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碧桂园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碧桂园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2024-07-13 阅读 6015

碧桂园项目工程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一.总则

一.【目的】

1.为更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图纸审查,明确及强调我司的相关技术要求;

2.本技术要求在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和地方相关设计规程的前提下,以保障实现结构设计最优、经济利益最大为工作目标;

3.对设计中的有关做法及常见问题进行必要的统一与明确;

4.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指导设计更加合理;

二.【适用的范围】

1.本系列产品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二级城市:如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2.本技术要求仅对集团住宅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对于国家设计规范及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标准已有的要求本技术要求不再列出,设计时应遵循国家、广东省、广州市有关住宅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

3.在执行本技术要求时,应考虑住宅所在地区政策、法规要求,当地习惯做法及审图单位意见等,灵活掌握。对和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或有改善建议,请报设计中心备案。

【实施日期】2013.11.25

二、结构原则

1.1.本指引是遵照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并参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图等编制的。

1.2.本指引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抗震设计的钢筋砼结构。

1.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概念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

1.4.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计算结果是结构设计的依据,"需要设计的结构构件、节点"必须进行计算,且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保证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符合实际的受力情况。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节点,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分析、计算。

1.5.施工图设计时,均应执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现行版)"要求,各阶段设计尚要考虑设计指导书的有关技术要求。

1.6.设计院应参与分项工程验收项目。

1.7.施工图的钢筋实际测算重量不允许超过计算书配筋重量的10%。

1.8.对本指导书中相关条文如有不同意见,应提前与我方沟通。

1.9.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单方含量应控制在设计合同指标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过程中应沟通的事宜及设计应提交的资料

2.1前期设计必须把结构方案向我司汇报,经过我司认可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

2.2对于有人防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建立地下室底板、顶板、梁模型时,应将人防墙考虑入计算模型。

2.3施工图设计之前,设计院必须将自认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发送给我司确认。

2.4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各阶段(包括前期方案阶段)须提交我司提供的《技术评审表》的答复意见(在评审表内填写并由结构审核人签名)。

2.5项目结构初步设计前,设计单位结构负责人针对各单体结构设计做统一技术及绘图要求,并将《结构技术统一措施》提交我司设计部一份。

2.6初步设计资料送审前,应将电子版先发我司设计部技术组一份。

2.7户型大样图中,要求能体现结构的梁、板尺寸及标高(可另设图层,将结构相关信息放在此图层内)。

2.8对甲方提交的《审图意见表》应做及时回复(回复意见可在意见表内填写)。

2.9正式施工蓝图出图前,应提交设计部完整的电子版图供我司进行成本测算。

2.10提供给我司的电子版图纸,必须按目录顺序将图纸布置好。一张图纸对应一个电子文件。

2.11出确认图时,提供给我司完整的计算书:

A.计算书电子文件:主要计算软件的工作模型完整目录、对比计算软件(如有)的工作模型完整目录、辅助计算软件的计算模型文件,例如:桩基承台计算、楼梯计算、侧壁计算部分;

B.计算书书面文件(需要设计院签名、盖章)

主要设计软件计算书,内容应包括:各层荷载布置平面图、各层配筋平面图、模型总体信息文本、地震力信息文本、位移文本、其它手算资料。

C.部分项目的基础提前出图,如有需要,要求提供基础部分及锚杆设计计算书(此阶段提供可非正式文件形式,电子版即可)。

2.12施工图审查内容先由设计单位自审,符合审查内容后,表格部分在"设计院意见栏"签字确认,不符合或有异议需在清单文字注明,清单审查完成后,需专业负责人和设计总负责人签字并盖有效公章。

2.13设计中心项目工程师根据清单内容进行图纸审查,并签字确认,清单内容作为审查设计单位设计质量和设计中心项目工程师工作质量的依据。

四、图纸统一要求

2.1各工程子项的技术标准及绘图标准必须统一。

2.2结构图纸梁配筋应用平法表示,表示方法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表达方式。

2.3楼层标高应表示为结构标高,并在总说明中特别注明,与建施统一。

2.4基础可分单体出基础定位图,但应与地下室基础合出一张基础总图,以便施工放线定位。

2.5楼层及屋面设备基础需详细绘制(满足土建施工要求)。

2.6梁定位尺寸:定位尽量以轴线为基准。最外面的梁定位,如果轴线和梁外边不重合时,应标注梁外边与轴线的关系。梁中和轴线中不重合时,应标注梁中与最近处定位轴线尺寸的关系,并在标注尺寸下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定位轴线的方向及与梁的关系。(详图例10)

