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大学就是找大师

读大学就是找大师

2024-07-31 阅读 7776

读大学就是找大师

许锡良

现在读大学甚至读博士,我们找学校的牌子,看学校的名气很普遍。其实国外读大学就是找自身心仪的导师,从思想、人格与学问,找自身可以学习的典范。当年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千里迢迢来到英国的剑桥大学,找到自身的思想导师罗素的。当年的西南联大时,基于同样的理由,年轻的殷海光就是这样拜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为师的。当然名牌大学的大师会多一些,但是,那时人们主要是冲着自身认准的导师去的。大师的转移,也就意味着学术中心与思想阵地的转移。当年爱因斯坦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思想学术界是这样描述这件事情的:这就仿佛是基督教世界里把教皇从梵蒂冈转到美国来了一样。所以,那时大师的转移,就意味着学术思想的重镇的转移。大学是因为大师而存在的。大师走了大学也就走了。当年美国默默无闻的普林斯顿大学就因为引进了爱因斯坦而吸引了大批一流学者,从而使这间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变成了世界一流。一间大学之所以有名气,就是因为那里有名教授,名学者。某某走了,大学也相应地就走了。这就是为什么说读大学就是找大师而已。

现在的情况似乎相反,人们是冲着学校的牌子去的。而且整个社会似乎也只是认那块牌子。学习的目的,也主要是借那名牌大学的名气为自已增添一些光彩而已。现在人们已经从人对人的影响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了。大学早已经是学店式的。铁打的学店,流水的教授。名牌似乎就是因为他叫了那个名字而变得是名牌了。比方清华大学在"*x"时期,实际上许多专业,无论是从生源来说,还是从师资与设备来说,实际上已经降低为工业专科学校的水平了。但是,我们仍然一谈起这间大学就觉得他是名牌。其实,那时在学校里站讲台的和在教室里听课的,甚至都不过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水平而已。我们是一个重地盘而轻人才的社会。在美国,一个爱因斯坦的转移就意味着世界的科学中心的转移。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因为中国的大学是被行政贴上标签的。出身好,差也是好的。出身不好,好也是差的。一只青蛙,只要生在龙宫,他就可能坐上龙椅的宝座。同样一条真龙假如生在井里,他也只能继承青蛙的职业,而充任的青蛙的作用。所以,在中国的大学里挤占舞台的能力,远比扮演的能力重要得多。说到底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什么都是限定死的。一切都是看人外在的符号,而不再看人自身,甚至也不再是看学问自身。当大学为行政力量所决定的时候,那么行政所认定的身份符号,也就成了大学筛选人才的标志。假如是真正一流大师掌握着大学的选拔人才的权力,那么,他们会自然把眼光看到思想、学术的深处,而不会仅看他外表的光环与符号。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学者之间的认识与深交,经常是因为一篇没有公开发表的优秀论文,甚至只是一个简短的而有深刻创见的发言。他们的心灵就相通了,他们就相互供认并且互相欣赏。这个时候不论对方的年龄是多少,也不论对方的学历与职称。

当年量子力学开创人玻尔就是这样与海登堡相识并相知的。玻尔到德国的慕尼黑大学作演讲,去听演讲的大学二年级同学,年仅二十岁的海登堡在欣赏大师深邃的思想与独到的思想智慧的同时,也看出了大师思想中的漏洞,他毫无顾忌地就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并且击中了大师玻尔演讲的要害。玻尔震惊了,演讲结束后立即把海登堡留下来与自身共进晚餐,晚餐后又邀请海登堡一起散步,这个过程他们作了深入细致的交流,然后又把海登堡带到自身所在的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作进一步深造与合作研究。一个世界级的大师人才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海登堡果然不负众望,他在32岁那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中最年轻的科学家。(这个故事见阿布拉罕。派斯著,戈革译,《尼耳斯。玻尔传》,商务印书馆,第382页。)

读大学就是要寻找大师。大学因大师而神圣。但是,现在中国的大学,既严重缺乏大师,而且同学也遇不到大师。即使有大师,也往往不太容易见到。即使读了名牌大学,你问他遇见过什么大师?与大师有过什么交往?哪怕是听过大师什么演讲?恐怕都是难以说出什么名堂来了。假如你在一个山村里遇见爱因斯坦或者玻尔式的大师,那么你就等于读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否则,假如你在牛津、剑桥没有遇见过一个大师,没有一次机会与大师交往与交流,甚至都没有机会听他们演讲,那么你也不等于读了世界一流大学。我的朋友林少敏先生与张文质先生之所以表示出国内一流的思想学识水平,除了天赋过人与自身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们有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遇到了黄克剑先生这样的国内一流学者有关。遇见这样的学者,哪怕是在一间最普通的民房里研讨思想学问,也等于上了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我经常感叹,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遇见一流学者是多么重要。哪怕是在火车上遇见了,也是一种幸运。真正的大学是培养天才的地方,也是培养蠢材的地方。他们的区别之一就是天才寻找大学里的大师,与一流智慧的有头脑交流研讨,而蠢材整天只是低劣的三四流人物中转悠。

假如有一间小学有一个大师级的人物,那么去这间小学读大学也不算过份。大师在哪,思想智慧就在哪。你很难想像当年的国内一流大学,和至接受世界一流的西南联大竟然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的路途中形成的,即使到了云南昆明,也不过是几间破旧的平房,竟然是几个同学轮流共用一张床,但是却也出一流的大师人才与一流的研究效果。

