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新修订课标给我教学启示

新修订课标给我教学启示

2024-07-31 阅读 4494

新修订的课标给我的教学启示

发布者:张宝珠

新修订的课标更突出体现五个方面变化:第一、德育为先;第二、能力为重;第三、与时俱进;第四、减轻学习负担;第五、更强调教材内容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就某一方面的变化谈谈对你今后教学的启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由于新课程理念的介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形式非常丰富,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充斥着数学课堂中的每个细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是落实课改精神、促进学生发展、构建自主课堂的需要。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着眼迁移,引导学生在“猜想新知”处反思。某些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相似性,这为数学学习的“举一反三”提供了重要良机。教学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提示新课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搜索存储经验,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从而借助迁移展开对新知的有理猜想。

二是巧妙留白,引导学生在“观点失真”处反思。要发挥反思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观点,而应采用延迟评价、暂停教学的方式,给课堂留下冷场空白,为学生提供一个“闹中忽静”的、利于反思的空间,学生往往能够自主洞察到观点的缺失之处。

三是适度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受挫”处反思。数学探究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无法预知的领域。因此,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自己作为“当局者”难以逾越的探究障碍和学习挫折。这时,教师应行使主导职责,适时介入,适度点拨,引导学生对已有探究经历的自主反思,从中发现探究受挫根源,调整探究后续过程。

四是指引回望,引导学生在“追溯过程”处反思。当某个知识点教学告一段落或全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肯定已经纳入了信息。这时,就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回望反思来追溯探究过程、梳理新生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五是亲和评价,引导学生在“寻找错因”处反思。有时候,学生往往会因为审题的点到即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练习或作业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再加上学生常常忽视对解答结果的反证,因此结果有违实际、数据出现差错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应结合错误特点巧设思辨情境、给予亲和评价,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反思成因,进而增进数学知识的掌握深度。

的,教学

篇2:初中化学教师随笔:中考化学试题给我启示

盼望着,期待着,仰慕的**年中考化学试题终于与我见面了,带着好奇心,我认真地做了这份试题。试题给我许多启示:

一、继续夯实双基,为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试题对化学变化,化学用语,生活中的化学等基础内容都做了考查,使所有学生都有会做的题,激发学生考试的自信心,获得成功感。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做了准备。

二、再现重要结论,认识化学理论的实质。

试题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理论都做出了考查,学生学了一年的化学,应该明白哪些重要理论,也让教师清楚,九年级化学教什么,给我一个很强的引领指示。

三、培养研究方法,帮助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试题通过分类、实验、探究和猜想等方面的考查,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使化学知识得到梳理,内容虽多但不乱,给学生学习化学种下了一粒种子。

四、重视流程问题,做好初高中内容衔接。

本次试题以教材中天然水净化为自来水的流程为模本,引入了一系列子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熟悉的内容还安排了学生较难理解的BOD计算内容,让试题进入了一个高度,有利地考查了学生的能力。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做了准备。启示要落到下一年教学的每一节课,要认真引领学生学会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篇3:当人治的理想遇上制度的高墙――谈国学仁政论对法治的启示

毫无疑问,国学“仁政论”指君主良性或有利于百姓的驭民之术,在做以下论述时,我们必须直面“仁政”是以一种权术的形式被发挥使用的,而不是一种制度。换而言之,仅是依赖个体而使用的施政方针,这使它具有的不稳定性和继承力应受到质疑,而如下论述通过比较分析“仁政论”的观点和法治制度的重要性,来得出国学在当下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在儒墨流派中,博爱和施仁作为两个重要思想基础在春秋时期广泛流传,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包容,统一,由家及国等优秀思想。这些理论和观念即是明君的治世之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君以仁政治世,统治者的清明便成了“仁政”的重要前提,确实我们也必须承认,明君的有效管理和爱民宽厚对社会乃至时代都是有领导意义的。但我们也要及时地从领袖影响中平静下来,认真思考,这样的君主我们是否可以一直延续到以后,仁政的有效发挥到底是权力的使用和交替过程所决定的,整个过程中主要主体和主导力是人及人的权利。限于君主的血缘继承制或禅位制,对仁政的实行无疑是存在相当的风险的。对于一种结果的偏激依赖,就如同一场赌博,君主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被赋予责任,但也同样赋予了他满足自身利益的权利,信任他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无休止的欲望的膨胀,不信任他无疑于叛国,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整个国家陷入动乱。

仁政之目的,“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上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田,如商贾之财,木无根则槁,灯上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遁之灭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正因为“君”与“民”的相反相成,仁政即是有以维护自身统治为目的的限制,它在精神和行为上给予指导和干涉,使君王可以最大限度的打好自己的牌,然而在这样的现状存在几千年后,我们终于明白,我们不可以信任一个拥有所有权力的集权者。取而代之的是比仁政更加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有权利的人,和提供需要庇护的人民与之对抗的权力。或许有人会问,那仁政论的思想和理念呢,体系的不成功不应该是全盘否定的原因。仁政的理念自然也必须融入到法律之中,这便是国学给我吗法律工作者最大的宝藏。这仍然是精英这统治的社会,立法过程便是分配权利的过程,如果没有宽仁,平等,爱人,恤民,这无疑将是沉重的枷锁对于百姓来说。一部恶法诞生的危害胜过十个昏君的影响,法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倘若民众连基本的道德准则都丧失了,那这个国家离灭亡还远吗。

另一个方面,仁政论从大而化小,使用在每一位普通公民身上则会表现出它完整的一面。“邦之臧,唯汝众;邦之不臧,惟于一人有佚罚。”“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从中表达的是一种克己,修德的思想。在中国这个崇尚品德修行的国家,没有什么比树立起道德榜样更能提高公信力的了。如今,司法公信力的底下,诉讼制度的漏洞,冤案连连。不得不使我们反思,我们的在职官员,当权者真的有以公正执法的职业道德吗,面对腐败不止的官场,也不仅仅是来一场“大扫除”就可以了事的状况了。我们国学中提出“仁政论”的衍生就应该作用于每一位权利人身上。当克己,修德成为官场新风尚时,我们官与民之间的信任基础还会薄弱吗。

国学“仁政论”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位明君,而是一种明君的希望和思想,“仁政”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中或许不容,但它更多的是先秦百家们的一种立法施政的原则和远见,权力起始于民,行使于民,结束于民,利于民,保于民,公于民。这便是仁政与法治碰撞出的最美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