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责大全 > 制度体系建设规范

制度体系建设规范

2024-07-14 阅读 2503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体系建设

引:制度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反复认证后产生的认识的外在化,以文字手段体现着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课题的驾驭能力。

通俗的理解,制度就是外在化的认识。

人们创建制度、修复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前进道路上的流程性、琐碎性事务,确保其始终沿着当下的正确认识来运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烟草行业实际,就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制度具有群体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重视制度。

制度总是调整着一定范围内的秩序,给予一定规模的群体以运行的流程和节点。

基于这一特性,制度代表着群体的利益,是各个个体综合利益平衡的结晶。

制度的这种平衡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而且对单个个体的理性预期有了一定的回应,能够统一整体的运行节奏、运行轨道。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对于存在于群体中的而游离于制度之外的个体,制度总会以某种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惩戒,最终确保其纳入制度的范畴,以重视制度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度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于大多数人的遵循,也在于对游离制度之外个体的惩戒。

制度具有客观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遵循制度。

制度是外在化的规则性意识,必然客观的反映着一定的事件、过程、要素。

制定制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数个体以各自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实践积累,基于推动某项工程实现、运行而共同化学组合的结果;制度执行的过程是整体意识与客体对象磨合、碰撞的状态,进而检验着制度的合理性。

制度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正常情况下应该受到群体的遵循,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让整体的意识与客观世界进行更好的融合。

即便制度出了纰漏,也还有改进循环的阶段,能够对制度本身进行有效的修复。

制度具有前瞻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尊重制度。

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在于当下的实际状态,落脚点在于对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嫁接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过程足以彰显出制度的前瞻性。

制度应该具有这样的特性,唯如此,才能既满足群体当下的需求,又顺应对未来的某种期待,这完全符合人类不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这一特性决定了群体应该尊重制度,因为尊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尊重未来、尊重发展、尊重期待。

只有群体具有了这种尊重制度的意识,才能唤起内心对制度的信仰,进而养成制度大于一切的心理积淀。

制度具有可塑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呵护制度。

应该讲,没有一个制度能够原模原样的长存下去。

因为制度存在的客观条件、群体的综合状态等等都会发生可预期或者难以预料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制度的修复问题。

这也是制度可塑性的反映。

对于制度的可塑性,应该以修复的态度来看待。

制度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制度性的自我修复功能,这个应予尊重。

既然可塑,就为群体各个阶段的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管理、实现提升的空间,每项制度都期待着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这里,应该更加重视制度可塑性中的颠覆性修复。

应该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尽量避免颠覆性修复,让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对制度本身的刚性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制度具有隔离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维护制度。

制度与现实之间,与事件本身的规律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隔膜。

这种隔膜是人的认识无法跳跃的,是现实存在的,也是人不断追求予以压缩的地带。

人无完人,人的认识没有边界,同样,客观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是公平公正的,但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调研,认真研判,妥善应对。

隔离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对制度的完美性进行绝对的认同,要保持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和进取精神,改革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制度,让制度体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

当前,行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

一是存在重建立、轻健全的情况。

制度动态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当规模数量的制度成了应景之作,因事而制定、因时而制作,事情完了、时间过了制度就空置起来,出现了制度空转,缺乏动态化的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在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设置,对制度进行系统的盘点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形成制度分类管理体系,达不到分门别类、有序管理,从而造成了制度臃肿、层次不清。

二是存在重设计、轻操作的情况。

制度在原则性方面固然要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有效的弥合具体操作环节的疏漏,确保执行匡正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权力失控;同时,更应该重视制度的执行力问题,能不能操作、操作水平如何、如何管理操作资源,这些问题需要制度体系进行切实的关注。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制度原则性与规则性的统一,既能达到宏观上的对接,又能实现微观上的介入。

三是存在重效果、轻过程的情况。

制度出台后,执行效果是检验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过程也是不能忽视的基础因素之一。

