了适当的外部教学条件和原有知识基础,如果缺乏学习者的主动加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仍然不能发生。学习者的主动加工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结合构成学习取向。

实践证明,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引起学生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及掌握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就会引起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学生最感兴趣。可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带着实际问题主动思考。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时,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此时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篇2:谈心理学教学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

谈心理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摘要]高师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应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关键词]高师心理学教学主体性

高师心理学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授受活动,不应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过程,而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不单纯是理性的认识活动,而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包括着生动、丰富的生命意义。要想真正提高高师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师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

教师必须根据高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心理学教学内容作合理的取舍与有效加工,使教学内容与高师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保持适度的“落差”。没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落差”,高师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被调动起来;但如果这种“落差”太大,易使高师生由于寻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消极被动地应付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要注重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识,应用比较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引导学生得出新知。心理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很明显,结合这一点,首先,教师要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激活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使新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沟通,增强新旧知识的互相关联,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其次,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叠成块,构建科学有序的知识网络结构。由于过去在心理学教学中未充分考虑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和有效加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没有确立高师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我们应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是一位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比较、联想、假设等手段推导和掌握新知识。这种考虑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他们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外部环境同样不可忽视,强调高师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贬低外部因素的作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是处于平衡和静止状态的。只有受到外部的信息刺激,它才会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的活跃状态。任何有效学习都蕴含着必不可少的外部学习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当然也属于外部条件之列,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就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首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中心任务。这样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加有效,教师要注重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需求,从分析学生的前置经验和潜力发展入手,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促进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心理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了适当的外部教学条件和原有知识基础,如果缺乏学习者的主动加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仍然不能发生。学习者的主动加工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结合构成学习取向。

实践证明,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引起学生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及掌握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就会引起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学生最感兴趣。可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带着实际问题主动思考。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时,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此时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篇3:《同学主体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阶段总结

新课程规范的基本理念是“以同学发展为本”,同学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同学有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充沛体现出同学学习主人翁精神,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主体”只一而无二,“一”指的是同学,而保守模式的课堂教学,一是课堂上教师都是“一言堂”,牵着同学走,削夺了同学自主进行知识探索的权力,让他们机械地获取知识,容易使他们发生依赖的思想;二是教和学的方法由教师设定。教学是“满堂灌”或“问答式”,课堂中只让局部同学发表“高见”,多数同学是“视而不见”等。而主体性教学突破了保守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了课堂中教师和同学的角色,同学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

导者和参与者。同学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行获取知识,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同学的胜利感、自信心,培养同学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发明性。

实验又近一年,回顾进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同学探索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能让同学自主地、合作地、发明性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全体同学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同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例如:教学“9加几”的实际问题时,先通过合作动手摆小花,第一行摆了蓝花9朵,第二行摆的黄花是5朵,再组织同学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黄花里有几个?红花有几个?红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几倍?让同学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中得出计算方法。

2、重视同学个性

在主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需尊重同学的个性,重视同学的学习兴趣,允许不同的同学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同学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使每一个同学都获得胜利感。例如:教学“5、4、3、2加几”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红花5朵,蓝花4朵,黄花3朵,白花2朵。让同学说出它们个是几朵?再分别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3、培养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操作。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让同学操作实践。在教学中用实物、教具、学具让同学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同学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认识直角”时组织小组合作用两个相同的三角板拼出直角,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直角,再在点子图上画出直角,在这让同学通过拼、折、画中去掌握知识。

4、培养同学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1)引导同学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在主体性教学把课堂还给了同学,鼓励同学多问个为什么,有充沛的考虑时间,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能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学乘法的有关应用题时,有道题是这样的,有一跑道男孩跑了3圈,女孩跑了2圈,跑道的长是400米,在这让同学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自身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时同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女孩比男孩少跑了多少米?

生:男孩比女孩多跑了多少米?

生:一共跑了多少米?等问题。

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激励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同学自主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为同学搭建适当的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尽量让同学在解决问题中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寻求方法。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以合作研讨的形式来教学,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一起发现问题,培养起主动学习的能力。首先设计了一项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中同学发现像44+38这样的进位加法有困难,从而发生学习进位加法的兴趣。然后研讨44+38的算法有哪些?在研讨后,同学交流算法时,出现了许多精彩回答,他们想出了好多种方法,以下是他们想到的方法:

生1:40+30=704+8=1270+12=82

生2:44+30=7474+8=82

生3:44+40=8484-2=82

生4:44+8=5252+30=82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同学,让同学充沛体现出主体地位。

实验只进行了二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大家一起的努力,已初见效果。我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同学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缺乏,相信在今后的不时努力和学习中会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