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预防措施范本

预防措施范本

2024-07-17 阅读 2281

近几年,电梯安装施工时发生的事故有所上升,跟电梯安装总量增加有关。当听到有的同行在电梯安装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个人遭受人身伤害,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乃至信誉灾难,我们不但应对此表示同情和惋惜,更应反思和检查工作中的缺失。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建筑施工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大约50%是由高处坠落所致或与高空作业有关。在电梯安装施工中,高处坠落事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以上。本文仅就电梯安装施工防坠落措施与同行探讨交流。

一、找出电梯安装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的工作。主要有:

1、搭设脚手架;

2、导轨安装;

3、层门安装

4、层门防护网安装;

5、轿厢安装;

6、安装曳引绳;

7、井道敷设电缆;

8、装卸对重块;

9、拆除脚手架;

10、曳引机和承重梁的安装(无机房电梯)。

二、判断电梯安装施工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危险位置及其相关工作。主要有:

1、脚手架上坠落。主要有以下工作:搭设脚手架;钻导轨支架预埋孔;安装导轨;安装层门;层门防护网;井道敷设电缆等会引起从脚手架上坠落;

2、门洞处坠落。主要有以下情形:未安装层门,门洞未设置防护栏;门洞护栏未固牢,倚靠护栏;门洞处作业;故障层门被打开后未设防护;用三角钥匙打开层门时,未观察轿厢所处层站,踩空等造成门洞处坠落;

3、轿顶上坠落。有以下主要工作:轿厢拼装,信号系统调试、装卸对重块、运行调试、曳引机和承重梁的安装(无机房电梯)等引起轿顶上坠落;

4、导轨支架上坠落。有以下情形或工作:攀爬导轨支架上下、安装或校正导轨、站立在导轨支架上调试、装卸对重块等引起导轨支架上坠落。

三、造成高处坠落的原因,更多情况是:

(1)从事电梯安装的人员大多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安全防范技术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安全认识不高;

(2)安全管理不全面。有人认为:洗脚上岸的农民工,基本素质不高,是造成电梯安装质量不高、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这是个误区。电梯安装作为特种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不按规章,无证上岗那是另外一回事。在现场,所有参与电梯施工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都是安全管理的对象,不管是洗脚上岸的农民工、刚从学校毕业的学徒工、从业多年的熟练工,都是电梯安装现场操作安全管理的对象。

(3)安装安全保护措施投入不足,措施不力;

(4)少数电梯安装人员无证作业,无固定工作单位,流动性大;

(5)部分电梯安装企业施工管理流于形式,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

四、正确采取措施,防止电梯安装作业施工过程中高处坠落。主要措施有:

1、作业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有电梯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通过考试,取得电梯安装维修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才能上岗作业,并定期进行培训及进行安全知识更新教育。

2、对作业人员要坚持经常性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使其认识掌握高处坠落事故规律和事故危害,牢固树立安全思想和具有预防、控制事故能力,并要做到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当发现自身或他人有违章作业的异常行为,或发现与高处作业相关的物体和防护措施有异常状态时,要及时加以改变使之达到安全要求,从而为预防、控制高处坠落事故发生。

3、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要符合安全要求。

不准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对疲劳过度、精神不振和思想情绪低落人员要停止高处作业;严禁酒后从事高处作业。一般每年需要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4、高处作业人员的个人着装要符合安全要求。衣着要灵便,但决不可赤膊裸身。脚下要穿软底防滑鞋,决不能穿着拖鞋、硬底鞋和带钉易滑鞋。

5、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安全帽应符合国家标准;安全帽要正确佩戴,尤其是要系好帽带,防止脱落,使其在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时起到保护作用。