执行效果需要一连串的能够经得起检验的过程链的支撑,任何一个过程链都足以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影响整体效果的最优化。

在监督制度的过程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进过程管理理念,不断加大对制度的全程监督。

四是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

因某项活动而建立的配套制度规模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这就需要树立转化的思维,确保配套制度在活动完成后或全面或部分的转嫁到相关机制中去,有效避免活动形式的消失带来制度价值的失灵。

另外,制度自身廉洁性对于确保执行制度的廉洁性有着直接的作用,在监督监察制度廉洁性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五是存在重建设、轻储备的情况。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与外在的沟通也日益密切,各种偶然的、必然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内部的变化。

这就需要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张力,能够预料得到、控制得了。

因此,制度储备就变的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当前,做好制度储备工作,不仅仅是考验制度建设水平的事情,更是对制度责任感的拷问。

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这种“使法必行之法”,其实质就是法治精神。

“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靠激励,也有人寄希望于惩戒。

这些都不无道理,但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有赖法治精神。

正如卢梭所说,“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

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从这个意义上看,制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仅体现在群体对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制度精神、制度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

而这种对制度精神层面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正是导致制度建设中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根本原因。

为此,应该做到“五个注重”,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水平。

一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价值管理。

对于制度而言,其价值突出体现在对良好的群体秩序的控制方面,体现在对复杂问题有序化调节方面,体现在对基础性工程进行规划固定方面。

不仅制度的制定需要着眼价值的考量,管理制度也要考虑价值的平衡问题。

根据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将制度体系区分为战略性制度、基础性制度、操作性制度、人文性制度、规则性制度等多个类别,对体系整体进行价值性的区分和管理。

评价制度的价值尺度应该是多元的,兼顾整体和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兼顾平衡与调整,兼顾效果与节约。

二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廉洁审查。

个体不规范的行为触犯了一定的制度,必然会受到制度的制裁,这是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这里,要更加重视制度本身的廉洁性问题。

执行制度也许对于个别不规范行为亮了绿灯,但如果制度本身存在廉洁性不强的问题,在设计这个环节出了纰漏,那负面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将超过任何一个环节。

因此,要加强对制度廉洁性的审查,责成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以廉洁性为标准,做制度建设的“漏斗”和“过滤器”,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的行为。

三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全员参与。

制度能否代表群体的根本利益,能否凝聚群力推动事业发展,从建设操作技术方面来讲,还是要重视全员的有序参与。

这就需要避免单个个体或部分个体闭门造制度,缺乏实地调研、缺乏群众参与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活力、没有了动力,要广泛动员,激发干部职工建设制度的热情,主动参与、全程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部职工从内心上像认同自己一样认同制度,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制度。

四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心态培养。

无论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还是监督制度、修复制度,关键在于落实制度、执行制度。

靠什么执行、靠什么落实,一方面要增强执行制度的正面引导,让那些规范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规范发展的实惠;一方面要增强执行制度的负面惩戒,让那些顶风作案、不顾制度的行为受到制度性的惩罚,提升不规范行为的成本;第三,也是最长远的举措,还是要培养群体的制度心态,让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重视制度,以制度为纲,靠制度干事,形成好习惯。

五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预期调整。

群众对于制度的期待是多元化的、阶段性的。

这与制定制度的客观实际也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对此,要积极顺应,任何置若罔闻、不顾民意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以制度建设为己任,以群体的制度预期为着眼点,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宏观驾驭作用,更加重视基层微观的介入作用,做好制度的预期调整工作,让工作始终充满激情,让职工充满期待,让企业更具活力。

篇2: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质量体系规范

1总则

1.0.1为了加强浙江省从事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企业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促进行业自律,保证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质量,根据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发展的实际,制订本行业规范。

1.0.2本行业规范适用于浙江省从事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企业。

1.0.3本行业规范符合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有关精神。

1.0.4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内企业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5本行业规范与《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护规范》配合使用。

