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分数除法数学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数学课后反思

2024-08-01 阅读 3910

分数除法数学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如何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方法。例如: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推导;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利用逆运算关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联系实际问题分析、推导等。

而教材选用的是最后一种,意在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线段图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归纳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计算两组比较简单的算式,并且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

清晰地记得去年教学此内容时,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没有讲清楚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也就把计算法则作为一个规定硬性地塞给了孩子,而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阅教材,发现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学,忽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学此内容时,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篇2:生活经验跟不上《除法估算》教学有感

生活经验跟不上《除法的估算》教学有感

当老师这么多年,觉得就数“估算”最难教了。倒不是说教不会学生估算方法,而是觉得学生生活经验有限,难以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今天教《除法的估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加减法和乘法的估算,学生已经懂得估算一般是先估后算,那么除法的估算也应该是“先估后算”,所以学生很快就懂得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先把被除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然后再除以除数。”

不过,实际应用起来,却又不懂灵活运用了。因为,有些题目,他们不知道是用精算还是用估算。特别是题目中没有提示说“大约是多少”时,学生就想不到用估算方法来解决了。例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六”的第5、6题,题中没有提示用估算计算,所以很多学生都是用精算。尽管精算也能算出正确答案,但是简便的方法还是估算。

尽管讲解后,学生才恍然大悟,但是,我觉得他们今后遇到这样类似的题大都还是用精算的方法来解决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学生能懂的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懂得怎样列式计算就已经是了不起了,他哪还会想到说用估算呢?所以说,教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要先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3:小学数学研讨课《用乘除法计算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的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练用乘除法计算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长智慧,长才干。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运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充分体现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联接,为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以下的学习任务中。

2、情景导入。一幅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景图货架上摆有练习本、文具盒、熊猫、布娃娃、篮球等,边上写出了售货员阿姨和小朋友的对话,给出了要求解决的问题,“你应付多少钱?”

3、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买五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请各组同学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强调需要先解决的“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各组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评价之后。出示问题:“买一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买五辆小汽车要多少钱?”揭示解题的思维过程,我重点强调要解决“买五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的问题就应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数学的乐趣。

4、巩固练习。

五、课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些教学环节考虑欠缺。比如:在情境导入时我说同学们看看这幅情境图,看看你了解了些什么,你会解决画面上提出的问题吗?在这儿处理的不好,如果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了儿童商店的货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画面上的问题,引出这节课探究的问题,学生不会慌乱,有的在看图,有的在做题,说的比较快。

另外,在总结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也是一种巩固,由于时间仓促,没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遗憾。也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