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2024-08-01 阅读 654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注重预设,更应注重“动态生成”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预设,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偏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学设计,这能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但不能适应动态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为此,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利用自己发现的分数解决问题。

2、放弃经典,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将一些所谓的“经典”练习、“经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给学生,还自以为效果很好,其实不然。《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与天真、童趣联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却不一定适合他们的胃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少一些“经典”,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去动脑思考。这里我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学具去探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动手画、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就会有机会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而且创新往往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的。

3、创设“问题”,引发更多“问题的问题”我们设计学习活动,加工改造教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把“创设问题--不协调--探究--问题解决--满足--引发新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来做,这里我制造了问题:“那我们也学学整数。我们知道整数可以相加减,那分数可以吗?”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愉悦感将激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随机取出生活实例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分数,要让学生明白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一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5、制造“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说出+=时,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没有作答,教师便提出:我认为+=,你们说呢?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紧接着提出:那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服我+=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还有学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为了他们思维的拐杖。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又如在学生提出+=时,同学有意见,提出应该得。

针对再一次的矛盾冲突,教师并不回避而是面对未学的假分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说出各自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吗?教师善于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篇2: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第3单元1:5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内容分析(编教案参考)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点是:计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计算穿插在认数(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

(一)教学内容

分为三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三)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充分感受基数含义。

篇3: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江边中心校:苏斌

**年春季

我接手五年级这个班已有半个学期,则对于这个班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喜欢算数,喜欢板演,但是计算过程很容易出现错误,基于这点,再加上本人也喜欢计算。因此,我对小数的加减法较感兴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笔算

220+286=125-25=0.28+1.21=4.6-3.2=

问:前两道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实施

1、例题讲解

(1)引入

开学初,小明、小丽和小芳一起去购买文具,小明买1个讲义夹用了4.75元,小丽买1本笔记本用3.4元,小芳买1枝彩笔用2.65元。

(2)提问并列式

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板书:4.75+3.4=(元)

复习整数加法的意义,迁移到小数加法的意义

(3)讨论并板演

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4)师生订正且完善解题步骤

2、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然后总结计算方法)

8.35+24.6=10.84+2.6=29.79+37.21=56.74+75.238=

3、知识迁移

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用列竖式计算结果

(2)师生订正并概括小结(小数加减法都要把小数点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

4、巩固提高(教材第48页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三)、课堂作业

1、口算

0.6+0.40.1+0.87.5+0.53.4+3.6

0.5-0.41.2-0.73.0-3.00.92-0.52

2、用列竖式计算一下各题

18.35+4.6558.3+10.17216.74+85.238

3.43-0.5636.42-4.2211.37-108.37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练习八第2、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