2使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已加入和正在加入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的,从事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以下简称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本规范只规定了行业内企业在:设备采购质量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维护服务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等企业质量管理、控制方面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内容,并不能含盖企业本身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

3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主要引用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A308-20**《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并针对行业协会内企业所从事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进行编制。

4名词解释

4.0.1企业

是指在浙江省内从事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的企业。

4.0.2工程

是指安全技术防范工程。

4.0.3产品

产品是质量控制不同阶段的输出产物。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的产品为设计文件(包括软硬件),安全技术防范工程施工的产品为建成的系统(包括软硬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维护服务的产品为维护好的系统(包括软硬件);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的企业最终输出产品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子分部工程。

4.0.4部门

部门是指企业内负责某项职能的部门或者人员,并不是指企业的具体的机构。

4.0.4保持

保持是指对质量活动产生的措施和文件持续维持、记录、存档的过程;保持包含保存的内容。

5质量管理体系

5.0.1企业必须制订适合本企业的针对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5.0.2企业应制订明确的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机构。

5.0.3企业的质量方针应包含企业从事工程的企业管理、产品管理,产品质量,维护服务的方针。

5.0.4企业的质量目标应包含企业从事工程的可持续改进、运行有效、产品质量的量化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内容。

5.0.5组织机构应为企业有效运行的。

5.0.6质量管理体系机构应为企业有效运行的。

5.0.7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质量体系活动职能分配表。给出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维护服务质量管理的活动过程;程序与过程方法;主要负责和配合的部门。

5.1质量管理要求

5.1.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企业负责人应领导企业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批准发布质量方针和目标及质量管理手册。

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改进的需求,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明确质量管理的归口部门并负责体系的有效运行,制订出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和相关图表。

5.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

1.总则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指定并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a.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管理手册。

c.质量管理程序文件

d.作业指导书等

2.质量管理手册

企业编制的“质量管理手册”并对其实施控制。内容应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须包含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服务)。

b.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3.文件控制

应对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文件进行控制。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

b.确保文件按规定进行审签,质量会签,标准化检查。

c.文件现行有效。

d.确保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需要保持的文件并及时分类归档。

4.记录控制

企业应制订“记录控制程序”以建立并保持记录,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主要应包括:工程设计质量控制记录,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记录,维护服务质量控制记录等。

记录应能提供产品(工程设计、施工、维护服务)过程的完整数据。清楚地证明满足设计要求的程度;证明满足设计文件和工程质量目标的程度;证明满足顾客对系统恢复的满意的程度并与整个工程寿命周期相适应。

记录控制包括记录的设置和记录的管理。

a.记录的设置包括:足够的记录凭证、图表、报告。各个种类的记录(培训记录检验报告、试验报告、验收报告、内审报告、评审报告、审检报告、事件事故报告、不符合报告等)。记录媒介以文字为主,磁盘、图片、光盘等为附件。

b.记录的管理包括:分级管理,标识,贮存和保护,检索,处理,记录收集填写,查阅,提供等。

5.1.3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需制订下列程序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质量目标管理程序;工程设计过程控制程序;工程设计评审程序;工程设计更改程序;工程施工过程控制程序;工程施工工艺管理程序;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程序;维护服务评审程序;顾客满意度调查程序等文件。

5.2质量管理目标

制订的企业质量目标应是企业质量方向所追求的目标,要有持续改进和有效性,要有可量化的指标。如设计准确度指标,工程一次性验收通过率的指标,顾客满意度的指标等。5.3质量管理组织

5.3.1应体现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和领导质量体系策划的过程,满足企业质量目标,满足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5.3.2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实施时,要保持体系的完整性。

5.3.3应对企业内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确保:

a.质量管理部门独立行使职权,越权反映质量问题的程序。

b.对最终的产品质量管理负责。

c.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职能部门职责要在各程序文件中予以明确,给出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活动职能分配表,各部门质量职责、权限表。

