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第一学期初三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反思(含试卷卷面分析)

第一学期初三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反思(含试卷卷面分析)

2024-08-02 阅读 5462

本次考试为**秋季学期宜昌市城区期末统一调研统考。考试采取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分校阅卷的形式。考试卷面总分:120分钟,考试时长:1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从考试组织来看,各校均能按照市教研中心的统一要求进行。考前做到试卷严格管理和保密。考场安排能根据中考设置,考生打乱班级、重新排座;考完后,封闭交叉流水阅卷,并落实审核签字负责制。从各校反馈的情况看,本次考试成绩真实可信。

一、试题评价

九年级试题共分三部分:汉字(10分)、阅读(60分)、写作(50分),共31小题。考试命题遵循能力立意、综合考查的思想,预期难度值为0.7左右。作为九年级的考试,在命题上力求既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又要有所提升,关注初中学段应该形成的综合能力及素养。所以,在本次命题时的基本原则是:关注学习过程,考查基本能力,体现综合素养。

关注学习过程:主要体现在知识考查层面上。表现为:汉字考查部分几乎直接取材于九上教材;阅读文段的选材与本学期阅读类型相照应,比如读诸葛感受古圣先贤之风范、读经典传承名著传统之文化、读沧海品味自然山水之神韵、读书信领悟人生成长之真谛等;对核心文学常识(17题)和诗文积累(12、18、25题)的考查充分关照到了教材。通过学习九上教材而直接能拿到的分就达到28分。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在这次期末语文试题中我们有意识突出,旨在引起广大考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的重视,并希望我们师生都能高度重视平时语文学习过程的实效性。

考查基本能力: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以感知、理解、体会、基本赏析和辨析判断为主,特别到了九年级,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次语文试题,全卷汉字阅读两部分共70分。其中,从评价层次看:记忆层次占17分,理解层次占25分,运用层次占15分,评析部分占7分,创造部分占6分。从难度估计看:易度题占34分,中度题占26分,难度题占10分。从量化分析来看,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不仅是本卷的重要特色,而且也将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我们尤其注重加大阅读能力考查的覆盖面,阅读部分既有对文言词句(5、7)、朗读节奏(6)的考查,也有语句仿写(24),句子理解(9、10、11、15、22、29)的考查;既有对文学常识(17)、诗文积累(18、25)的考查,也有对词语辨析(3、30)、知识迁移(8、12)的考查;既有对文章整体理解(20、26)、思路把握(14、20、26)、要点提炼(14、21、23、28)的考查,还有对创意点评(4、13、16、19、31)的考查。强化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旨在引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重心聚焦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来。

体现综合素养:语文素养就是一种综合呈现,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在考试中如何考查却是个命题难点,我们一般通过一些拓展积累、综合运用、个性表述等题型来考查学生的健康人格、文化底蕴、思维品质以及表达能力,这里自然就包括写作要求。这次的作文是让学生在阅读了《跑过冬天》的例文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自己的别样的“冬天”,如孤独、自卑、胆怯、懒惰、失意、困难、挫折……难等,强调要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悟可感,观照到了九年级毕业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个性体验,关心他们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养成。

二、考情分析:

本次统考实际收到24所学校的九年级质量分析报告(缺九中数据,有一份未署名学校),所以这次的全市质量分析样本就是以23所学校的6909名考生成绩为依据。

1、考试成绩等级呈现统计。(见附表一)

2、考试成绩基本情况。(见附表二)

因为没有拿到全样本录入的数据,所以各题的考试情况分析只能从各校质量分析报告中的概述中来综合。下面的分析只针对共性的问题,不一一具体列举:

※汉字部分

汉字部分共4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内外常用汉字的掌握情况,涉及到汉字的音、形、义。

第1题所选四个字在九年级教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属于需要掌握的次常用字,对九年级学生作出掌握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整体来说,学生的掌握还不错,丢分多的是“狡黠”的“黠”,很多同学错误注音为jié,“前仆后继”的“仆”有不少写成“赴”或者“扑”,“骛”与“鹜”区别也不是很清楚,有相当部分同学写为“鹜”。

第2题考察两个成语中的形近字“驰”与“弛”的辨析,学生多能区别字形,但能准确区别字义的同学不多,易丢分。看来,同学们还没有扎实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规律,在这方面老师还有工作可做要做。

第3题要求学生在语境中解释“尴尬”一词的意思,语境来自文本,对学生有亲切感,语境不难理解,难度适中又有一定的坡度。有部分同学对词义的理解还在表层上而没有深入到具体的语境中。

第4题要求从音美、或形美、或意美任意一个层面来解说汉字之美,整体做的不错,但也存在有不少学生只是简单的在仿写句子,而没有从句意上来理顺自己的表达,甚至没有顾及到自己表达的含义是否有道理,或者合乎逻辑,有一部分学生的解释显得牵强附会。

