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运用英语歌谣培养学生学习情趣》课题计划

《运用英语歌谣培养学生学习情趣》课题计划

2024-07-31 阅读 7002

一、课题名称

运用英语歌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研究的目的

1.明确小学英语学习中“学习情趣”的内涵,探索培养学生学习情趣的切实路径。

2.开展儿童英语课程的探索。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形成初步系统的认识。

3.通过儿童课程的实践,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英语学习战略[1],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情趣。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明确小学英语学习中“学习情趣”培养目标

学生英语学习的“学习情趣”主要包括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战略(认知战略、调控战略)等方面。大致分为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两个方面。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非认知能力培养途径:以歌谣引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乐学的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平时听读英语习惯等。

认知培养途径:

认知能力以记忆、思维能力为主,具体包括单词识记的方法、运用直呼法拼读单词、阅读能力等。

在字母、单词、句型教学中,加入歌谣的元素,能达到快捷记忆的效果。同时通过对歌谣的重组、改编、自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选择一些在歌谣基础上形成的有一定节奏感的韵律短文或绘本,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自身的喜爱。

自评力、调控力主要包括自我规划、自我检查、自我纠错、自我控制、自我反省等方面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则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适当交叉培养,引导学生自身确立目标,订出计划,设计战略,调节进程。最终达到要学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情趣的培养只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来培养,并且,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的培养内容有所不同。三四年级段初学英语的学生偏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五六年级段学生偏重记忆、思维能力和自评力、调控力的培养。

2、探索学习情趣培养的途径

学习情趣培养途径主要通过英语儿童课程来实施。

英语儿童课程由三四年级中段的晨颂、五六年级高段的读写绘组成。

【晨诵】

沿用“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关于晨诵目的论述,我将其略作修改为:

“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英语,感受美好的儿歌(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和音乐感。让小朋友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沛的舒展。”

经由晨颂,让小朋友领略到英语语言的美,在吟诵中感受美、体验美,并获得语感的积累,从而在欣赏与趣味中亲近英语。

【读写绘】

读写绘的核心是“读”,读大量优秀的原版绘本、儿歌、诗歌、^***……

写绘则是读的延伸。一个写绘作品,是用口头语言,绘画语言,文字语言一起完成的一个“故事”。在写绘中再次体会语言的特点与妙处,并借由对故事的复述、对故事细节的回忆和掌握,以和自身的“再创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输出”,在欣赏、练习、运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3、学习情趣培养的实施战略

学习情趣培养的研究分两条线进行。一条线是常规的英语课程,一条线是儿童英语课程。参考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大纲”,第一条线主要是围绕教材,学生必需努力熟记和掌握教材的资料;第二条线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即儿童课程中的英语儿歌、诗歌、名言谚语、绘本、幽默故事等。

(1)学习情趣培养在常规课程中的实施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歌谣、名言谚语等,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交叉引入。

★每堂课前开设“课前三分钟”栏目,由学生自发扮演歌谣、对话、歌曲等。

★教学中,注重学生单词识记方法、直呼法拼读单词等能力的渗透培养。

★探索与家庭联系的最佳渠道,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与作业形式。

★开展多样的活动,如书写竞赛、单词记忆王、作业评比等。

(2)学习情趣培养在儿童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以主题的形式,搜集英语歌谣、诗歌、绘本,并辅之以英语幽默故事、名言谚语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年级的分类整理。小学教学设计网

★开设晨颂课,主要利用早自习,努力保证活动的时间。

★在六年级开设以英语儿童课程为主要特点的校本课程,引入英语歌谣、诗歌、歌曲、绘本、幽默故事等,开展“读写绘”的课程实践。

★开展每期一次的英语歌谣竞赛,主要参赛对象为三、六年级。

四、课题实施计划

9月份:

制定学期课题实施计划

修改并完善新的学习常规管理方法(作业、评价细则等)

歌谣、诗歌、绘本、名言谚语的搜集、整理与分类

在“新教育毛虫与蝴蝶”论坛建立主题帖,记录英语儿童课程的实施过程。

加入新教育“网络进修学院”。

10月份:

探索晨颂课的基本模式

六年级绘本的搜集与运用

学习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资料,为课题的开展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

11月份

期中检测、家长会

英语书写竞赛(三年级)

英语单词王比拼(五、六年级)

12月份

英语儿童课程研讨(邀请兄弟学校同行)

英语歌谣竞赛

期末复习、检测

元月份

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学期总结

篇2:运用班班通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运用“班班通”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尖山乡燕朝小学覃登婵

摘要本文着重从“班班通”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班班通”辅助的教学活动,给教学带来的活力;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运用“班班通”,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班班通”精心备课高效课堂学生为主体

随着农村“班班通”工程的实施,电脑、投影、白板进入了每个班级的课堂之中。硬件的改善促使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班班通”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成了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用“班班通”技术来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班班通”技术辅助教学符合现实的需要。下面就如何用好“班班通”谈谈我粗浅的想法。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

利用“班班通”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的体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是采用讲故事、实物展示、或是幻灯片辅助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班班通”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备课是老师们必须完成的一项根本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们慢慢地把写教案当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班班通”技术写教案,这样,一方面将给老师们带来许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牍之苦;另一方面备的课因运用多种媒体而可能使质量有所提高。有的老师说,街上有卖现成的教案,有没有卖现成的“班班通”教案?如果有,可以买现成的回来用,多方便。事实上,这样的教案有人搞出来了,由于有文字教材配套,比较容易流通、发行,但是它往往不能反映教学特征和教师的教学风格,问题很多,不能适应千差万别的教学需要。这样的“班班通”教案就像样板戏一样,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必须要编制出充分反映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班班通”教案。除了教师要会使用计算机以外,用“班班通”技术备课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个使用便捷、简单易行的编辑系统和编辑工具;另一个要有“班班通”资料库。这样,我们才能使用编辑工具调用资料库中的各种资料,编我们使用的教案。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会使用编辑系统和拥有“班班通”资料库。现有的编辑系统(工具)有多种。只是“班班通”资料库难以建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每个教师从一节课一节课开始积累,资源库的建设也不是无法攻克的堡垒。

二、教学课堂要高效

“班班通”教学具有新颖性、互动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下去。由于“班班通”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的载体(譬如:视频、动画、声音、图片以及各种互动的手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耳、眼、口等器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愉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脑思维高度活跃,从而能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洁的方法得以解决。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班班通”在教学过程中,是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组织者和交流者。在组织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但不能说“班班通”的功能就仅仅是如此。媒体在传递过程中,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现、动画演示等再现课文文字及相关知识的,其数据库、动画演示、紧缺资料再现功能应该在整个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因此,设计软件时,不能仅仅围绕学生兴趣而设计,过多地追求软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东西可有可无,没有实际价值。“班班通”课件应当充分利用声像文字媒介对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媒介进行诠释,进行绘声绘色的情景创设,创造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应该依据信息传递与反馈原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去设计,依靠“班班通”的放大、缩小、定格、再现等技术,使学生开拓思路、勾沉旧事、引发想象,将媒介、感知与材料“三位”融于一体,在人机交互中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3:信息技术与各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

浅谈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各课程整合的优势,以及说明了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另外,还表明了观点,整合是好的,不要盲目的整合,要适可而止。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多媒体协作式学习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因此,需要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地位,信息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对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整个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并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