5.4管理者代表

5.4.1企业应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并明确其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包括对本企业的质量体系的管理、监视、评价、协调,使其有效运行并得到改进。

5.4.2企业就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建立以管理者代表为核心的内部沟通。应明确建立沟通的过程,策划和归口的管理。

5.4.3各部门、各级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就质量方针、要求、目标及完成状况进行的沟通,以使企业全体人员充分参与质量目标的实现,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体系的有效性。

5.5管理评审

5.5.1企业应制订“管理评审程序”。定期评审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持续的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管理评审的文件应包括:

a.评审输入

评审输入应包含: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的结果;顾客的反馈;过程结果与产品的符合性;预防和纠正措施的情况;管理评审措施完成的情况;对改进的建议;重要质量问题归零情况等。

b.评审输出

评审输出应包含: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的改进;与顾客要求的有关改进,对资源的需求等。6.1工程设计

6.1.1企业的设计部门为工程设计的归口管理以及负责设计与施工过程的接口协调。策划、制定工程设计过程控制程序,工程设计评审控制程序,工程设计更改程序。

6.2工程设计过程控制程序

6.2.1针对工程设计过程制定“设计过程控制程序”,并明确控制的要求。工程设计过程应包括:研究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及工程设计任务书,现场勘察,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论证,正式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操作使用说明书、工程费用概预算)等。

6.2.2针对工程设计质量控制要求的设计输入文件、工程设计评审等设计改进和适应性改进的过程制订工程设计过程控制程序,对工程设计处于不同阶段的质量实施质量控制。

6.3工程设计策划

6.3.1设计部门负责,业务部门配合编制“工程设计策划书”。明确工程设计阶段的划分、各个工程设计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工程设计的职责和权限。

6.3.2设计部门负责明确工程设计活动中不同部门之间的接口管理,确保有效的沟通,明确职责分工。

6.3.3工程设计策划活动应有:

a.工程设计计划和阶段的划分。

b.适合于每个工程设计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活动。

c.工程设计的职责和权限。

6.4工程设计的输入

6.4.1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应对工程设计输入进行策划,应采用明确的文件(设计任务书)形式予以保持,工程设计输入包括:

a.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工程设计任务书。

b.现场自然与人文环境勘察的情况。

c.使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涉及的技术标准规范。

d.以前类似工程设计所提供的信息。

e.工程设计所必须的其他要求。

对工程设计输入由设计部门主持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以确保工程设计输入是充分和清楚的。

6.5工程设计的输出

6.5.1设计部门负责工程设计的输出管理、实施。工程设计的输出文件应能够针对工程设计输入进行验证,并在放行前进行审签,得到批准。

6.5.2工程设计输出文件应包括:

a.满足工程设计输入的文字说明并满足下一阶段工程施工的要求。

b.满足工程设计输入的图纸并满足下一阶段工程施工的要求。

c.给出设备采购、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d.包含所采用设备的接收准则。

e.包含最终产品所要达到的设计指标。

f.编制工程实施用的设备明细表等。

6.6工程设计的评审

6.6.1设计部门应制定“工程设计评审程序”。在工程设计适宜的阶段组织有关部门(如质量管理部门)依照所策划的安排对工程设计进行系统地设计评审。以便:

a.评价工程设计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对预计将在工程施工中将要出现的问题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c.工程设计评审的结果及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6.7工程设计的验证

6.7.1设计部门应对工程设计输出进行计划安排和验证,以验证工程设计的输出是否满足工程设计输入的要求。依据策划安排的验证结果及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6.7.2工程设计验证的主要文件应有:

a.工程设计评审。

b.计算。

c.与已证实的类似工程设计进行比较。

d.必要时,需提供台架试验、模拟试验报告。

e.工程设计各阶段所形成的文件。

6.8工程设计的确认

5.8.1进行工程设计应明确工程设计确认的计划安排和确认方式。为确保工程设计的输出能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需求,可采用评审的方式对确认的结果进行总结。

