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2024-08-01 阅读 8278

《给予树》教学反思

师:整篇课文中,无不透出爱的情意,再找找文中还写了谁给予谁什么?

生:妈妈给予每个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爱

生:孩子们给予对方圣诞礼物。──手足之爱

师:这些举动都是对亲人的爱,从中更让我们感受到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是那么的可贵,更让人们为之动容。相信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有很大的关系。

师:看板书小结:给予树是一棵(同情、友爱、体贴、善良、仁爱......)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充满爱。

教学反思

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深化主题,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一些穷苦的孩子写爱心卡,为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一写话练习无不是对课题《给予树》,以更深入的理解。“给予树”实际上是人化了的树,暗示金吉娅像给予树一样能送给人们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篇课文的人文关怀是唤醒、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

篇2:结合自身教学简要说说实验中问题及反思

结合自身教学,简要说说实验中的问题及反思。

发布者:吴琪

我教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课,从以往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课堂反应一直让我忧心重重,曾一直迷惘,到底该如何上好低年级的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活泼好动的天性,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小学的儿童,就其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来说,相对于中.大学生是特别的,他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处于一个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活泼而好动。对于直观的东西充满了兴趣,最容易接受。凭着在学校所学的乐理知识和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小学音乐课的亲身实践,我对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有了些许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怎样使他们专注的倾听呢?利用小学生的生理发展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特点,选择最适宜他们的方式,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就是学生运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听赏乐曲《春天悄悄来临》时,我会请学生用点头、拍手、晃身、等肢体语言的来感受音乐。在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进行音乐欣赏的方式,它可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这种形式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对少年学生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

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

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许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唯乐可以治国”的思想。音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优越于其他学科,反而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生活爆发出火花。”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唤起相同的感受,从而在精神的沟通和交流中传递友谊,它和其他学科门类形同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呼应,共融共兴。歌剧大师瓦格纳曾经说过:“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在教学《我的家乡日喀则》一课中,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西藏风景.歌曲.服饰.舞蹈.美食等资料,以小老师的形式给同学们介绍西藏风土人情,拓展音乐视野,学习当地相关文化。让学生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在感受与鉴赏中充分表现,充分发挥创造力,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的内涵拓展到相关文化中去,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和体验。

三、调动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情景再现,引导他们把音乐转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像世界,去体会音乐的蕴涵。音乐作品的产生,有赖于作曲家创作的情感、情绪体验与灵感、风格、取材、体裁形式以及时代背景。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要引发学生的悲愤或者激愤的情绪共鸣,使学生感受作曲家所想表达的内心情感与音乐创作背景,言语的导入似乎略显苍白。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首先引入了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南京!南京》5分钟预告片,影片中“浓烟滚滚,血流遍地,尸体成堆,撕心裂肺……这些惨绝人寰的场景的再现,瞬间激发全体学生的悲愤,这时候,再欣赏《国歌》的歌曲,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各个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更能充满感情地唱出了《国歌》中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电影和音乐的结合瞬间爆发了学生心中激昂澎湃的民族感情,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用情.景相结合带动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其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情绪.

四、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像力。

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好游戏的特点,让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多侧面感受音乐,学生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创作性的表演,不拘形式,不求统一,只要能启迪学生们的想像力,都可以进行创作性的表演,如:在上表演课《猴子蒸糕》时,我先请学生观察书本上的图片.结合听赏歌曲的内容,设置表演角色小猴和小狗,请学生说说你若是其中一个角色你的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并分组进行表演。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且锻炼了大胆、勇敢、活泼的性格,一改原来的音乐课堂呆板拘谨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充分地相信孩子,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总之,让学生乐学,玩中学,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的,教学

篇3:从设计到教学设计实践反思与理论探索

从“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与理论探索

[摘要]: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必要的准备和教学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和保证。明晰教学设计的本质对于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和价值。对教学设计进行本质的探析之前对“设计”之本质有深入的认识是必要的。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美国,它的自在孕育、诞生兴起到发展转型无不与教育技术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就这就导致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和认识难以摆脱教育技术和手段的限制和束缚,甚至存在“畏惧”的心理。“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得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升,与教学论有相同的旨归。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对“设计”、“教学设计”的本质进行探索和揭示,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使用者去大胆的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设计;最优化选择;系统观;教学设计;教学环境;

一、对“设计”本质之辨

何谓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谁在设计,设计什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设计会带来什么结果,是什么在推动设计不断地进行?这些问题的澄清就是对设计的本质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为教学设计的研究铺平理论的道路、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的过程。如果说大自然按照她的想法设计了物质自然世界,那么我们所生在其中的人类的世界不能不说是渗透了人类自己的设计的世界。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我们确实生活在大自然和人类自身设计的一个综合的世界之中。大自然设计的预想是我们人类所无法干预的,只是人类在自己的设计中似乎对大自然的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很多自然的事物和规律也变得不再自然和规律。不能不说人类在缔造自己的设计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设计造成了不少的干预或者更为直白一点说来就是破坏。自然的设计的想法是我们人类所无法参透和完全认识清楚的,我们只能将自然所设计的结果的呈现以“大自然”之名谓之,以揭示其自然的、本身便先于人类的存在的特性。我们能把握的是人类自身的设计。就设计本质的探寻这一主题而言,人类的设计才是现实的,可以参透和认识清楚的。那么设计及其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性

在人类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设计总是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的,这个总的目的和方向是朝着人类自认为的幸福的目的地的。在形式上表现在社会的不同领域。有些在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满足上、有的在精神的享受和追求上,有的属于个人性质的、有的属于社会公众性质的,有些是隐含委婉的、有些是直白豪放的,大千世界是被设计参与建构的结果。不管何种的设计,目标如前文所述,总的来说是朝向人类自身理解的幸福的生活的,即使人类暂时的理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甚至相当数量的作为并不是朝向这一目的,甚至恰恰相反,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造成的不良的后果需要花上翻倍的代价才得以弥补,但是作为设计,作为健康的初衷和对自己和人类负责的出发点之上的设计,追求幸福这一目的是毋庸置疑的,造成消极的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不够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无目的的设计,设计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设计作为人的一种常态的、普遍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规范和约束之下才得以有效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进行的。这是设计的第一个属性:目的和方向性。

(二)设计是设计者将思维意识外化或物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