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介绍两到三本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史学专著

介绍两到三本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史学专著

2024-07-31 阅读 1988

介绍两到三本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史学专著

一、韩兆琦、赵国华:《秦汉史十五讲》

本书以专题讲座形式,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角度讲述秦汉历史。讲述风格深入浅出,具有很强可读性,特别对一些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尽量在学术研究角度给予诠释和辨析。

同时专题设置在传统偏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史之外,特设附录十篇,以求展示秦汉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使读者能够全方位了解秦汉历史,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多彩。

二、柏杨:《中国人史纲》

本书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在体例上,本书有至少以下突出的特点:

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

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本书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教师,三本

篇2:试析课程改革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

试析课程改革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指向儿童的,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人”的概念是广义的,它绝不仅指儿童,课程改革不仅应关注以儿童为本,而且应十分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关键因素,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再好的课程如果缺乏优秀教师的演绎,也是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的。因此,课程改革期望着教师观念的提升;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期望着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观念的提高。

1、教育观。传统教育中,制度化的教育造成了“非人性”的倾向,使儿童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育目标多为从社会需要出发,暗示着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整齐划一,使儿童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而课程改革凸显了“以人为本”理念。为建立合理的期望,必须研究幼儿,了解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尤其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才能引导和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创造,以达到塑造“完整儿童”的目标。卓越的幼儿教育是要选择和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和创造适合教育的儿童。要设计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课程,并真正促进每一个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才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把开发潜能放在首位,是我们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从传授知识转向开发潜能,从本位课程转向人文整合课程的基点。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一规定,把“终身教育”新理念与幼儿教育的使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交往”作为教育目标,注重每个幼儿潜能的开发和健康的个性发展,把注重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发展放在首位。简单地说,就是奠定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些教育目标着眼于幼儿终身发展新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质的培养,使“终身教育”和“人本主义”理念得以转化为现实过程。

2、教师观。在传统幼儿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方案的设计者、执行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是幼儿生活的看护者,是幼儿行动的指挥者。于是,教师成了“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以自己精神上的牺牲奉献于社会。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的教师观引发出新的师幼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友好、相互学习、相互作用、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促进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上,随着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与其相适应。

“教师成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处于平等、友好、宽松的氛围中,建立了一个接纳、支持、宽容的心理环境;意味着尊重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的进步,接纳幼儿的经验。相应地,幼儿在这种新型的师幼关系中成了发现者、探索者、创新者。他们这样成长着、快乐着。在活动中体验着被尊重,感受着平等、友好、分享、合作。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不断地激励着幼儿去“发现---探索---创新,”也强化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理。其中教师也从知识的复制者、传递者转化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创造能力的开发者。在引导和开发幼儿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因为在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彼此碰撞的进程中,产生了共生共长、互助互动,放弃了“师道尊严”,也产生了“亲和力”,证实了“亲其师,则信其道”的古谚。正是这种新型的教师观从根本上促进着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儿童观。今天,保护儿童权利的思想正为各国政府和社会所承认,并日益深入人心,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保障;每个儿童拥有的出生权、姓名权、生存权、发展权、游戏权、学习权、娱乐权、休息权、教育权等应该得到我们的承认、尊重和保护;我们要保护儿童的生命与健康,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营养、休息时间和游戏、娱乐、教育的机会与条件;要把儿童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用民主与科学的态度对待儿童,不歧视、不虐待儿童。

在教育改革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以人为本”和“以幼儿发展为本”成为幼教改革的突出特征。“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从其自身的活动及对活动的协调中,在主体作用与客体的运算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就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应以“活动”为主,教师无需填鸭式的照本宣科,而需要从儿童的角色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明确他可能并应该达到的水平,使教学活动超前发展并引导发展。同时,每个儿童的发展与潜在能力具有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显于女孩智力略优于男孩)个别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文化差异(受之于不同的文化熏陶)等,我们只有认识到个体,并重视个体,才能将“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儿童是积极的参与者”才能真正将“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考得到扩展和深化。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利,认识到儿童在发展上的差异性,在发展中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教育对个体的关注,使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最佳的发展,实现“一切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创造与儿童生命特性相适应的教育,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总则第四条)。

4、课程观。传统教育中我们对课程的狭义化概念,导致教育实践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幼儿游戏和生活活动。所以,今天我们唯有认真学习和理解《幼儿园教育纲要》,才会真正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观。

