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醴陵听课有感

醴陵听课有感

2024-08-01 阅读 2240

醴陵听课有感

昨天(10月11日),到醴陵一中听课,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不由感慨系之。

感慨一: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是6::40出发,赶到醴陵一中已是9:30了,稍事休息,正好赶上课间操时间,在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秩序井然地走向操场。这时,罗幼卉等班主任老师,说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做操的。于是。大家欣然前往。我们此行的“功课”是听课,然而老师们也能想到“功课”之外的“功课”,从一看似简单的课间操中,采他山之石,焉能不令人感叹一中教师做班主任的一种境界?什么叫外出学习,这应该是一种极好的诠释。

感慨二:教育,即习惯之养成。下午第二节课,刚上课时,忽然,一阵雄壮的呐喊声撞击着我的耳膜,伴随着节奏分明的哨子声,“一、二、三、四”铿锵有力,班级口号声青春阳刚,那阵势像沙场秋点兵,那气势似战鼓齐鸣,那力量如排山倒海。这声音是从外面运动场上穿透过来的,我如果没有猜错的,这应该是体育课上,老师在组织学生跑步,为上课做准备活动。不用看,更不用多想,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所向披靡的队伍。由此,再想到每一堂,学生进教室时的有序,课堂讨论的热烈,校园环境的洁净......这一切应该都不是作秀作出来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培养、熏陶,习惯使之然也。

感慨三:教育,即创造。观摩课结束后,南方中学的特级教师肖守志作了精彩点评。点评前,他向上课和观摩的老师,提了三个问题,要求大家思考:一是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二是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三是《红楼梦》为什么会常读常新。第三个问题,看似有点不切主题,其实正是大师的高明玄妙所在,因为在大师看来语文教学就是一部《红楼梦》,一个能够把语文教学当作《红楼梦》来解读,并力求常读常新的语文教师,不被评为“特级教师”又该评谁呢?特级是如何成就的,名师是如何炼成的,我想肖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之后,肖老师对课堂作了如下的评价:一是上得很大胆,敢于吃螃蟹,二是上得都很好,三是都有精彩之处。我想,离开了创造,离开将《红楼梦》常读常新的追求,要做到以上三点,不是缘木而求鱼了,又会是什么呢?虽然,这是针对语文课的一次点评,其他课又何尝不如此呢,整个教育工程又何尝不这样呢?

感慨四:责任,即行动。回到县城已经过了8:30,第三节晚自习刚上不久。长途奔波,马不停蹄,倦意早已写在每一个老师的脸上。如果想休息一下的话,也不算为过,因为一者是出公差,二者学校在开教职工大会,后两节晚自习下班有泡汤之可能。但是,每一个老师心里都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班主任的6位老师毅然走进了年级组办公室,四个有下班辅导任务的老师,走进了各自的教室。责任是什么?它其实很朴素、很简单、很实在,就是把该做的做好,把想在心里的讲在嘴里的落实在行动上。

是为感焉。

篇2: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有感()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小小课堂,包罗万象。一节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综合素质的平台。其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执教者的基本素质和执教水平。学到了很多,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具体感受如下:

1,扎实的教学功底

我感受最深的是选手们基本功都很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都很强,理论水平较高。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

2,重情境的创设

每一节课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每堂课都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学生在较为亲切自然的情境学习,兴趣很浓。如第一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师用课件自我介绍年龄32,身高1.75米,体重64.5公斤,体现了小数和整数的区别及小数产生的意义;情境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既有效也具有合理性。利娟老师《最大公因数》课前给学生下发不同的号码,在教学中教师说数让拿到号码是这个数的因数的起立,在无意中牵引到本节的内容中,情境的创设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学内容提供了数据素材。

3、关注学生的情感,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每一位老师都能让学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稍复杂的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老师都能耐心的去启发引导,突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理念。但个人总体觉得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师说的嫌多,引导得也太多。

4,例题设计精巧

感受最深的一堂课是金利老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在讲授完本节的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设计的判断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说说错在哪些地方,并解决了问题,使性质中的同样的数、同时以及0除外显得琳琳直至。整个练习过程设计,由易难,螺旋上升,学生热情不减。

5,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金利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体现这一点。由于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存在联系,所以她的教学设计就采取了并列结合的学习方式,步步深进(原创),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新知。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的体会到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更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充满生机和活力,涌动生活的灵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参加这次活动虽然说不能立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至少在观念上我感觉对自己是一次冲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篇3:二年级家长开放日听课有感

二年级家长开放日听课有感

周五下午第二节是二(3)班沈老师的语文课。沈老师精彩的语文课听过不少,但今天的这堂语文课却别有一番味道,因为今天是我以一个学生家长的身份在听课哪!坐在教室里,看着班里的孩子各个坐姿端正,在座的每个家长都一边认真地听课,一边默默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课堂让我感到既亲切又感动。我感动于老师的投入,感动于孩子的专心,更感动于家长的认真。

今天孩子们和沈老师一起学习的是古诗《回乡偶书》。这堂课我上节课也刚刚上完,但是沈老师的设计却更为精妙了。沈老师带着学生初读古诗之后,抓住了诗中的一个“客”字,引导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客”?学生仔细观察后,有的说从图上的老人骑着马,拿着包袱,孩子们都围着他可以看出;有的说诗中的孩子都不认识这位老人可以看出;还有的说可以从诗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看出。知道了为什么说这是一位“客”后,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学生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在进行了感情朗读后,沈老师话锋一转:“你认为这真是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通过思考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这不是客人,而是离家在外的游子回来了。接着沈老师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这不是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点,分别是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字和“乡音”两处可以知道这不是客人。如此一来,从“客”字入手,层层递进,在品读、感悟中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节课下来,我不但领略了沈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在老师的关心教育下,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和茁壮成长。在此要真心感谢二(3)班所有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老师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们辛苦了!

家长,二,开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