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高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

高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

2024-07-31 阅读 6257

高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时代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以多媒体快速兴起并得到蓬勃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教育上的有效使用,可谓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比尔盖茨曾提醒世人说:“当信息化教育时代来临时,我们一切的唯一起点,就是那台电脑。不然,就会被淘汰。”因此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是时代潮流,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时代的需要。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或正在将多媒体技术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正在形成一种共识:没有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音频于一体,具有强大的综合功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传统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储存量。传统教学善于口授教学为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容量较大的信息,介绍起来费时费力,还由于语言的瞬时性特征和语速快慢等缘故,很难准确、及时、稳定地传达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完全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信息传输具有可循环性,这就更提供了可把握性的程度及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洗礼,完成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

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鲜艳的红领巾”时,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红领巾胸前飘》的音像资料,随着视频师生同唱,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成长为少先队员的光荣与自豪。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王二小》等电影和故事,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为祖国英勇献身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的由来,提醒学生在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先辈们曾经为了和平的今天流血牺牲。在这里,多媒体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到了过去,能够激发他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明白怎样以自己的行动为红领巾增光添彩。从而加强了学生们的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还为我们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一般无法观察体验的情况(核裂变、失重等),搞复杂性过程、抽象过程(仿生学等)。所有这些通过多媒体就可以直观、形象、准确的把相关信息、知识传达给学生,进而轻松突破重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课堂效果。

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使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取代或者消灭它。

因此,我们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潜能,强化教育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2: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论述资阳市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论述资阳市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及本质,从国家信息化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和终身学习角度出发,提出了信息化人才的层次,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资阳市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论述了资阳市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m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rI'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l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从网络技术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目前还基本停留在信息共享这个阶段。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是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来传递教学信息的落后状况;另一方面是一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闲置,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能力缺乏造成的。有些学校和电教部门也开展了一些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然而多数在内容方面缺少针对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导致了培训效果的事倍功半。

教育信息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考验在于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他们应具有高度创新的能力,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机遇在于因为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应该说明的是,在中国,计算机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统一的课程名称始于**年,主要依据教育部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精神确定的,以前一般都称其为“计算机课”,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如今的计算机不再仅是单机使用了。因此,“计算机课”已不能准确地定义其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133号)和《关于在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基[2000]34号)精神要求:“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年底前,所有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学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资阳市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式启动于2000年,基础比较薄弱,加之新建市制度的不完善和经济的不发达,使资阳市的信息技术一直处于缓慢发展趋势,难以真正带动资阳市综合实力的飞跃前进。

篇3: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摘要】国家可以作出政策规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单位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支持,国家则为这些单位提供税收减免或奖金,对学生实践活动中有可能造成的设备损坏或其他损失,国家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赔偿措施,而对一些无故拒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单位,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只有全社会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关键词】改革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正文】《高等教育法》是继我国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之后颁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规,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促进和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理工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自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目标:有学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养目标即是指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关于高校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对高校培养目标的总体界定。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

二、专业设置:面向市场、学生、未来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严重老化,相当多的专业延自于上个世纪中期,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二是专业严重类同,从研究型大学到教学型大学很多专业都是一样的;三是专业划分过细,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四是专业设置不灵活,学校设置新专业的自主权不够,学生选择专业的灵活度也不够。改变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局面,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解决好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问题。专业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专业设置首先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大学同时负有引领社会的职能,因而大学必须研究并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超前性;专业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使专业设置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大学专业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第二,把握好专业设置的技术性问题。一是要把握好专业口径的宽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口径过窄,现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宽专业,厚基础”,方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好像一拓宽专业口径就什么都要学,科学的专业口径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宽窄平衡。

三、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培养多种能力

课程就是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就是知识体系建设。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划分过细、内容陈旧并过于求同、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性、课程结构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不仅要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学生不仅要去适应社会,而且要去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关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既有知识和未来知识的关系。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条件下,高校课程体系在让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同时,要有助于学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识。二是处理好“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关系。信息时代,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难以学好专业知识,高校要努力开发专业综合和学科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力。

四、是要处理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比如一定的社会知识、经济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高校课程体系只有做到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配置,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五、实践教学:明确要求全社会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组成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实践教学系统不完整,设施不到位,指导教师不匹配,管理不严格,更缺乏支撑高校实践教学的社会条件,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

改变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现状,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实践教学,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国家要根据高校的类别制定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基本设施、指导教师、课时和学分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先进性;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核心问题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创造全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只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实工作环境,只能依靠社会,社会作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义务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学。

国家可以作出政策规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单位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支持,国家则为这些单位提供税收减免或奖金,对学生实践活动中有可能造成的设备损坏或其他损失,国家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赔偿措施,而对一些无故拒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单位,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只有全社会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