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预习作业设计及课堂组织

预习作业设计及课堂组织

2024-07-31 阅读 2295

预习作业设计及课堂组织

摘要:预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预习应根据不同的课型、内容精心设计作业,预习后的课堂也应该更加开放,更加自主。

关键词:预习设计开放自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课前需不需要预习,许多教师仍心存疑虑。他们认为:预习了,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相关数学知识和结论,上课教师讲什么?……怎样看待预习,对于预习的恰当定位十分必要。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努力提高预习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价值。

一、什么是预习

狭义的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以前,学生自己先独立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

广义的预习是指,学习个体所有独立的探索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它是学生的一种独立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

用新课程理念来分析,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预习中借助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学习、探索与思考,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预习可为新知学习探路,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

有教师认为:预习就是告诉学生明天要讲什么内容,今天你们回去看书预习。这样的任务,听话的学生回去后能认真看看书,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连书都不翻,有的翻了也不知道要看什么。这样的预习没有目标,通常会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教师也无法准确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型、内容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在实践中我们通常是以预习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开展预习的。

1.复习类的预习作业。

复习类的预习作业与要学习的新知有着某种联系,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并作一定的思考和整理,以激活某些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和迁移做好铺垫。

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做做比比:

472×328×1.3124×7

472×0.32.8×1312.4×7

1.24×7

你有什么发现?写下来。

计算下面各题。

3.6×2828×1.33.6×2.8

最后一题跟前两题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上迁移过来的,所以让学生复习和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预习作业在知识的迁移上作了铺垫。

2.自学类的预习作业。

仍然以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一课来说,我们还可以设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初步阅读书本第86~87页,做上相关记号并思考:

1.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转化成()来计算。

2.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么确定的?

此类预习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学书本,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能有大致了解,并有所思考,这样的预习作业比较适用于高年级。平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要进行详细的指导,如预习过程中如何边读边思考,如何做相关记号(着重号、问号、理解号等),如何读进去,如何找重要内容……通过这类预习作业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探究类的预习作业。

这样的预习作业,一般不要求学生看书,教师只向学生提出一两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的解答无论是对是错,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并努力透过学生的思考了解班级的学情,在教学时更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小数乘小数》还可以这样来设计预习作业:

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无视学生的知识经验,简单地从外部对学习者进行“填罐”。

4.阅读型的预习作业。

如,四年级(上册)的《加法运算律》一课,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预习作业:

课前阅读与思考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lì)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yù)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读完后思考:同学们,你认为小猴子们的想法对吗?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说。

篇2:数学新授课一般不必要布置学生提前预习

数学新授课一般不必要布置学生提前预习

数学新授课前,有无必要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当前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老师的教学策略是“设疑、激趣、引导、纠正、补充、概括、提升”,因此,我认为一般不必要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请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案例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的教学程序一般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材料,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成长方形的,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如果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教科书中对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介绍地清清楚楚,学生通过预习,也会知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这是一个接受式的学习过程,是教科书这个老师告诉他的。预习后,课堂上再让学生探究,这是不是走过场,明明知道“结论是什么”和“得到结论的方法”,有探究的必要吗?

案例2: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课始老师常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悬念:同学们,任意一个三角形,只要你告诉我两个角的度数,不用再测量,我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尤其是直角三角形,只要你告诉我除直角外一个角的度数,我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下面咱们试一试……。学生挑战老师几次后,待非常惊讶之时,老师抛出要研究的问题

篇3: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指导中年级学生课前预习

中年级的学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不仅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结构上;词语的意思上,还要要求学生尝试着理解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词语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学生能把课文分为几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第三、能根据自己预习的课文内容,在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到相关或者类似的知识。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预习《人类的“老师”》这一课,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打算如何预习《人类的“老师”》?学生的回答大体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分段等等,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令我满意,她说:“老师,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上网或者查资料,了解一下人类还有哪些发明创造与自然界的生物有关。”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很多学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我顺势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我们课堂上在进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写在书上,课堂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事实证明孩子的预习能力是很强的,课堂上经常有我出乎预料的情况发生,孩子们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老师去发现、去引导。现在的网络、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课堂内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填鸭式”的教学,老师直接在课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学习、提问、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