6、必须佩带安全带,最好使用全身式安全带,安全带绳的长度不得超过2m,并确保高挂低用。必须确认安全带系挂点牢固可靠。在脚手架内时,应系挂在立杆与横杆交接处的立杆上,若要系在横杆上,则一条横杆最多只能系一个人。以下场合应使用安全带:

a)在开口部及周边(包括离开轿顶防护栏保护范围)的作业;

b)脚手架的搭建、更改、拆除作业;

c)在脚手架(作业平台)上作业;

d)电梯层门出入口的安全挡板、围栏设置作业;

e)电梯井道脚手架的作业面上作业;

f)开口处端部的物件搬入、吊装作业;

g)电梯踏板、层门组装、钢丝绳悬挂、轿厢组装作业;

h)曳引机和承重梁的安装(无机房电梯)。

7、搭设脚手架时,应在电梯井道内设置安全网。在离底坑地面高度4m至5m处或1层至2层楼之间设一层固定的安全平网,以后每隔2层楼或最多10m设一道固定的安全平网。

8、在未装层门时,层门口必须设置固定防护栏杆或固定式栅门。防护栏杆由立柱、上中两道横杆和下踢脚板组成,高度不得低于1.2m。防护栏杆的立柱和横杆应有足够的强度,设计时应每1m的长度可按2940N计算。防护栏杆应能够承受突然冲击,阻拦人员在可能状态下的下跌和防止物料的坠落。特别提醒,目前有较多的公司采用塑料管制作的移动围栏不能满足电梯安装施工要求,仅可用于电梯维修时使用。

9、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可置放在临边或洞口附近。对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等,都应随时加以清扫干净。拆卸下来的物体、剩余材料和废料等都要及时清理和及时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传递物件时不能抛掷。施工作业场所内,凡有坠落可能的任何物料,都要一律先行撤除,以防坠落伤人。

10、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高处作业的安全设施有缺陷或隐患,务必立即处理解决。对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所有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等,任何人都不得擅自移动和拆除。有些确因施工需要而必须拆除或移位的,应在工作完毕后即刻复原。

11、各施工人员应相互做好工作交接,不同工种在施工中存在着不同的危险源,安装队长应根据不同工种有针对性的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把好安全关,确保施工安全。

12、操作时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坚持“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的原则,确保生产安全进行。

篇2:八一医院浸入性操作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

第一医院浸入性操作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

(一)静脉导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

一、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严格无菌操作。

2、经常观察导管入口处情况,如有红肿、硬节、渗出、静脉炎,应立即拔管,更换部位,选择导管重新注射。导管留置时间为3─4天,输液完毕后肝素封管(按肝素125u/ml浓度)。

3、普通液体输液管路每24小时更换一次,输血、血制品,输完立即更换。

二、经周围插入的中央静脉导管的管理

1、感染率最高,占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的90%以上,多腔中央静脉导管比单腔中央静脉管道感染危险性高,多腔中央静脉导管使用时应标明高营养给药的专门腔口。

2、插入位置:推荐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尽量不用颈静脉和股静脉。应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3、输液管道系统应24小时更换一次。

4、不推荐定期常规更换CVC,甚至轻、中度发热,无明显局部炎症和迁徒病症,尚无败血症证据时。如果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所致的感染可暂时保留导管,立即系统抗菌治疗。

5、导管插入位点红肿炎症、临床败血症表现、血培养阳性、导管半定量或定量培养结果阳性。应拔除或更换导管。

6、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的病人拔除导管,抗菌治疗3天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持续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应高度怀疑和积极寻找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或其他深部迁徙感染灶的证据。

(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

一、注意无菌操作

1、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注意无菌操作,手术器械及用物严格灭菌。气管切开前需清洁颈部及胸部上方的皮肤,然后常规皮肤消毒,以防止手术过程将体表细菌带入深部。

2、在进行护理和治疗操作前后洗手,防止手上的污染菌传播给病人。

3、气管内导管专人专用,每日更换消毒,条件许可的用高压蒸汽灭菌或一次性导管。一般情况每6―8小时更换一次,若病人分泌物较多,则应每2―3小时更换1次,同时做好清洁处理,通常用蒸馏水或双氧水擦洗。