2.7建施应表达所有砌体构造柱(包括户内,抗震设计需要的构造柱)的定位,结施应表达建筑物外围的构造柱定位。

2.8凡是穿结构梁、柱、剪力墙的各专业管道预留孔、预埋套管,均应在建施、结施图上表示,并给出准确定位及规格尺寸,需要补强的,应给出补强措施大样;凡是楼板上的洞口、楼板后浇区,最大直径或最大净空尺寸大于等于300mm的洞口,结施图上应标明准确定位尺寸。

2.9结构平面应有标注索引,且索引编号应和建筑索引一一对应,不应索引到建筑图或其他专业图纸。

2.10建筑、结构图均应表达结构边线尺寸,凡是此边线以内的构件,均应进行结构设计。

2.11建筑图应表达所有钢结构雨蓬的结构设计形式(方案),结施应表达雨蓬的支承位置和预埋件做法。附属于主体结构的钢结构、钢架、雨蓬等要求有施工图,且应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现行版)的要求。

2.12对于砌体电梯井,结构应在电梯轨道需要预埋件的位置设置混凝土梁,并表示在

建施电梯井剖面上。结构在平面图应加以说明。

2.13结施图电梯筒应画大样表示,注意:平面洞口之间的分隔尺寸,应标注在结构梁的两侧,而不是梁上分隔墙的厚度(梁比墙宽)。

2.14凡标注洞口尺寸,应标注洞口净尺寸,定位关系也应标注洞口边与轴线的关系。

2.15指引表-出图要求:

2.16制图图例统一指引表:

五、参数及计算结果

3.1混凝土容重(kN/m3):Gc=25.00

3.2钢材容重(kN/m3):Gs=78.00

3.3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RMC=0.50

3.4柱配筋计算原则:建议采用单偏压计算,然后在Satwe后处理菜单中选择按双偏压验算来复核边、角柱是否满足要求。

3.5按工程中拟采用的大多数钢筋的强度情况输入计算。若实配钢筋强度和计算不同,需等强度代换,同时应保证规范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3.6梁、柱、板配筋放大系数:要求选择为"1"。

3.7梁、柱、板配筋放大系数:要求选择为"1"。

3.8超配筋的判断和处理:PKPM计算结果中出现超限信息时,应有合理的解释。

3.9计算书:计算结果必须包含以下文件,设计总信息、位移信息、地震周期信息、梁板荷载信息、构件截面尺寸、梁板柱配筋文件、轴压比、板和楼梯的计算书、底层最大组合内力、计算基础所用的内力基本组合和标准组合等。

3.10轴压比需合理:为充分发挥砼强度,轴压比应尽量接近规范限值上限。

3.11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RSF=1.0

3.12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BM=1.0

3.13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0.7(0.5~1.0);若折减系数取偏近0.5,需作连梁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保证平时荷载连梁的安全性;

3.14梁扭矩折减系数:TB=0.4(当梁边无板时,则TB=1.0)

3.15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3.16对框支结构应进行有限元分析。

3.17业主指引表-计算信息:

六、荷载

4.1荷载输入总原则:保证总荷载不变,输入尽量简化。

4.2板恒载活载的输入:

4.3板上砖墙荷载输入:

注:板配筋计算时应按实际模型计算。

4.4楼梯板宜按"实际传力"输入,输入时不要漏栏杆的重量(非砖砌时取1KN/m;砖砌按实际计算)。

4.5砖墙输入,尽量一跨梁输入一个值,相差较大时,可输入两个值。

4.6洞口折减系数考虑因素:1)梁跨度2)洞口大小3)层高4)洞口上砖墙;

4.7墙板的间墙取最小1KN*h。(功能变化时,砌墙处如果验算不能修改,可用墙板代替)

4.8对于外墙,建筑设计为"全幕墙"时,宜增加"一般的窗台"高度砖墙(以防建筑立面修改)。

4.9阳台等外围栏杆取4KN/m(建施十分明确除外)。

4.10计算外围梁线荷载时,应注意凹凸板的自重。

4.11消防车道荷载输入:

4.11.1.活荷载应按总图上消防车道的实际范围进行输入;

4.11.2.地下室顶板上有覆土时,消防车道荷载应等效折减;

4.11.3.计算基础承载力时,活荷载不应按消防车道范围满铺输入;

4.12梁附加恒载:需按实际墙体重量计算,当墙体开洞面积大于20%时,需按实际开洞面积进行荷载折减。(并提供荷载计算书)

