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熟悉陌生人:课题沙龙发言材料

熟悉陌生人:课题沙龙发言材料

2024-07-31 阅读 6694

对于课题的研究,我觉得熟悉而陌生。

熟悉是因为近两年我也在申报市里的课题,对课题申报有点理解。要填写申报方案,楷体论证,发表论文和撰写结题报告等等。也因此,有两项课题在市立项并且顺利结题。一项课题已经立项,今年底将结题。

对于课题陌生的地方是我只知道填写表格中的框框架架,但对于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什么自变量、因变量等等还停留在一般经验和感性认识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因此,对课题研究我又是陌生的。

所以,课题对我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非常荣幸加入小学英语这个团队,向在座各位学习,促进我的英语教育教学,也非常感谢张主任能提供这么好的机会,向在座各位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使我对课题研究更加了解,使我对课题研究越来越熟悉。

下面谈一谈,我对课题研究的体会。

首先,要选好课题。科学研究要始于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选题要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题目不要贪大求全。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要有问题意识。

其次,做好方案。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听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1)课题名称(2)问题的提出(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8)研究保障(9)成果预测(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11)经费预算(12)资料附录。

再次,写好开题报告,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第四,实践阶段。根据课题内容进行扎实的实践,不玩花哨,不走过场。同时,每一次活动都要有记录,如课题组成员活动的会议记录,活动图片等。

最后,总结阶段。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等。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它比课题申报方案还重要。因此,在职称评审中要求结题报告也要放在里面,供评委审核。

以上是我对课题研究的一点认识、一点探索。探索是寻求真理的活动。“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在课题研究中我肯定也有很多错误和不足,不足之处请在座各位批评指正。使我在课题研究中获取进步,让我对课题研究越来越熟悉。

篇2:小学老师小课题:促进学生积极发言行动研究

发现问题: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提高,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发言表面是说,实际上是听、说、思维、表达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在我们班,上课积极发言这一情况还是不错的。不少孩子能经过思考后主动地、积极地举手发言。但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虽然每节课上都有不少孩子能够发言,但几乎每次都集中在那批孩子身上。还有一批孩子总是做课堂上的“倾听者”,他们很少或者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与此同时,我发现在上第一课时或者问题比较简单的时候,发言的人数和次数比较多,而上第二课时或者问题比较难的时候,发言的孩子就大大减少了。

原因分析: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查阅相关书籍及网上资料,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对于那些胆子比较小、缺乏自信或者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孩子来说,他们害怕自己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害怕自己回答错误而招来同学和老师的异样眼光,因此不敢举手发言;

第二,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上确实没有掌握或者经过思考仍没有结果。有些孩子课下说说笑笑并不显得拘谨,但在课堂上往往很少举手。那么,他们可能确实对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或者经过思考后仍然没有结果;

第三,因缺少发言机会而失去了积极性。在课堂上,有些孩子胆子大,思维敏捷,他们往往能在老师一提出问题之后马上得出答案,这时他们会快速举手,而老师如果总是叫他们回答并给予肯定的评价,那么久而久之,那一部分胆子小、举手慢的孩子就失去了发言的机会,从而丧失了发言的积极性;

第四,老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妥。有时,一些老师会一下子连着提出很多问题,或者问题的核心不明显,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问题本身,从而无法回答。此外,一些老师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太妥当,也会给学生造成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的心理。

第五,老师的评价不恰当。有时,因为孩子无法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可能会在评价时用语严厉。有时,因为孩子无法正确回答出问题而引来其他同学的笑声,老师没有及时鼓励并引导孩子。有时,孩子的回答很准确很精彩,但是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发言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原因。下面我着重针对以上五点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做法。

采取措施:

一.为学生的发言创设宽松的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做到民主、公平、宽容、随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时时关爱孩子,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差异,使孩子能够信任自己;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对话交流,并且包容不同的见解;最后,对孩子的回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允许孩子们出错,并把这当成一种资源。这样,课堂环境宽松了,不管是胆小自卑的孩子,还是学习薄弱的孩子,也都不会再那么害怕发言了。

二.重点难点步步引导,层层深入。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可能因为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对教学重难点的引导和深入。只有扎实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形式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这样,对于教师适时提出的问题,他们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三.防止发言权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尽量留足时间给大家思考或自己练习,当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完成以后才会指名回答。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每次都只有个别反应快的孩子发言的现象,一些反应稍慢、胆子较小的孩子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举手的勇气。此外,当那些不经常举手的孩子发言时,我都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努力使大多数学生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努力使每个想发言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四.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方向。在学生默读课文或细读语句前,教师常常会提出要求或问题。我认为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般不适合一下子连着提好几个问题,把一连串的问题一次性抛给学生,会让他们无法全部记住问题,也就更无法有针对性地好好思考问题了。一次只问一个或两个问题,并且所提的问题表述简洁清晰、主旨明确,这样,孩子们的阅读和思考有了方向,从而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发言。

五.努力使评价具有包容性。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答案、不着边际的想象或是违背逻辑的结论,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而要对这些回答采取包容的态度,同样给予恰当的正面评价。实际上,在许多情形下,学生的回答是“错”中有“对”,“对”中有“错”,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如此,孩子们才会愿意发言、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总结:总而言之,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其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胆量和自信,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因此,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不但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