首先,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全部活动。它不仅包括上课,还包括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它不仅指显性课程,还包括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写在计划本里的;隐性课程是指环境、材料、师生交往、言传身教。这些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它不仅指正规课程,还包括非正规课程。正规课程指事先计划好的,非正规课程指的是一些偶发的、随机的教育。如: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发生了争抢玩具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设计了“玩具找朋友”的游戏,提出“玩具愿意和爱护它、不独霸玩具、懂事关心同伴的人交朋友”的要求。孩子们立刻默默地整理玩具,一起玩,再现了友好和谐的气氛。又如:在盥洗活动时,孩子们慢条斯理地打肥皂、搓手,却茫然不顾哗哗流掉的水资源。老师创编了故事“地球上没水了会怎样?”在一边讲,一边问的过程中,使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水会流干的!”由此可见,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也正可谓“课程无处不在”、“生活皆课程”!

其次,课程是预设和生成的整合,预设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南针”,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否则,教育活动将变得盲目、无序。但是,在课程实施中,会因为出自孩子的种种原因,生成一些需求的目标,教师只有树立了幼儿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整合,如:老师讲故事时,让小朋友帮兔子想办法摆脱老虎的追击,孩子们会说:“让猎人来打死它!”“快,赶紧给猎人打电话!”可有一名幼儿却说:“老虎是一级保护动物,不能打!”教室里立刻出现热烈的讨论:老虎该不该打的问题。再如:有一次,我预设了“认识各种管子的游戏”,在游戏前,让孩子们先用清水洗管子,有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清水洗不掉管子上的油污,而用肥皂能很快地洗干净了?于是,新的目标产生了:“感受油和水”油本不能溶于水,却在洗涤剂的作用下,和水混合在了一起,通过这个现象的探索,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用洗衣粉洗油污的原理,直观地理解了衣服清洗的过程,把科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激发孩子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兴趣,蕴育了科学萌芽的种子。可见,生成目标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是预设目标所不能替代的。只有教师树立了幼儿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真正地有机整合。

5、价值观。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幼儿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改造,就很难有幼儿的改造精神。英国课程理论专家斯腾豪斯明确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可见,教师在“育人”与“育己”的过程中,难分主次,也更显见“育己”在“育人”过程中的价值。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几乎与人类社会有同样长的历史。这一事实说明了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专门职业,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教育作为第一生产力中的主要因素。教师担负着神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内在涵养,树立良好人文形象和生活风范,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新形象,做孩子学习的表率,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二、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影响课程改革的诸多因素中,最核心、最主要、最具有决定因素的是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态度,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适应程度,对课程实施的一些技能、方法、策略的掌握程度都是直接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1、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做研究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近实际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相比,就处于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景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处理方式,对此,教师也在不断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开放性,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

张雪门先生说过“骑马要在马上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真正途径,就是积极热情地投入研究性学习之中。所谓研究性学习,即以课题研究为核心,把学习新知识,进行教育实践和开展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得到专业化成长。课题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产生、研究的进行,都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文献检索、前沿信息、发展趋势以及价值比较,也需要有对不同理论流派观点的科学分析,需要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这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教师用新知识、新理论、新经验武装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综合分析、指导和完善教育实践的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促进了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全面提高。

2、在反思性教学中提高,做反思型教师。

对反思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为: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教训。在冯晓霞老师的文章中,她引用熊川武教授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学习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冯老师说:反思性教学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使教师“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参见《反思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冯晓霞《学前教育》**年第3期)

应该承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很注重学习,特别是向别人学习,如学习幼教专家的新教育理论,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同行们的好的做法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向别人学习固然很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向自身学习,或数向自己的经验学习。因为我们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在实践着丰富、具体、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很多的教育感受和经验,如果我们无心,让这些经验就白白流失了,确实很可惜。而如果我们抓住了,并深挖它,那么这些经验和感受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而向自己学习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实践----反馈----调查----再实践的过程,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能起到真正促进孩子发展的作用。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细化,用现今的眼光去审读,去反思过去的教育行为,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对教育、对儿童的重新认识。这种对教育的思考和剖析使我们的教育能一步步地接近完美、科学的境界,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随之成长,成熟,不断进步。