4.13当悬挑板按线荷载加到梁上时,须考虑板对梁的扭矩影响。

4.14卫生间的回填层计算附加恒载取:10KN/m3。(按建筑做法计算)

4.15屋面和楼面恒荷载取值要求(KN/

篇2: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有关安全生产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及公司内部的规程制度等,都是确保安全生产和重要文件资料,企业全员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并由安全科专人负责管理归档。所有的文件资料应登记、编号保存。项目部的文件资料由项目部安全员负责登记、编号保存。

2、安全管理科应做好文件资料的宣传、贯彻执行、收发、归档等工作,并做好收发记录,项目部安全员做好收文记录工作。

3、做好新老规范、文件的交换工作,新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规章制度出台后,旧的应上报封存或销毁,不得再使用。

4、做好规范、文件的外借工作,外借文件按规范登记,写明归还日期,以免影响他人借阅。

5、做好规范、文件的防火、防虫、防灾等的保存工作,以免损坏。

篇3:移动式折梯直梯安全技术标准

1目的为保证登高作业人员人身安全、防止坠落、摔伤事故发生,特对移动式折梯、直梯设置和构造予以规定。2适用范围适用于厂区、车间等高空作业;购买或使用移动式折梯和直梯作业时,均要符合本标准要求。3定义无4标准内容4.1移动式折梯技术标准4.1.1梯梁和踏实板的材料不得低于1Y12硬铝合金的强度。4.1.2梯梁的截面尺寸不得小于50*30*3MM。4.1.3踏板必须用截面尺寸不得小于44*20*2MM矩形管制作。4.1.4梯长不得超过5M,梯宽不得小于300MM。4.1.5踏板间距为270-300MM,工作角度75±5°。4.1.6踏板表面必须有条纹或花纹防滑纹。4.1.7踏板与梯梁之间的连接必须采用铆接或焊接。4.1.8铰链销直径不小于8MM。4.1.9踏板承重量不小于100公斤。4.2移动式折梯其他要求4.2.1折叠梯全部构件采用铆接或焊接连接,外观无明显虚焊、脱铆脱焊现象。4.2.2折叠梯四梯脚长度、张紧度、角度保持一致,四梯脚应用合成橡胶作为防滑垫。4.2.3木质折叠梯梯梁与踏板下面须用直径50MM的圆钢筋加固,螺母与梯梁的接触部分加垫圈.榫口加倒榫防止踏棍脱落.4.2.4木质折叠梯的截面尺寸不小于30*80MM、踏板的截面尺寸不小于40*50MM。跳板间距与合金折叠梯相同。4.2.5木质折叠梯表面不应涂导电类的油漆.必要时四脚采取防滑处理.4.3移动式直梯技术标准(木质梯)4.3.1木梯梁的截面尺寸不小于30*80MM。4.3.2踏板的截面尺寸不小于40*45MM。4.3.3踏板间距为270--300MM,最下面的踏板与两梯梁底端距离为270MM。4.3.4踏板与梯梁之间采用榫接,踏板穿过梯梁时榫头与梯梁齐平,所有榫眼处在梯梁中心线上,榫头与榫眼紧密连接,榫头用木楔钉牢.4.3.5根根实际情况,竹、木梯梯梁可做成平行或等腰形。4.3.6踏棍承重量不小于100公斤。4.4移动式直梯技术标准(竹质梯)4.4.1竹梯梁底部直径不小于100MM,上部直径不小于40--50MM。4.4.2梯梁两侧长度一致,根据需要可做成等腰形梯。4.4.3踏棍直径不小于35-45MM,踏棍间距275--300MM。4.4.4踏棍穿过梯梁时只能穿透梯梁内侧,榫头与梯梁内圆齐平,所有榫眼处在梯梁中心线上,榫头与榫眼紧密连接,每根踏棍与梯梁连接部分用竹钉固定。踏棍中间必须有一至二个竹节增加承重量。踏棍承重量不小于100公斤。4.4.5梯脚必须采取防滑处理。4.4.6梯梁、踏棍应无翘曲、腐朽、开裂、缺棍及其它缺陷。4.5使用要求4.5.1只允许一个人在梯子上工作。4.5.2木折梯上部第二个踏板面为最高安全站立高度。梯子上部第一个踏板不得站立或越过。并于最高安全站立高度处涂红色标志。4.5.3梯子上有人时不得移位。4.5.4梯子表面应涂不导电的、透明涂料或防腐剂。5记录无6参考标准6.1移动式木质梯安全标准GB7059.1-866.2移动式木折梯安全标准GB7059.2-866.3移动式轻金属直梯安全标准GB705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