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作为教师必须知道核心素养

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作为教师必须知道核心素养

2024-07-31 阅读 9243

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文化,构建适合校情的课程文化,必须首先清晰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必然要指向学生的素养。

素养有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之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清楚有关核心素养的一些问题,工作就难以突出重点,更不要说有所创新。

最近一直在看《素质教育创新与少年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课题实施材料,采撷到、综合成一些观点、论断,和大家交流。

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是人的发展应有素养中的“关键少数”,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应该成为学校培养目标中的“聚焦版”。

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核心素养要为个体过上品质的生活做准备。但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核心素养必须应对这个大变局,因此,各国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上都强调了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责任担当、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有别于“基础素养”。孩子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需要多种素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非并列关系。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培养了一些素养,比如诵读、书写、计算等素养,但这些素养并非“真实性学力”,面向未来社会,缺乏竞争力。核心素养之所以是“高级素养”,因为他必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必须是综合性的,超越了单体的知识、能力、态度。

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尤其需要重视。一是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短板是所培养的学生创新力不够;二是民主素养,中国社会正在全面走向依法治国、政治民主化,这要求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主素质。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将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当今中国教育两大难题:一是深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对当今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课程改革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教学必须由知识的灌输、堆积,技能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到人格品质、关键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重新认识“学会做人”这一第一位的目标:不仅能生存、生活,还能活的有尊严,生活更具品质,能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说明:本文参考了北师大褚宏启教授等人的有关文章。如有不当处,纯属本人观点,与他人无关。)

篇2:生本教育理念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构成欢乐、高效的课堂。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由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参与,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主体作用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1]“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在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核心任务也不是自己的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是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从这点来说,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把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把我们平常“灌输”的课堂变成孩子们“忘我”我尽量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身经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认真倾听学生诉说,哪怕是不合常规的尝试,只要有合理的成分,就给予必要的支持。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苦学为乐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从观察判断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样。”脑科学研究表明,视觉神经的发展,是从简单的、复杂的和超复杂的这样一种层次加工的顺序进行的,加工不断提取形状的精细特征。这就说明: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最初的了解,才能对新知进行学习、判断、掌握。因此要注重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揭示规律,学习新知[2]。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注意观察、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例如:我们对学前儿童进行识数(即0

篇3: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作为教师必须知道核心素养

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文化,构建适合校情的课程文化,必须首先清晰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必然要指向学生的素养。

素养有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之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清楚有关核心素养的一些问题,工作就难以突出重点,更不要说有所创新。

最近一直在看《素质教育创新与少年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课题实施材料,采撷到、综合成一些观点、论断,和大家交流。

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是人的发展应有素养中的“关键少数”,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应该成为学校培养目标中的“聚焦版”。

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核心素养要为个体过上品质的生活做准备。但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核心素养必须应对这个大变局,因此,各国在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上都强调了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责任担当、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有别于“基础素养”。孩子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需要多种素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这些素养的重要性并非并列关系。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培养了一些素养,比如诵读、书写、计算等素养,但这些素养并非“真实性学力”,面向未来社会,缺乏竞争力。核心素养之所以是“高级素养”,因为他必须是跨学科的,高于学科;必须是综合性的,超越了单体的知识、能力、态度。

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尤其需要重视。一是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短板是所培养的学生创新力不够;二是民主素养,中国社会正在全面走向依法治国、政治民主化,这要求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主素质。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将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当今中国教育两大难题:一是深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对当今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课程改革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教学必须由知识的灌输、堆积,技能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到人格品质、关键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重新认识“学会做人”这一第一位的目标:不仅能生存、生活,还能活的有尊严,生活更具品质,能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

(说明:本文参考了北师大褚宏启教授等人的有关文章。如有不当处,纯属本人观点,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