※感受古圣先贤之风范

有关诸葛亮的古诗文比较阅读,共选了4个文段,都以“三顾茅庐”为主要事件,诗、文、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本题共9个小题,都紧扣文段出题,除常规的“正确地判断文言文的停顿并添加标点符号”、“根据上下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筛选主要信息”等,还有的就是对文段关键语句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题目容量大,但试题的难度并不大,有很多都是在文中找答案,只要明确答题要求,认真阅读文段,就能准确地找到答案。

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的解释,学生丢分有些出乎意料。其中“捷”是“战胜、成功、胜利”的意思,有少数学生理解为“完成”;对“卑鄙”的解释不完整,有的未结合语境答成了今义,有的只解释了一半“身份卑微”或“见识短浅”。在平时的教学中文言字词的落实是薄弱环节,我们应加强常见文言词的习得。

第6题是文言句读的考查,正确率较高。错误的表现为有学生没有读懂句意,导致错误,把第一处断句划在“与”字前面。第7题,文言关键句子翻译是常规考点。本考题设有三个字作为得分点,即“既”“足”“以……为”。在翻译中,有不少学生未能理解“足”的意思,翻译成“攻克”,甚至不翻译。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关照上下文去理解。

第8题考的是知识拓展与迁移,区分度高,分化严重。有的积累不够对诸葛亮的故事知之甚少,还有的因审题马虎写的事例根本就与乙联无关。再如有部分同学在回答第9题时没有注意到“两朝”下的着重符号,只在丙文中随便找到体现“老臣”的一句话就ok了。心浮气躁,不认真读题审题,这是目前学生答题的通病。

第10、11题考查的也是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材料间的比较阅读,整体回答不错。第12题考查的不仅是事件概括,还有成语积累,此题得分率高。第13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评说,由于在九上第六单元设有“千秋诸葛我评说”的活动,此题做的情况较好。对于综合性学习,平时我们要真正去落实,以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承名著经典之文化

名著阅读是九上的必考内容,这次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呈现,《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呼唤学生亲近书香,感受经典名著的无穷魅力。这一文段共设置了6个小题,考查了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的表达与要点”、“对文章内容有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等方面的能力。六个小题提问指向很明确,几乎没有答题障碍,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得分率较高。

从出错情况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积累不够准确,答题精确度不高。审题意识淡薄,以至于遗憾失分。存在问题最多的有以下几题:

第14、16题,不少学生缺乏归纳的能力,表达要点不全面。有的甚至不会用原文中的语句直接作答。第15题,不少学生不能联系上下文解释“文化濡化”的意思。单纯的认为是多读书就能提高个人的气质。

第17、18题考查课内的必要文学常识,诗文名句背诵,得满分的同学并不多。第17题张冠李戴现象普遍,课文篇名记忆不准确,如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混淆,将“陈寿”写成“罗贯中”,将课文名填成《杨修之死》。而且错别字现象也不少,如错的最多的字就是“施耐庵”的“庵”字,“吴敬梓”的“梓”字。本题得分之低是始料不及的。第18题,诗文名句默写错别字更多,如“会挽雕弓如满月”的“满”,“赢得身前生后名”中的“身”与“生”等。

第19题是全卷难度较大的一道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炼观点,谈出感受。得满分的同学较少,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没有指明继承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另一方面在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时不能紧扣自己的观点,解说不清楚。

※品读自然山水之神韵

第三篇阅读《读沧海》,共六个小题,涵盖了作品内涵的理解、品读感悟、句式仿写、诗词积累等考点,范围较广,灵活性较大,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

第20题考查题目“读沧海”的深刻含义,答题的要点包括比喻义和要有“读”的意思,很多同学只能答出其中一点,分析不认真。得分率不高。

第21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强调的是“具体的自然现象”,有的同学没有读清题目要求提笔就做,写的并不是具体的自然现象。

第22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在读关键语句时,忽略了对其前后语句的分析,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影响了答题。

第23题考查学生读文后的整体感知,得分不错,重要信息均能从原文中提炼出来,大部分同学答题还具有层次性,体现了九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语言整合能力。

第24题仿写,基本上内容能扣住“与海相关”的链接知识,但题干审题和揣意还缺乏细致度。如“生动形象”、“波浪线语句特点”文字表达的意韵、雅致、清晰的人与事件的关系上表现的不够。

第25题考查诗词积累,不少学生头脑空白无从下笔,由于是七年背诵内容,没有复习或模糊不清,于是张冠李载,或前后颠倒,错别字也出现,实为可惜。看来,重要篇目的记忆温习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功在平常,常温常新”的。

