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

2024-07-31 阅读 5260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能给学生构建起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空洞、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的课程,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声、形、画来激发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还加深了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这一节课时,对于y=ax2y=ax2+ky=a(x-h)2+k的三者图象关系,如果一个个逐个作出图象,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关性质,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传统做法只是进行式子运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计算机的FLASH,设计一些互动类的题目,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做对了,电脑会给出答案并显示一些鼓励的话;做错了,会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选择;然后,教师再次使用电脑演示刚才的计算过程,在演示过程中,着重闪烁其中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因分式解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再如,在《平移》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出示电梯、风车、窗户移动、旋转门等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动手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弦切角定理”时,我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作△ABD内接于圆O,再作圆O的切线AC,并测算出∠BAC,∠BDA的大小,甚至把∠ABD,∠DAB的大小也测量出来。这些数据随着点B在圆O上的移动,各种情况都动态地展现在屏幕上,如图1和图2所示。学生据此观察猜想得出初步推断,并能利用计算机得到验证。这一系列过程,学生都是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图1)(图2)

∠ABD=36°∠DAB=85°∠ABD=36°∠DAB=40°∠BAC=59°∠BAD=59°∠BAC=104°∠BAD=104°

又如,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利用多媒体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或作品等。

再如,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如抛硬币、掷骰子等。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五一假期旅游"为活动背景。让学生分组研究"五一假期旅游"旅*x程。首先,让学生分小组登录互联网,查阅各旅游区和各大旅行社信息,了解相关的费用、时间及行程等。其次,将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一起,制成统计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旅*x程及时间,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并且说明理由。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报,师生评议,评选出最佳统计表和最佳旅游线路,并在全班发布。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前人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例如教《勾股定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的联系,再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关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两直角边的长的平方和与斜边的长的平方相等”,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进行便捷的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尤其是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主题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点、线、面”三者关系时,利用动画,展现“点动成线”(人在沙滩上行走留下的脚印等),“线动成面”(汽车两刷摆动,油漆工刷墙),“面动成体”(三角形旋转得到一个圆锥)。又如线线相交得到点、面面相交得到线等,都可以通过演示,将形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快建立了空间概念,使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难点,我运用几何画板程序作了一个图形,然后折叠这个图形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比较位置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同异之处。然后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形状、大小的关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利用信息技术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设计课件,激起课堂高潮。我对《函数的概念》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函数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我从计算机中调出函数的图象式、图表式、表格式等几种,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两个函数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函数图象,使学生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创造了理想的教学情境,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增强了课堂的容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整合》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求小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小学论文

海南省农垦直属第三小学符仕盈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观点、方式、方法;机制灵活性、激励性和人文关怀性。

在新课程评价体系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机制、灵活、操作和运用,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重视与追求。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一种悟感融动和奖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维学习的环境,并在此过程中作为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于此提升学生认知活动的效果及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潜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发展为目标。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个体或是小组成员活动出发给于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而是要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参与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思维能力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是否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对学生的不足,应采取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妥善评价、不能一锤定音,不求责备的评价语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追求评价的实践中应加以探索与研究。

一、教学评价的观点要正确性

课堂教学实践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上,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和教学流程。然而课堂教师评价是渗透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它是整个评价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学有效发展的途径,也是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达成的指南。为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前提是教师必须先发展。这就促进了教师必须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评价体系,树立新理念的评价思想,端正态度,明确评价的观点、意义及目标的重要性。从而掌握评价技巧、技能的操作与运用。使之改变教师原有的评价只有生硬、呆板、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千篇一律的评价和只有教师评价的模式等,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成为学生的动力与需求,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评价平台。促进评价对象即有兴趣,又有互动感的心理健康刺激,使学生心灵获有一种兴奋,自豪感和承受感。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师生的赞扬、鼓励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现人生成长的价值取向。

实践表明,如果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观点不明确,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遇人遇事都进行评价,评价时的语言过多过长,没有一个切入的评价焦点之分,容易造成课堂宝贵的时间流失。其次,没有针对相应的个体与小组成员的启示与文关怀的鼓励,使教学活动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平淡。师生的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也就起不来,对探究的情绪也不高,容易促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得过且过。这样也就失去评价的意义,更谈不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评价体系上教师要提高认识评价的关键所在和要求,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评价的艺术性、人文性,确保学生因教师的情怀关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用教师亲切和谐的人情、理情的素质带入课堂,把课上活、上新、上实、上出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交流,一种共建的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色彩。