4、吸痰管每吸抽1次更换1根。雾化器内贮液瓶中的液体一人一用,雾化器用后消毒。

二、减少气管粘膜的损伤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病人咽、喉、气管粘膜损伤发生率高,损伤部队多位于气管导管的气囊处、气管后壁及声门下部位。气管导管气囊压力不宜超过4.OkPa,每4―6小时放气,5―10分钟复充气,以保证气囊压迫处气管粘膜血液供应。机械通气或人工呼吸囊通气时,需将气管导管固定,防止滑动而摩擦气管粘膜。吸痰动作要轻巧,吸痰管遇到阻力时,后退0.5cm后开放负压,且负压宜<13.3kPa

1、湿化气道

(1)气管内滴入:气管内持续滴入0.45%的盐水,每分钟3―5滴,24小时内滴入250―300ml,可起到湿化气道作用。

(2)超声雾化:利用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可使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细小的雾滴可达气道末梢。

(3)气道冲洗:若分泌物粘稠,或呼吸道阻力增加,但又无分泌物吸出,则可用无菌盐水2―5ml,直接用注射器注入气管套管内。同时,嘱病人作深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可做2―3次机械通气,然后立即进行吸引。

(4)蒸汽吸入:可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利用热的物理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利用药物功能使炎症消散,还可稀释呼吸道分泌物,帮助祛痰,起到清洁呼吸道的作用。一般3―4小时可行蒸汽吸入一次。

2、正确掌握吸痰技术,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

3、重视口腔护理及用药

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病人口腔护理,特别是口腔的局部用药问题应给予重视。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感染中较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这与该菌经常存在于口咽部有关。对于较长时间(10天以上)机械通气的病人,应对口腔和气管内的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的结果适当选择口腔局部用药,以尽量减少该部位的细菌数,并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减少口腔细菌定植措施:

(1)注意病人周围环境物品及空气洁净度。

(2)加强口腔护理,局部可涂多粘菌素、妥布霉素、制霉菌素,或用0.1%呋喃西林抹洗。

(3)尽量选用硫糖铝替代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以减轻对胃酸pH的影响,防止胃内细菌定植及逆行。

(三)引流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一、引流管是人为建立的内外通道,渗血、渗液或脓液可通过引流管引向体外,外界的细菌亦可经此管引向体内而导致感染。因此,引流管处的伤口要保持无菌、干燥,每日更换敷料,敷料渗湿后要随时立即更换。

二、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引流的部位,变动体位时要先夹引流管。

三、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打折或堵塞;如发生引流管堵塞,应向离心方向挤压,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四、引流袋每天要更换1次,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周围分泌物的

篇3:八一医院重点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第一医院重点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感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二、泌尿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需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5、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6、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应采用无菌盐水或碘伏清洗尿道外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引流袋,若尿管阻塞应立即更换;

7、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8、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5、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手术技巧。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6、严格遵守手术切口护理和引流操作规程,换药操作时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7、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8、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9、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10、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本省管理办法,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胃肠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胃肠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加强饮食管理,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要食用卫生、新鲜的食物;

3、肠道疾病流行期间(每年5月1日-10月31日)应开设肠道疾病门诊和肠道疾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病人、产妇及其婴儿进行隔离,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4、工作人员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立即做大便常规或培养,可疑为感染性腹泻时应暂调离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当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5、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对口服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8、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空气、物品、床单等的终末消毒。

五、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也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45度;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使用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⑴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一次;

⑵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⑶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1、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12、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3、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4、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⑵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不得使用;

⑶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⑷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⑸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①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②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⑹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⑺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⑴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⑵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⑶疑似导尿管堵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⑷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⑸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⑹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⑺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⑻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⑼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⑽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⑴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⑵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医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⑴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⑵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⑶认真执行手消毒等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⑷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⑸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⑹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⑺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

⑻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⑼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⑴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⑵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⑶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⑷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⑸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⑹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⑺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⑻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⑼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⑽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⑴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⑵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4、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⑴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⑵还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⑶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⑷不推荐通

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⑸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⑹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⑺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