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盲巷窒息区管理制度

盲巷窒息区管理制度

2024-07-10 阅读 5041

第一条井下全风压系统中长度大于6米、局部通风系统中长度大于3米的独头巷道均称之为盲巷。全风压通风巷道,因冒顶、积水等形成无风或微风状态,风量不足或各种气体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区域,称为窒息区。按盲巷统计和管理。第二条盲巷、窒息区应在24小时内进行临时封闭(采用鱼鳞板墙全断面封闭),超过1个月的实施永久封闭,并实行建档挂牌管理。

(一)严禁在栅栏外设材料场及堆放杂物;除执行检查任务的救护队员,严禁任何人进入盲巷栅栏内。

(二)所有揭煤盲巷必须留有观察孔并定期检查墙内外的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气浓度、空气温度、观测孔风流方向(窒息区)、密闭墙完好状况。岩石盲巷只对墙外气体进行检查。

(三)矿井通风部门必须建立盲巷登记卡和管理台帐,对盲巷的名称、位置、形成时间、原因、特征、处理方法、检查情况及注销等详细登记。

(四)所有盲巷必须在通风系统图上标绘清楚,做到帐卡图三对口。

(五)盲巷板闭点柱间距500~800mm;栅栏规格应符合通风质量标准化的要求,不得使用金属网和塑料网等材质,栅栏点柱不少于2根。

(六)盲巷密闭确因爆破震动不适于建筑永久密闭的,可以设置栅栏,但时间不超过1个月。

(七)盲巷需恢复作业,必须编制恢复通风的安全技术措施,经矿总工程师批准,由矿山救护队负责探险,需排放瓦斯的,严格执行排放瓦斯有关规定。

(八)对已恢复正常通风的盲巷,或因开采等原因消失的盲巷,都应当月注销。

篇2:盲巷窒息区管理制度

第一条井下全风压系统中长度大于6米、局部通风系统中长度大于3米的独头巷道均称之为盲巷。全风压通风巷道,因冒顶、积水等形成无风或微风状态,风量不足或各种气体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区域,称为窒息区。按盲巷统计和管理。第二条盲巷、窒息区应在24小时内进行临时封闭(采用鱼鳞板墙全断面封闭),超过1个月的实施永久封闭,并实行建档挂牌管理。

(一)严禁在栅栏外设材料场及堆放杂物;除执行检查任务的救护队员,严禁任何人进入盲巷栅栏内。

(二)所有揭煤盲巷必须留有观察孔并定期检查墙内外的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气浓度、空气温度、观测孔风流方向(窒息区)、密闭墙完好状况。岩石盲巷只对墙外气体进行检查。

(三)矿井通风部门必须建立盲巷登记卡和管理台帐,对盲巷的名称、位置、形成时间、原因、特征、处理方法、检查情况及注销等详细登记。

(四)所有盲巷必须在通风系统图上标绘清楚,做到帐卡图三对口。

(五)盲巷板闭点柱间距500~800mm;栅栏规格应符合通风质量标准化的要求,不得使用金属网和塑料网等材质,栅栏点柱不少于2根。

(六)盲巷密闭确因爆破震动不适于建筑永久密闭的,可以设置栅栏,但时间不超过1个月。

(七)盲巷需恢复作业,必须编制恢复通风的安全技术措施,经矿总工程师批准,由矿山救护队负责探险,需排放瓦斯的,严格执行排放瓦斯有关规定。

(八)对已恢复正常通风的盲巷,或因开采等原因消失的盲巷,都应当月注销。

篇3: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目的

  为保证临床路径工作持续有效深入开展。

二、范围

  适用于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成员。

三、内容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由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主持。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主要分为日常工作和召开会议两部分。

  1、 日常工作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负责收集各自岗位上发现的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报给委员会秘书,由秘书负责汇总整理。

  (2各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及临床路径方面的会议,不断更新知识。

  2、 召开会议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各相关部门工作协调会议;每年组织相关专家,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1)由主任委员主持会议,如主任委员不能参会,可由主任委员指定副主任委员主持。

  (2)会前成员根据所在医院分管的工作范围,收集资料,归纳分析后做出议题。

  (3)议题递交大会秘书,呈递主任委员审核,并确定会议时间、地点。

  (4)会议参会委员尽可能全部参加,部分议题范围确实局限,可按相关成员选择参会人员。

  (5)建立专门会议登记本,记录各委员发言,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四、支持性文件

  1、《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1年版)》

  2、《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卫生部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