二、教师评价的方式、方法要机制灵活性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一堂课的教学结构的设置从宏观上提出总体思路和设计实施方案,再对每个局部环节进行微观设计。在实践中加机制灵活地融入不同适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与学的生机。故此,教师讲究艺术性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化平淡为神奇,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有效的征服力,更主要的是隐含着教师的循循善诱,把握着教学过程的顺利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个科学家、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两者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评价的方式和方法都十分讲究灵活机制的运用手段,它既体现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又呈现于学生之间的互评当中,两者并存,缺一不可。一方面从教师而言,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评价方法是注重语言的激励性和人文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或是奖励性评价(如:智慧星,小红花,奖品等)例如,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产生意向型引导与鼓舞,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应是激发影响型的推动与竞争意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互评教师要提倡以赞赏的语句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判断,引导学生关注与相互学习;对全班同学的评价应采取鼓励、张扬、反思、促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其次也可以将奖励性的方法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讲,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人的表现与学习成果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把评价方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使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例如,小组长评价组员上课的表现,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在小组合作交流时,组员之间也可以进行评价,谁的发言精彩,谁的方法简单易懂,谁的点子巧妙实用…这一过程教师应当关注有的学生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地地方加以补充上。但是教师仍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语言。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教师要通过及时性点评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进行矫正,否则很容易使学生不知对错,模糊不清,造成认识结构的错误链接。

另外,在师生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上,要重视时间和空间的讲究。有的师生在一些评价过程中,不注意时间的调控,不懂的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转移,总是让学生滔滔不绝,加上教师再次补充,以至拖拉,浪费时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向。其实,教师有意识的教学评价之前,对评价的方法运用和师生的评价方式上,要关注时间的应用。评价与被评价的对象或是其他方面都要有一个适度,要做到一个有机制、灵活、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地运用评价技巧的功能,把握针对性,对象性、对象性、合理性的操作,使激励和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班有好几十个学生,人数众多,学生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学生性别,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差异;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三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与外界接触融不同存在的差异;每个学生个人的认识结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能力不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样,学习活动中带有个性文化特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在实施的过程里,学生的质疑、解疑、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提问和回答等多方面,教师激励性和关爱性的评价语气都必须充分考虑这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利势导,使之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于一体的成长平台。

“评价有法,评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广大教师课改以来多年的经验总结。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求专业性,更要具有平等性、民主性、趣味性和欣赏性。在课堂上具体的评价体系机制就有较大的自由发挥,以人导学,以评促学。为此教师要时刻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适度,合理的评价方式,通过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激活心灵沟通,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与关爱,信任和鼓励中心情舒畅,充满无拘无束的氛围,树立自信,挑战自我和积极思维的学习意向与奋发向上的追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抓住时机及时用鼓舞学生的评价语气,如,“好样的,你真棒!”“你的认知就像一个科学家。”“你有很大的进步令老师敬佩。”“真聪明,就像一位神童才子。”“勇敢一点,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这些激励性与欣赏的评价,学生的表现欲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激活了学习的梦想,潜能被梦想催生。这样的教学活动,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教师爱意绵绵的评价也是唤醒学生自评,互评的向导,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正视自己或是去评价他人。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提高自我意识,端正态度,建立信心,对自己的动态行为。如,参与、合作、分析、判断、解题等多方面也都是有较好的反思和更正,使学生的个性特长有良好的发展。例如:“我的粗心大意,下次改正。’’“加法运算时,我误用乘法口诀,真不该。”“我不敢发言的动机,要去掉。”“我的分析错了。”“我俩的观察是正确的”“老师提问了我两次,都答对了,很高兴。”…这些自我评价的语言来至于学生的真诚实意,促成了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从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另外,学生的互评,有利于学生养成关爱,帮助他人的思维方法与思维成果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学会认真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尊重他人的习惯,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鉴尝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学生之间的互评语言需要适当、合理、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应耐心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学习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合理地渗透评价活动是激发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共同合作分享的过程。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进取,给他们一次次努力体验的机会,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我能行和优秀者。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并不神秘,只要广大教师用心去视察课堂教与学的动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与尊重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借助评价的价值取向,用心去沟通学生的心灵,点燃孩子们的欲望火花,使孩子们置身于陶醉的学习境地,就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就会成为亮丽的一面。

篇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不等式冷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不等式的冷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可喜的现象,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课堂教学更民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课堂也更富有生命力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理念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也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装扮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采用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个新的玩具商店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个。(教师出示各种玩具,每个玩具上都有价格标签。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情有独钟。这个情节可以说收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后面的过程就有些走偏了。)师:你最喜欢那一个?学生纷纷讲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又继续问。师:如果你去买玩具,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呢?学生又纷纷讲自己想买的玩具,并汇报价钱,又有十几个学生作了回答。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分钟,学生却还不知要学习什么。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说话课?“情境”真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我们都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教材中设计的买玩具情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其实,在出示玩具后教师只要提问:你喜欢这些玩具吗?看到这些玩具和它们的价格,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老师引导:聪聪和明明也来玩具店了,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聪聪:我有35元,买一个大象(价格2元),还剩多少钱?

明明: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布娃娃(价格35元),还差多少钱?

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35-2=35-20=然后学生探究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