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安全社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安全社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2024-07-14 阅读 8593

安全社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2、实效性原则;3、有限范围原则;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5、适宜性原则;6、预防性原则;7、输出性原则;8、真实性原则

(二)危险源的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3、按照危害类型分类: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三)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为单独或联合使用下列常见方法:1、安全检查表法;2、预先危害因素识别法;3、现场观察法;4、座谈法;5、安全调查表法。

(四)危险源识别的步骤危险源识别的一般步骤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的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2、识别危险转化条件。3、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三级: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起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者,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C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不影响正常生活。4、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五)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1、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2、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1)A级由街道安全促进委员会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2)B级由街道社会治安工作组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3)C级由各社区工作小组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街道社会治安工作组审查批准。

3、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1)由各社区工作组进行讨论确定社区危险源。(2)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社区工作小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街道社会治安工作组。(3)街道安全工作组将各社区上报的危险源汇总后,召开危险源确认研讨会,对社区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街道安委会。

篇2:道路运输危险源辨识制度

一、危险源的辨识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高危性的物质。由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制定出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可以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源。

二、危险源的评价

根据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和确认后,就应对其进行风险分析评价。

一般来说,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辨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与机制。

2、一次评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3、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

4、进行风险评价,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

5、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水平。

三、危险源的安全报告

企业应对场所的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后,应对每一个危险源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险源的安全报告

要求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危害性的设施,则应在其投入运转之前提交安全报告。安全报告应详细说明危险源的情况,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以及前提条件,安全操作和预防失误的控制措施,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现场应急预案等。

安全报告应根据危险源的变化以及新知识和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修改和增补,并由政府部门经常检查和评审

五、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危险源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负责制定现场应急预案,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预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场外应急预案的目的是抑制突发事件,减少事故对工人、居民和环境的危害。因此应急预案应提出详尽、使用、明确和有效地技术与组织措施。政府主管部门应保证将发生事故时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确做法的有关资料散发给可能受事故影响的公众,并保证公众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应尽快报警。每隔适当的时间应修订和重新散发应急预案宣传材料。收银制度

篇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制度

1、目的

通过对危险源的正确辨识,系统地诊断车间、工艺过程或机械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约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发展,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过到安全生产。

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1)询问、交谈。对于本组织的某项工作要主动与有经验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现场观察。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其存在的危险源。

(3)查阅有关记录。查阅组织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记录,从中吸取经验,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4)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似组织、文献资料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识本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5)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3、风险评价的内容

(1)设备、设施风险评价。如作业现场照明、楼梯护栏、手栏等防护设施是否完好,与装配、操作、维护、修理和拆卸有关的设备、装置、机械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2)危险物料。如工具、物料等从高处坠落、可伤害眼睛的物质试济、可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等。

(3)交通运输。各种交通运输机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4)火灾和爆炸。油库、库房(尤其是炸药库)各种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员从高处坠落、员工的暴力行为等。

(6)工程地质。对各项工程从图纸设计到工程质量情况进行全面审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险源。

4、风险评价的程序(风险评价计划)

(1)全面细致地了解系统的功能、结构、工艺条件等有关信息,包括系统或同类系统发生过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与工艺系统有关的标准。

(3)按系统的功能、结构、系统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认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响的部件、零件等。

(4)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关安全要求及应达到的安全指标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