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谈小学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谈小学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2024-07-31 阅读 8502

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

澄迈县美亭学校梁平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见,情感往往是伴随着认识活动的出现而出现,并与认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情感教育是指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产生的和谐的合作教学气氛,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因素,教学过程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精神情感融汇的过程,教学系统是知识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组成的,教学不能只传授知识而无视情感,也不能只是空谈情感而脱离知识,两者应是互相融合,紧密联系.积极的情感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受教育体制的限制以及家长对孩子成绩过高的追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校还保留着控制型的教学模式,我们都过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因素,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因素的存在。

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教育家夏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情感教学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谈一些看法:

一、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曾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体现,实际上是教师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前提,它有着多种效应:一是宽松,师生有安全感,因而能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愉快生活和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二是移性,教师爱学生,学生也爱教师;三是信任,指的是人际交往的意愿,即喜欢听谁的,不喜欢听谁的,师生关系好,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畅通无阻的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四是期待,教师对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五是感染,师生关系好,教师的模范言行,学习精神都会给学生以好的感染。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虽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情感反应。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是认知的交流,又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体会出来;学生之所以喜欢某一学科,是与教这门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素质高,忠于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了爱...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学生产生了与老师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即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精神状态产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校的三年级,该班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认真讲解,授课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耐心细致,并加以点拨引导,肯定正确补充不足,讨论问题时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课后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常关心、爱护学生,和他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互相沟通,增进彼此的友谊,因为教师对学生倾注了关怀与爱护,使学生感到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亲可信的,他不仅是自己的良师,也是自己生活中的朋友,因而教师的授课更有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此班在学校抽考中数学成绩提高很大。

二.培养兴趣,以趣激学。

兴趣在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儿童一但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自觉地去认识、研究、占有数学知识,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内容,促进个性的发展,进而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引起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追究的兴趣。因为“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激发儿童在自然界的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导入。一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就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追求新知识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引起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或引趣设疑,或制造悬念,或展开争论……采用此类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使之处于“想学、要学”的最佳状态,为新授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在教《15的分与合》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袋子,里面装着一些玻璃球。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抓一把玻璃球,看看你一把最多能抓几个,老师能很快猜出剩下的数。你们相信吗?”经过几轮的测试,教师都能正确说出答案,这有什么奥秘呢?同学们以求知的最大欲望进入了学习。

(二)、注重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引起兴趣

学生的学习本身是一种非常艰苦的思维活动.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教材及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直观方式组织教学.教学概念、形体、数量关系等知识时,针对少年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对具体生动的形象等感兴趣的心理特征,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组织教学,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那此枯燥的数、形概念和繁杂数量的关系,具体形象地再现于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我充分利用长方形的教具.生动.形象的从各个角度给学生做直观演示,把现实抽象的概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中启发引起学生概括出其公式,让学生在愉快兴奋得情绪中理解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样的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面积...等内容的学习,那就更离不开直观教学了.直观.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更集中而持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合教材,精心组织,渗透情感.

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素材、框架、起点、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情感德育的资源。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教育元素,把情感教育贯穿于知识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情感教育,是课程改革后广大教师探索的热点问题,例如;教学中巧编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乐学之情。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位老师执教的《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厘米、米”的实际,老师讲解了小淘气的日记:“清晨,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回到教室,打开长23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学习。”听了这个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再引导学生比划1米、1厘米究竟有多长。小淘气这样的错误在部分孩子身上确有发生,巧妙利用这样的故事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复习旧知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情感作为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一,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发挥好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领悟情感教育的意义,加强自身情感修养,可以通过以趣激情、以美悟情、以爱传情、以评促情、以德升情等多种手段创设有效的情感因素,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质量。

篇2:农远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浅议农远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芳贾凤仙

太原市清徐县王答乡同戈站小学

内容提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多姿多彩、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国家自20**年起在全国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素质。应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可以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收集、整理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够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化难为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远程教育合理利用提高效率

在这个信息万变、资源丰富的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但我们这些繁忙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又无法教好学生。自**年起农村小学远程教育走进我校,远教资源便成了教师们的良师益友,现代农村小学远程教育系统是以中央电教馆为中心、利用卫星传递教育资源,以各学校计算机为终端接受资源,以多媒体设备应用资源于学校教育的教学体系。它能让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较好地解决了像我们这样偏远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农村远程教育技术是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它并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将远程教育应用于数学教学是值得我去研究与思考的。

(一)应用农远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要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难度,更不用说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这就使得往往教师讲解时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山雾罩;学生听时明白,练时糊涂,再加上农村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匮乏和对抽象概念思维的局限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远程教育以声音、色彩、光线、动画、图形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记得以前在上四年级的《图形拼组》时,我和学生都准备了许多图形,一堂课下来我讲解演示的很辛苦,可还是只有几个人听明白了,作业一大半是错的,去年同样的内容我用农远动画演示给学生看,看了以后学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一下全得出结论,再利用习题当堂检查正确率百分之百。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进行推到圆的面积公式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将一个圆转化成近似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让学生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从而,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的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圆的面积推到方法。紧接着教师出示课件练习让学生用推导出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圆的面积公式。从这以后,我们班的学生在枯燥的数学课学习中逐步改变以往上课只是一味地“听、算”的习惯,连从不肯在课堂上发言同学也能在课堂上举手了。同学们的被动地位发生了改变,我们也感觉到上课比以往既轻松、又有趣得多了。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