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

2024-08-01 阅读 2745

文章来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教师制订计划--设计集体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具--展开教学。这种一相情愿、按部就班、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枯燥教学,让幼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成了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记忆不完的知识和索然无味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此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教育

1、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

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向幼儿渗透数学教学内容,能使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地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可以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1)原始的现成的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树叶、石子、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学具: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发去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少儿学数学

其他相关资

文章来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2:边缘地区数学有效运用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边缘地区数学的有效运用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摘要: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合和适用的。因为我们地处偏远山区,以藏族为主,所教班级学生中90%以上都是本地藏族,这些学生在家里基本上都用藏语与家人交流,汉语只有在学校里面才用,因此,他们的汉语基础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对于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他们没有见过的或听过的东西一点也不能理解,更别说应用了。正因有以上因素,故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和截取生活中适用的例子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生活化了的数学问题才会真正的为生活服务,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

关键词:数学问题;藏族;生活化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合和适用的。因为我们地处偏远山区以藏族为主,目前我所任教的班级,虽说是属于城关小学的,但从学生的生源来看,只有个别学生的父母是单位上的,其余大部分来自乡下;从族别来看,班级58人中,仅有3人是州外的汉族,其余均是本地藏族,还有少数羌族;从家长的文化层次来看,少数家长有一定的辅导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等管教,这部分家长只会藏话,不懂汉语,当然就更不具备辅导能力了;从班级的现状来看,每个学期学习基础好的,总会设法转学到外地,补充来的是乡下的或留级下来的孩子。因此,班级中学生的流动很大,也造成了学习的不稳定;从学生自身的现状来看,一直在城关小学读书的和家中有一定辅导能力的孩子学习基础稍好,学习积极性也高,从乡下转学来的或留级下来的以及家中无辅导能力的孩子学习很吃力,由此形成班级中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由于班级学生中90%以上都是本地藏族,这些学生在家里基本上都用藏语与家人交流,汉语只有在学校里面才用,因此,他们的汉语基础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对于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他们没有见过的或听过的东西一点也不能理解,更别说应用了。正因有以上因素,故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那怎么才能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呢?我想从下面几点粗略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让生活化了的数学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应该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学生们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运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同时再加上我们这里的学生汉语基础差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所备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学生见过或听过没有。如:学习1亿有多大时,课本中是用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与珠穆朗玛峰比较,我们这里的学生想象不出珠穆朗玛峰究竟有多高,也就不能想象1亿有多大,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我把1亿张纸的高度拿来和我们学校对面的电梯公寓进行了比较,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不由得发出:“哇,真高啊!”这样的感叹;同时尽量做到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不干巴巴地讲,如:学习平行与垂直时,这两个内容对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习知识,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利用健身器材逐一学习这两个内容,学生不仅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还深深的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陌生的例题,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由于学生对克隆鼠没有见过和听说过,因此,对这道题不感兴趣,我就将此题改为:“我们学校共有学生823名,分6批去参观客龙沟(客龙沟是本县一旅游景点)。平均每批多少人,还剩多少人?”;能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如:长方形面积的学习,除利用学生自带的学具分组讨论,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长方形上,从而揭示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外,还配合利用多媒体揭示面积公式,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总之,时时体现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

篇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新星慈航小学刘新社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