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

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

2024-08-01 阅读 7604

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乎国民的文化素质、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科学;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他的学科也很难学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水平是体现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可见学好语文是多么地重要,然而,要学好语文,就要不断地积累语文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语文知识。下面我就谈谈如何积累语文知识及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

一、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积累,逐渐聚集,积少成多。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由音、形、义、字、词、句和篇,一点一滴学起,逐渐积少成多,并成为各种学科的工具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成绩如何,对种类知识信息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有效形成,直接决定着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学生语文学习、运用的关键,所以语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知识的积累,为今后吸收、消化、创新知识打下基础。在做好积累语文知识方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

(1)做文摘卡片。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有用的资料摘录在卡片上。学生在制作卡片的时候,可将平时阅读中所看到的好的词语、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这样,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有帮助。

(2)做好读书笔记。即“一边读,一边批注或作札记、摘要、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既读也要动笔”。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增加知识,收集资料,又可锻炼笔力,同时还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

(3)多写读后感:即将在自己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有用资料,如感想、启发、联想等等,随时记录下来.以作为今后写作、研究中的素材。因为写作与生活紧密相关,“处处留心皆学问,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会观察和思考。

(4)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将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复制后存盘保存。

(5)要经常与他人交流沟通。

二、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学会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加强语文能力训练,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1、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一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的制定,是语言文字训练到位的前提。

2、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一节课的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语言文字训练得以落实的重要条件。

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下功夫,花力气,精备教材,精备学生,设计安排好每一堂课,运用生动活泼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施教,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语文课。使语言文字训练得以落实。

导入有趣,才能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动手动脑,读、画、想、写。

3、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语文能力的重点。古人也曾经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形成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准训练点,设计适合学情的训练程序,使得语言文字训练强化、优化,才能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阅读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想像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动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丰富表象,唤起想像。

想像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想像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

2、填补空白,发散想像。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作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篇2:培养语文朗读能力有效策略

浅谈培养语文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五华县南山小学谢兰香

【摘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教学基本功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朗读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则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愿望。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要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首先要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发挥示范作用,重视范读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动人的情景: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范读之后,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被老师叫起来朗读。相反,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技巧后,要求学生站起来读,学生却无动于衷,尽管老师再三鼓励、动员,举手的人还是屈指可数。任何一项新本领的习得无不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它离不开模仿。可见,在指导朗读时,我们务必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发挥朗读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充分地模仿着范读者练读。

同样是范读,录音、多媒体的范读也是不能跟教师的范读相提并论的。教师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每一个学生天生都具有向师性。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师(也是其它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再说,只有会朗读的教师才能听出学生朗读中的不足。因此,教师一定要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教师的范读自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这适合于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桂林山水》,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既可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更能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篇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临高县和舍中心学校李培壮

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主要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但从决定性的条件来看,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全面发挥,则主要是后天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培养、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他们对学科中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的能力。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