善于反思,可以让我们更辨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今天和昨天,别人的不都是好的,昨天的也不都是坏的。反思是对过去的一种思考,从中可以吸取教训,也可以总结经验,只有经过反思以后的认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只有自己站在自己面前,凝神关照,才能用自省的目光审慎地打量自己,并运用内在语言进行心灵深处的自我反思。如:我是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如果我做得不好,该如何弥补?用什么方法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和喜爱?因此,善于反思是现代教师一种重要的教育素质。

总之,教育改革永无止境,课程改革和师资力量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没有课程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教师的教育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改进的教育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在国家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

篇3:教师管理制度四篇

本文目录教师管理制度中学“教师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教师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教师计算机室管理制度

教师阅览室管理制度

1.讲究卫生,不得在室内吃东西,随地吐痰及丢弃杂物。

2.爱护书刊,不准在书刊上乱涂乱画,损坏书刊的,照价赔偿。

3.书刊看完后,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4.保持室内安静,不准喧哗。

5.听从管理人员安排,若违反纪律的,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其逐

出室外。

6.不准私拿书刊离开阅览室,否则按偷窃论处。

7.管理人员必须按要求定时开放,每天做好书刊的清点工作;对室内的

所有书刊要登记入册,分类编号摆放整齐。

中学“教师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2)|返回目录

1.学校根据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将计算机配发相关的各办公室、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

2.计算机按说明及相关要求正确使用和维护。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如果有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计算机系统崩溃、经常死机等故障,每学期三次者将其计算机收回。

3.学生一律不准进入教师办公室使用电脑,特殊原因需使用教师电脑者,教师必须在场。

4.使用者要妥善保管和维护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注意用电安全,不得开机过夜。注意安全防盗,办公室应有可靠的安全门窗,离开时及时锁好门窗。如有丢失或人为损坏,使用者要负全部责任。

5.机箱后有封条,使用教师不得擅自拆开机箱,如机器出现故障或需要添加新硬件,须向网络中心报告。

6.办公室内不得随意调换计算机的某些部件,如鼠标、键盘等。

7.使用完毕后要按照正常的关机方法关机,不得强行关闭电源。

8.学校计算机必须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不得使用学校计算机上网聊天、浏览*、不健康网站,不得在工作时间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包括玩游戏、听音乐、看影视等。在休息时间也不提倡看影视,以免过度占用网络资源,影响他人上网。一经发现立即将其计算机收回。

9.注意信息安全,不在电脑上安装窃听、攻击软件,不试用病毒、木马程序,不使用别人的帐号、密码。

10.搞卫生时,抹布要拧干,防止机箱、显示器内进水。

教师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教师管理制度(3)|返回目录

办公室配置计算机是为了方便老师学习计算机知识,浏览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现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文明的使用环境,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使用规定

1、计算机周围应保持干燥、清洁,不宜把装水的容器放在电脑主机附近。

2、操作电脑要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不能用力敲打键盘和随意开关电源。

3、未经学校主管部门许可,不得私自拆卸、连接和转移各种硬件设备。为不影响其他教师办公,音频输出只能使用耳麦,不得使用音响等设备。

4、使用软盘、u盘、光盘及移动硬盘时请注意病毒检查,避免病毒对计算机、校园网的侵害。

5、计算机只能用于查阅、下载教育教学资源,了解教育动态,电子备课以及电子办公等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工作,不得用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操作,严禁装载游戏、休闲类软件。

6、不要随意下载安装各类软件,修改系统的各项设置,确保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7、计算机软件、硬件出现问题,应及时与学校相关部门联系。

设备维修时使用人必须在场。维修结束后,及时填写维修登记表。

8、要随手关门关窗,防止计算机的重要部件遗失。

9、发现各项不良使用情况,办公室计算机管理负责人有权制止直至收回电脑使用权。

二、考核办法

1、下班后未关主机和显示器以及插座开关给予警告,二次以上给予通报批评。

2、违反专机专人使用的原则给予警告。

3、用办公计算机做工作以外的事(如打游戏,炒股等)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4、播放反对、黄色音像、访问不健康网站,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5、因操作不当给工作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失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计算机使用考核由校长室每月末进行考核并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7、实行累计考核,一学期违反三次以上(含三次),该教师年度考核不得参与评先评优。

教师计算机室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4)|返回目录

一,宗旨:为了管理好我校教师计算机网络室,充分发挥其有效教学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硬件:我校教师计算机网络室目前有机子10台,配置为联想启天2610型。

三,时间:上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