**/9/2

篇2:小学教育随笔经典诵读推进有效措施

带领学生读经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预备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读《唐诗100古诗》,读《日有所诵》读《宋词一百首》……长期的诵读,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宋词、现代诗歌,学生的写作说平蹭蹭地提升。在学生日常的习作中有写现代诗的,写五言绝句的,写七年绝句的,甚至还有填词的呢。每当看到学生精彩的创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觉得带领学生坚持诵读的路子走对了。

**年开始,我校的经典诵读成为一门课程,走向正规。我们以《十二岁以前的语文》作为我们诵读的内容。每天早上的20分钟时间固定为诵读时间,雷打不动,每学期结束后要对诵读内容进行家长考核、小组考核、老师考核以及校级考核,根据考核情况,给出相应的等级。去年我们班级的测评成绩还不错,今年的成绩应该更好。

在经典诵读的推进过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学生诵读经典呢?现在我就盘点一下。

一、端正经典诵读的思想。1.让学生明白经典诵读的好处,结合我已经教过的学生身上发生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端正思想,主动自觉地进行诵读。比如;我告诉她们一个学期的诵读结束后,学生会自己创作诗歌了,会填词了,成为一名小诗人了。我把学生自己填的词,创作的诗歌读给她们听。2.我还告诉她们我们听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经典的歌词也是来源于古诗词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经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读了经典能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正确处事、正直做人。当学生明白道理的时候,就会主动去诵读,主动诵读了就会事半功倍。

二、老师领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建立自信。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很多时候,当学生不愿意读的时候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的累了,不想读,还有一种是有不认识的字,不会读。第二种情况居多一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一篇要求诵读的篇目我都领着学生一字一字地读一遍,帮助学生学会断句、纠正字音。我的领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把一篇要诵读的内容朗读出来,学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读越会读,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因此,帮助学生正字音很重要,帮助学生读通句子很重要,帮助学生读顺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读时间,严格要求,保证诵读质量。每天早上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是雷打不动的。没有固定的领诵人,谁来的早,谁愿意领,就可以到讲台上带领同学们读。这样的一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领读的积极性。领读的同学有权利让不认真读书的同学站起来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记名字。除此之外,纪律委员也要保证晨读的纪律。再加上老师的巡视,晨读的质量就有保证了。

四、及时地赏识,大力地表扬,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要想激发学生主动诵读经典的热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还必须有老师及时地赏识、大力地表扬。在晨读巡视中,对于诵读卖力的同学给予及时肯定,对于表现一直很优秀的同学,让其在班级中成为榜样。对于领读很用心,能够经常领读的同学进行大力赞扬。赏识的力量总是无穷,大力的表扬让这些优秀的同学从班级中脱颖而出,成为班级同学争相学习的榜样。班级中这样的优秀人多了,班级的诵读水平想不高都难。

五、理解意思,巧背经典。死记硬背是一种背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耗时耗力还不出功。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背诵的速度,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我会选择一篇要要求背诵的内容,会专门抽出时间领着学生背诵,让学生从中发现技巧。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解释,读完后再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会很快背出要求背诵的内容。这样的方法多加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自觉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诵起来就如虎添翼了。

六、寻求家长、对子、组长的帮助,提高经典诵读的质量。老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学习对子以及组长的共同监督才行。要求会背的篇目,家长先检查,然后是学习对子互查,接着是组长细查,最后接受学校最后的考核。对于在检查过程中优秀的家长、负责任的学习对子和组长也要不遗余力地大加表扬,提高其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经典诵读篇目责任到人,提高其责任意识。所有要求诵读的篇目都在学生主动自觉要求下分给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同学都有领诵的篇目,负责领诵的篇目必须熟练背诵。这样一来,班级集体经典背诵的时候不需要再有领诵,点到谁,谁领诵,如果不想点的话,随意叫一个人来领,后面该谁领了,就会主动站起来领。省心极了。我是省心了,学生的责任感也来了,他不仅要清楚知道自己领诵的是哪一篇,还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评的。

总之,在经典诵读推进过程中,因为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我们的诵读质量有保证。在今后的实践中,针对在诵读中出现的问题还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总结。

篇3:一年级老师教育随笔表扬要大声批评要小声

踏着上课的铃声来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来调皮捣蛋,跟老师顶嘴的“烦人虫”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烦人虫”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这么一个独生子,家人特惯他,有时老师批评教育还会遭到家人的不满,所以这学生在学校是嚣张跋扈,在课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进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没管恁多开始上课,这孩子咋了,平时从不回答问题的他在我提问问题时竟然举手回答了,“好张同学你来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请坐”谁知我这么一夸,他表现更积极了,于是我就当着全班同学大声表扬说“张同学今天表现很好,老师已经看到了他的进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学习。”整节课上,他都笔直的坐在那里,认真听老师讲课,这让我不由得暗暗窃喜,这个“烦人虫”终于不烦人了。

忘了之前听谁的讲座,他说表扬孩子要大声让别的同学都听到,批评学生则要小声只要学生自己听到。我想一二班的这个同学之前那么烦人或许是因为老师每节课都在大声批评他或是忽视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师不重视我,又或许想通过上课捣乱引起老师的关注。可是老师一次的表扬让他感觉到老师还是关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师心目中还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现,这样看来表扬和批评学生还是要讲究技巧的,或许因为你的一次表扬就拯救了一个孩子,又或许因为你的批评而毁了孩子。教育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可能会一时不知道怎样处理问题学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师所说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扬要大声,批评要小声,我学会了。心往哪用,劲往哪使,讲究方法技巧,那就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