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新课程后基层研训部门工作走向

新课程后基层研训部门工作走向

2024-07-31 阅读 4657

浅论新课程后基层研训部门的工作走向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刘东吉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最基层的教研培训部门。以往基层教研室多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很少考虑学校和教师的现实需求。那么实施新课程以后,教研部门该做些什么呢?

工作目标应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

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应是实施新课程后教研室努力的目标。教研室开展的各种培训交流活动,要体现服务学校和教师这个目标,制定的措施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现实需求。如我们面向教师的培训活动,就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才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在常规工作中也有许多服务学校的内容,如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区域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或开放日、校本教研等活动,帮助一些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育科研等

工作职责应是研究、指导和服务

过去,教研室工作重心放在管理、指导和评估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少之又少。新课改以来,教研室研究和指导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曾加了服务职能。实践证明,教研室的重心只有下移到学校,深入到课堂,更多的倾听基层的呼声,才能更有真对性地开展工作。

工作形式上应更灵活多样

课程改革以后,教研的形式由原来的相对单一走向了多样。我们的教研形式既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也有注重研究的专题式研讨;既有注重县级的教研,同时更注重联片、校本教研;既有长远规划、学期规划,又有针对学校需求的临时性订单教研。具体的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同课异构、主题沙龙、集中调研、分散调研、蹲点调研、小课题调研、专题调研、课标研究、考纲研究、教材研究、岗位培训、教学常规指导和经验交流等。活动中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

工作抓手应是调研摸底、对症开方。

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应是教研部门的工作抓手,调研的目的既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是为帮助学校和教师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通过调研,教研活动就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真实问题展开,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服务性。我们规定,教研员一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现场体会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指导校本教研,与校长和教师进行深层次对话,共同研究解决学校及学科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工作重点应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教研员要把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学方式的改进作为重点来加以研究,到学校调研,既要观察课堂教学,又要了解支撑课堂教学的各类活动。在教研方式上,改变单纯以讲座告诉教师你该怎么做的形式,代之以典型课例的为载体,让教师真切地感受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育理念的真正提升。开展常态下的“研究课”活动,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给予教师具体指导,通过说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实验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引导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

工作队伍应是多元角色担当。

教研室的职能变了,教研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研员一是要积极担当新理念的传播者,先学习、先研究、先消化。二是要积极担当学习和教师间沟通的传递者,一方面向教师讲明工作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及时收集一线教师的工作建议,反馈给有关部门。三是要积极担当课程改革的实验者,履行研究职责,带动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四是积极担当课程改革的促进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员。五是积极担当岗位培训的参与者,成为校本教研的辅导员。六是积极担当落实课标的策划者,成为学业水平的质检员。

抓好课例研究,引导教师把理念具体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篇2:新课程后基层研训部门工作走向

浅论新课程后基层研训部门的工作走向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刘东吉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最基层的教研培训部门。以往基层教研室多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很少考虑学校和教师的现实需求。那么实施新课程以后,教研部门该做些什么呢?

工作目标应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

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应是实施新课程后教研室努力的目标。教研室开展的各种培训交流活动,要体现服务学校和教师这个目标,制定的措施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现实需求。如我们面向教师的培训活动,就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才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在常规工作中也有许多服务学校的内容,如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区域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或开放日、校本教研等活动,帮助一些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育科研等

工作职责应是研究、指导和服务

过去,教研室工作重心放在管理、指导和评估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少之又少。新课改以来,教研室研究和指导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曾加了服务职能。实践证明,教研室的重心只有下移到学校,深入到课堂,更多的倾听基层的呼声,才能更有真对性地开展工作。

工作形式上应更灵活多样

课程改革以后,教研的形式由原来的相对单一走向了多样。我们的教研形式既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也有注重研究的专题式研讨;既有注重县级的教研,同时更注重联片、校本教研;既有长远规划、学期规划,又有针对学校需求的临时性订单教研。具体的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同课异构、主题沙龙、集中调研、分散调研、蹲点调研、小课题调研、专题调研、课标研究、考纲研究、教材研究、岗位培训、教学常规指导和经验交流等。活动中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

工作抓手应是调研摸底、对症开方。

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应是教研部门的工作抓手,调研的目的既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也是为帮助学校和教师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通过调研,教研活动就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真实问题展开,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服务性。我们规定,教研员一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现场体会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指导校本教研,与校长和教师进行深层次对话,共同研究解决学校及学科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工作重点应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问题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教研员要把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教学方式的改进作为重点来加以研究,到学校调研,既要观察课堂教学,又要了解支撑课堂教学的各类活动。在教研方式上,改变单纯以讲座告诉教师你该怎么做的形式,代之以典型课例的为载体,让教师真切地感受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育理念的真正提升。开展常态下的“研究课”活动,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给予教师具体指导,通过说课、评课、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实验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引导教师把先进的理念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

工作队伍应是多元角色担当。

教研室的职能变了,教研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研员一是要积极担当新理念的传播者,先学习、先研究、先消化。二是要积极担当学习和教师间沟通的传递者,一方面向教师讲明工作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及时收集一线教师的工作建议,反馈给有关部门。三是要积极担当课程改革的实验者,履行研究职责,带动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四是积极担当课程改革的促进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员。五是积极担当岗位培训的参与者,成为校本教研的辅导员。六是积极担当落实课标的策划者,成为学业水平的质检员。

抓好课例研究,引导教师把理念具体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篇3: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20**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淄博、烟台、东营、枣庄、潍坊、泰安、临沂、聊城)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济南、青岛、济宁、日照、威海、莱芜、滨州、菏泽、德州)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省项目办将制定、下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技术人员工作手册和学员学习手册;制定优秀、合格组织单位(市和学校)、指导教师、学员评价标准,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学习标准,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高中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本人《继续教育证书》记a类学分10分。对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指导教师、参训学员由所在市和任职学校进行通报。

研修过程中,研修主页每天公布各市、各学校参与研修情况的实时数据。研修工作结束后,各高中学校向本市教育局提交研修总结报告,各市教育局向省厅提交总结报告;两批研修任务完成后,依据研修平台后台管理数据和各市总结报告形成培训工作的总结评价。依据有关标准评选优秀组织单位,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优秀学员,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