※领悟人生成长之真谛

第四篇阅读《跑过冬天》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如同翦翦和风,蒙蒙细雨,给人一份深情的浸润。这一文段共设六个小题,涉及对题目含义的把握、文章整体理解、要点提炼概括、表达人生感悟等,由于贴切青少年生活,故答题整体较顺手。

第26题考查一语双关,解说“冬天”的两层含义,答题情况较好,表层深层一语中的。第27题考查写作意图,得分率高,答题都能扣住隐藏意义,文段在文中作用训练较到位,得分较高

第28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题干由于给出了有效信息区,故学生能较准确提炼词语,但少数学生审题不仔细,没看到“四字词”故写成了句子,还有的没有抓住各段的中心,概括偏颇或只取段中四个字,但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第29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从整体上来看,情况比较好,不足的是内容答题挖掘不深,没有答出具体内涵,只作“浮光掠影”之答。作为中考答题的范围性应强化。

第30题考查“或许”一词能不能删除。答题技巧和规范性平日老师注重的好,答题正确率高。

第31题考查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从文中第五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就和转瞬即逝的流星一样,很明显的语言提示,不少同学却答错了,写的什么像“冬天”或“太阳”等等的,完全没有仔细阅读文本;后面小问是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认为人生还可以比作什么,答时要找到和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却留下了美好”的喻体,比如“昙花”、“雨后彩虹”、“燃烧的火柴”等。这题并不难,关键是要注意对题目及文本的仔细分析。

※作文情况:

作文《跑过冬天》是从阅读文段生发出来的。学生在阅读基础之上对“冬天”的深层含义已经理解,再则提示语也已说清道明了,所以作文没有审题障碍。该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积累,素材比较宽泛,学生易于拾得;对于成长中的种种现象能有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在写作中能将“冬天”的引申义自然诠释出。从作文完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紧扣题旨及要求行文,点题到位,有不少在开篇或篇末都比较准确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不乏亮点之处。能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件有条不紊的叙述,行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在叙事过程中能运用环境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或营造氛围以揭示文章中心。

但也有少数同学选材太局限,行文有拼凑感,相同、相似的内容很多,选取的材料多集中在亲人去世、考试失利、来到新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坚持晨跑、爬山、与朋友父母闹别扭之上,缺乏新意。部分学生切题较慢。文章的描写重点应是如何“跑过冬天”,也就是说要写出自己是克服了哪些困难、付出了什么样的巨大代价才跨过了人生中的这道坎。而部分学生在文章中把描写重点放在了如何遭遇困难、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上,导致了文章的详略安排不合理。在叙述事件时,还有的缺少传神的细节描写,导致故事不精彩。另外,少数学生出现了文体失误,把文章写成议论文的情况;书写质量有待提高,错别字太多。比如“寒冷”的“冷”,少写一点;“考试”的考多写一横……

三、教学建议:

一份试题毕竟只是一份试题,不可能承载起对教学太多的考量任务,但认真分析考试的结果,却可以直接抓住教学实际中的现实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汉字教学。从学生答题来看,掌握字音字形的正确性有待再提高,特别需要加强的是汉字意义的学习和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中,字义的学习应该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在字义的演变、辨析和运用中,涉及的不仅仅是记忆力,更多的还有文化背景、语感思维等,并且它也直接为句段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其次,语文学习既要注重视野的开阔,课外阅读的积累,同时也强调课内知识的讲解与落实,要求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首先立足于课堂,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把语文学扎实,不再浮于表面。注重过程,重视积累。建议按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必背篇目一定要落实。从整体看,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包括古诗词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毕竟从八年级开始,每册书的古诗文阅读分量已经占到三分之一的份额,九年级进入积累整理扩充阅读的阶段,就像教材上要求的“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上还需要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大家对教材上的文言文教学要求还是要进一步吃透。比如:积累与整理体现阶段性特点,八下分类整理掌握古诗;九上积累文言词语;九下整理常用文言词汇。这些要求的层级性特点清晰,其能力要求的核心还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体现把握。

第三、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重心聚焦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上面来。比如,对阅读材料的采集、整理、理解、提炼和品味,是现阶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牢牢树立“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策略。

第四、作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抒发真情实感,并适当进行作文的审题、切题、点题、表达等写作技巧的训练。

篇2:第一学期初三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概况54人参考,人均分69,最高分97,最低分31,及格率60%,优生率2%

考卷与考情分析:

本次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总分120分。分三个大题:第一大题是基础知识;第二大题阅读理解;第三大题是作文题。该试卷知识涵盖面较广,试题设置难易适中,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材料的选取,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从考试的成绩来分析,第一大题中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和理解掌握扎实,失分较少,书写也较规范整洁。失分较严重的是对一则广告的理解,大多数同学对宣传“臭豆腐”的广告词“臭名远扬,香飘千里”中的“臭”字的含义不懂,对广告词的妙处分析更是难以下笔,即使下笔也未谈到要害之处,可见此类题还需多训练;第二大题阅读分析题占65分之重,得50分以上的10人,得30分左右的占半数,还有一批同学仅得20分,还有极少数更低的,情况很是不妙。分析原因是:(1)审题不仔细,如需要从两方面回答问题的题,很多同学只答了一个方面,有的甚至很简单的问题没看清楚就做了与题目要求相反的答案。(2)回答问题“拈轻怕重”,无头无尾的回答或“高度概括”。(3)语意表达欠通顺和准确。部分同学能理解文意,但在回答问题时,前言不搭后语,典型的心明口不明。(4)阅读分析的能力低下,全班有10个同学读不懂文意,答题东扯西拉,答非所问,有个别同学的答案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第三大题是作文,是以“呼唤”为话题作文。全班优秀作文只有两三篇,很多同学没有把握好题意,作文的感觉不是很认真,构思简单粗糙,下笔随意。主要问题有:中心不突出,泛泛而谈;结构混乱,行文无章;语言枯燥,无感染力;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

下一阶段教学打算:一是要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扎扎实实的搞好常规教学,注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二是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技巧,特别是现代文的阅读,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训练学生通过概括文章或片段的内容来把握文章的主旨,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抓住关键词或关键段进行推敲,从而理解文意。三是作文教学要坚持审题训练,要进行定格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注意细节,思考人生,张扬个性。

篇3:秋季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年秋季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结构:

本考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本试卷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试卷满分为100分,共有三个版块:

第一题:积累运用芳草地(共26分)

第二题:阅读赏析百花园(共34分)

第三题:作文(共40分)

二、对试题的评价

今年的语文学科试题严格执行大纲要求,同时又能体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课改理念。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初中语文的实际出发,稳求有变,变在有新,深化了语文考试改革。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能力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欣赏能力的考查。作文仍保持较大的比重,命题宽中有严,既打开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又便于阅卷人员把握分值,淡化文体要求。

2、扩大思维含量,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查。全卷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加强对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考查。主观题允许合理的不同答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鼓励个人创思。

3、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阅读题中的《玫瑰树根》,选文是一篇童话,主人公有蠕虫、玫瑰树根和地下水的细流,表现了树根的美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再如戏剧《陈毅市长》,是课内读物,表现了陈毅的诙谐和智慧。

统观试题,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更趋向人文化、体现的是人性美。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无疑受到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但分值偏低,总分只有100分,考试标准要求语文为120分。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稳中求变。如:

第一题是填空题,考查字音、字形和改错别字,满分6分,要求将拼音写出汉字,改正语段中的错别字,学生得分率为60%,字形相近,易混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

第二小题考查成语,为选择题,此题部分同学判断依然失误,满分2分,但近一半学生失分。

第三小题为病句修改题,这类基础知识一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二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加强方法上的引导。如:病句修改中的中心语,句子成分的删改,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同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分析“说明”与“表达(表明、表述等)”的区别。这样,认真仔细审题后,问题则迎刃而解。

第四小题,考查的是古诗词默写,学生背诵较好,得分率较高,以后还得继续发扬。但某些同学的字书写不正确,如“蜡炬”“圆缺”“长虹”等字失误教多。

第五小题考查的是课外知识,让学生补写课外文学常识。学生写得均不错。

第六小题考查的是排序,此题丢分的同学很多,没有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这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弄清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此题极容易解决。

第七小题考察的是综合实践,阅读材料,把握依据,得出方法。学生失分较多,看来这方面的能力还得加强。

第二部分阅读题,是由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部分组成。

现代文如《玫瑰树根》,总体来说得分偏低。此题虽然考点明确,8题对加点词语的理解,9-11题句子和中心的理解及分析,9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0题是短文抒发情感的判断,11题要求学生根概括主题,但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一是审不清题,二是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透。在以后,要继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多训练一些开放性题型的题,教给学生灵活阅读的习惯。

文言文部分,考的是课内《鱼我所欲也》和课外《外储说右下》的比较阅读,考试之前我们将课内重点文言文和古诗词作为了重点复习,课外文言文则采用的是学生自由复习,没有进行系统讲解,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部分失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老师绝不能放松,还必须认真仔细。

第三部分考察的是作文。一篇命半命题作文《给_________的一封信》,有部分学生写书信格式不正确。另一篇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本身难度大,对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来说难度就更大了。其实,写材料作文需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确定中心,选取材料,进行构思谋篇即可。但很多学生“紧扣材料”,原文抄袭,大发感慨,空洞不具体。还有学生审题不清,偏离主题,出现跑题现象

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观点鲜明,言辞流畅、精彩、严谨,旁征博引读书必定很多,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差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

四、反思

1、转变观念,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和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毛质的过程。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且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且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