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把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把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2024-07-31 阅读 8863

浅谈如何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

很久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成了教师的“特权”。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思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同时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地进行,现状确实有所改进,可是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机械被动的行为,还是屡见不鲜。如何才能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呢?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学生提问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学生会提出教师不能解答的问题”等等不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正确的态度,那就是要提倡,要鼓励,要引导。并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对质疑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做到敢于质疑。再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质疑。而从“敢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培养学生“敢问”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质疑的前提。

经常听到教师的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不懂也不问,作业乱写一通,甚至抄别人的,真拿他们没办法。”我想,这些学生多数是与老师之间有距离,不敢问。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的气氛。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才敢大胆地质疑。

二、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

对于提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有时学生提的问题让你一下子回答不了,弹性处理一下,课后再与学生交流。还有,学生提问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反问,如果一连反问他三个问题。我想,下一次这个学生就不敢再来问了。总之,让提问的学生和没提问的学生感觉到教师非常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即要立足于敢质疑,又要引导学生提高质疑水平。有的课学生非常热烈地质疑,敢字当头,但是质疑的水平却是很一般。学生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学会质疑,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下面,我运用书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平时的实践,说说我经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1、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双眼。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跳水》时,我出示课题后,就问学生看到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①谁跳水?②为什么跳水?③经过如何?④结果怎样?这些问题的提出,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又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篇2:引导学生提问几点做法

浅谈引导学生提问的几点做法

澄迈县红山小学谢定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篇3:学生课堂管理心得提问方式新进展

这学期一直在用这个提问奖励方法,举手回答问题标记一次,累积标记两个或者四次(各个班规定不同)给这个学生加一分。

原本一直在用的提问方式是按组的顺序提问,之后发现这样对于举手同学比较多的组就不太公平,所以随后改变为按组顺序之后,再按学生座位的顺序从前往后提问。但之后发现这样还是会漏掉偶尔一次不会回答某个问题的同学,所以从这周开始,提问方式变成了按一轮一轮的来过,比方说这个学生在第一轮提问中举手回答过问题了那么他在之后第一轮的提问中就不能再举手回答问题,必须在老师说第二轮回答开始,他才能举手回答,这个方式就是给更多同学以回答问题的机会。怎么来确定第二轮回答开始呢,就是在两次提问无人再回答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判定第二轮提问开始。

但是还是有学生在先请谁来回答后请谁来回答闹点小脾气,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问题是一个一个来提问的,肯定有人早叫到有人晚叫到。对于这个问题,我再思考思考希望能找到更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