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长三角三地名园幼儿科学教育交流会心得

长三角三地名园幼儿科学教育交流会心得

2024-08-01 阅读 4967

长三角三地名园幼儿科学教育交流会心得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我没有翅膀,但我用科学飞翔”-长三角三地名园幼儿科学教育交流会。常州鸣珂巷幼儿园、上海浦东新区西门幼儿园、南京第一幼儿园的优秀老师分别上了主题教学课,分享了各自在“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中所取得的经验。

首先是鸣珂巷幼儿园园长冯雅静的讲座,鸣珂巷成功举办了全市10所幼儿园的联动区域活动《小制作、小游戏、小实验》三小活动,鸣珂巷幼儿园科技节,各班科学区域活动向全园家长开放,现在每个班都有做中学实验区,科学发现室成为幼儿园特色课程的特别支撑。“集体活动和区域环境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方式正成为成为鸣幼特色,鸣幼的每位幼儿都是受益者。”“冯雅静名师工作室”和常州市10所“做中学”项目实验基地幼儿园、6所名师工作室实验幼儿园组成研究型共同体,定期开展“做中学”研讨活动。“做中学”项目倡导以儿童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接着是鸣珂巷幼儿园傅月娇老师的科学活动《小鸡出壳》,教师借助故事的方式引出对蛋壳的探索,让小朋友们“做中学”,亲自动手用铅笔戳蛋壳,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进而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还有上海浦东新区幼儿园李琴老师的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器》、南京第一幼儿园费颖老师的科学活动《小蚂蚁》,通过探究型学习,体现幼儿的品质,整个活动让幼儿观察、比较、探究、发现,层层挑战,体现了教师具有知识型的策略、引导型的教学语言、合作型的组织方式。

最后是周联《走进探究式幼儿科学教育》和董凤芳《让环境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两个讲座,两个讲座都阐述了科学教育的探索方法和步骤、怎么进行科学活动、科学活动所需的材料、如何创设科学探究情境、科学玩具的设计等等,让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科学活动的探究推动了孩子思维的发展,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学前教育交流材料:抓住关键期教育杜绝小学化现象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学前教育交流材料:抓住关键期教育杜绝小学化现象

所谓关键期就是在这个阶段对什么事情特别地敏感,就是特别想去做它,他的整个器官也会发展得很快,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以后,你再去做是很难去实现的,你可能会付出几倍的努力,但得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脑科学证明,我们人到3岁的时候,脑已经发展到50%,到8岁的时候就发展到80%,8岁以后再发展的只有20%。所以在0岁到6岁这个阶段已经是60%到80%已经完成了。某种意义上说,人在0岁到6岁所学的某些知识是将来要花60年所学的知识的一个总和,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0岁到3岁这段,又是一个人格情感潜能的一个急剧的发展的时期。如果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开发,将来是无法弥补的。在0岁到6岁这阶段的关键期是各种各样的,它包括语言的关键期、运动的关键期、感官反映的关键期、社会性的关键期、数学的关键期等。我们一定要根据它的关键期的发展,抓住他每个敏感期去做。否则将遗患无穷。

目前,家长对幼儿时期的孩子的早期教育常常还存在几个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孩子这么小,啥也不懂,只要给他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好了,长大了再教育;二是误以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好,以后应该是老师把孩子教好;三有的家长是很想把孩子从小教育好,但用的是家庭应试教育的错误方法,从小就逼着孩子死记硬背、甚至训斥责骂、棍棒相加,让孩子觉得苦不堪言,渐渐地厌学,进而走向逆反。

小学化现象的危害

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超出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语言方面,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这样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很有益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

我们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

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因此,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关注。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它们怎么摆位呢?心灵是树根、身体是树干、智力是树冠、技能是树枝、知识是树叶。0-6岁是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我们说,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下进行应对的自动反应,包含三个层面的习惯:行为层面的习惯:如吃饭、走路、说话、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情感层面的习惯:如一遇到挑战就兴奋、遇到困难就沮丧、帮助别人就快乐等。思考层面的习惯:如遇到事情,总是从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思考;遇到问题,总是推卸或承担责任等。良好的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也可以分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等。这些方面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到底如何把握学前教育的重点,抓住学前教育的关键呢?

学前教育重点是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不是以认知为重。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很多,各年龄段都有相应的教育目标。目标的设置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科学探究,审美养成等对幼儿都是终生受益。所以,学前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就是要让幼儿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运动、快乐成长;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个性化成长,强调和谐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我们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是学前教育的宗旨,也是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也是家长应该期望的理想教育。

总之,重视幼儿生理特点,把握早期教育的关键期,对孩子终身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是学习东西最基础的阶段。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认识事物能力,还有幼儿的自制力,意志能力,身心健康等等,在学前期培养是很关键的。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个重要环节。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篇3:长三角三地名园幼儿科学教育交流会心得

长三角三地名园幼儿科学教育交流会心得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我没有翅膀,但我用科学飞翔”-长三角三地名园幼儿科学教育交流会。常州鸣珂巷幼儿园、上海浦东新区西门幼儿园、南京第一幼儿园的优秀老师分别上了主题教学课,分享了各自在“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中所取得的经验。

首先是鸣珂巷幼儿园园长冯雅静的讲座,鸣珂巷成功举办了全市10所幼儿园的联动区域活动《小制作、小游戏、小实验》三小活动,鸣珂巷幼儿园科技节,各班科学区域活动向全园家长开放,现在每个班都有做中学实验区,科学发现室成为幼儿园特色课程的特别支撑。“集体活动和区域环境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方式正成为成为鸣幼特色,鸣幼的每位幼儿都是受益者。”“冯雅静名师工作室”和常州市10所“做中学”项目实验基地幼儿园、6所名师工作室实验幼儿园组成研究型共同体,定期开展“做中学”研讨活动。“做中学”项目倡导以儿童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接着是鸣珂巷幼儿园傅月娇老师的科学活动《小鸡出壳》,教师借助故事的方式引出对蛋壳的探索,让小朋友们“做中学”,亲自动手用铅笔戳蛋壳,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进而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还有上海浦东新区幼儿园李琴老师的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器》、南京第一幼儿园费颖老师的科学活动《小蚂蚁》,通过探究型学习,体现幼儿的品质,整个活动让幼儿观察、比较、探究、发现,层层挑战,体现了教师具有知识型的策略、引导型的教学语言、合作型的组织方式。

最后是周联《走进探究式幼儿科学教育》和董凤芳《让环境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两个讲座,两个讲座都阐述了科学教育的探索方法和步骤、怎么进行科学活动、科学活动所需的材料、如何创设科学探究情境、科学玩具的设计等等,让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科学活动的探究推动了孩子思维的发展,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