6.9工程设计更改的控制

6.9.1由于各种原因要进行工程设计更改时,按制订的工程设计更改程序执行。

6.9.2工程设计的评审应包括评审更改对系统组成的影响,对重要的工程设计更改,要进行系统分析和验证,严格履行质量体系的审批程序。

6.10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要求的程序文件

6.10.1针对工程设计的质量要求应制定:文件签署管理,工程设计过程控制程序,工程设计评审程序,工程设计配套的软件质量管理程序,验证控制程序,工程设计更改程序等。

篇3: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认证是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组标准的统称。ISO9000是由TC176(TC176指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ISO9000是ISO发布之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ISO9000认证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7年提出的概念,延伸自旧有BS5750质量标准,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根据ISO9000-1:1994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非政府间国际标准化机构,成立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该组织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及有关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贸易的交流和服务,并发展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的合作,以促进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全球化。ISO组织制定的各项国际标准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该组织的100多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质量保证标准,诞生于美国军品使用的军标。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部吸取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品质量优劣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在军火和军需品订货中实行质量保证,即供方在生产所订购的货品中,不但要按需方提出的技术要求保证产品实物质量,而且要按订货时提出的且已订入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条款要求去控制质量,并在提交货品时提交控制质量的证实文件。这种办法促使承包商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78年以后,质量保证标准被引用到民品订货中来,英国制订了一套质量保证标准,即BS5750。随后欧美很多国家,为了适应供需双方实行质量保证标准并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多年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制订了各自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实施细则。

ISO/TC176技术委员会是ISO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往来中民品订货采用质量保证作法的需要而成立的,该技术委员会在总结和参照世界有关国家标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协商,于1987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该标准的诞生是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ISO9000认证特点及适用范围

标准特点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和标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服务业在世界经济的比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ISO/TC176分别于1994年、2000年对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进行了两次全面的修订。由于该标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采用PDCA循环的质量哲学思想,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双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所以,标准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欢迎,到目前为止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直接采用或等同转为相应国家标准,有50多个国家建立质量体系认证/注册机构,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贯标和认证“热”。目前全球已有几十万家工厂企业、政府机构、服务组织及其它各类组织导入ISO9000并获得第三方认证,在中国截至2004年底已有超过13万家单位通过ISO9000认证。ISO组织最新颁布的ISO9000:2000系列标准,现在最新标准为2008年执行标准,有四个核心标准:

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2008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20**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其中《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认证机构审核的依据标准,也是想进行认证的企业需要满足的标准。

认证的好处

公司通过取得ISO9001认证能带来如下的益处:

-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和理解顾客的要求,确定顾客要求,通过体系中各个过程的运作满足顾客要求甚至超越顾客要求,并通过顾客满意的测量来获取顾客满意程序的感受,以不断提高公司在顾客心中的地位,增强顾客的信心;

-明确要求公司最高管理层直接参与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从公司层面制定质量方针和各层次质量目标,最高管理层通过及时获取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判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绩效,直接参与定期的管理评审掌握整个质量体系的整体状况,并及时对于体系不足之处采取措施,从公司层面保证资源的充分性;

-明确各职能和层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相互关系,并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等方面明确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以确保他们是胜任的,通过全员参与到整个质量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维持活动中,以保证公司各环节的顺利运作;

-明确控制可能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各个环节,对于产生的不合格产品进行隔离、处置,并通过制度化的数据分析,寻找产生不合格产品的根本原因,通过纠正或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发生或再次发生,从而不断降低公司发生的不良质量成本,并通过其他持续改进的活动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从而实现公司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利润的不断增长;

-通过单一的第三方注册审核代替累赘的第二方工厂审查,第三方专业的审核可以更深层次地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通过定期的监督审核来督促公司的人员按照公司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来开展工作;

-获得质量体系认证是取得客户配套资格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目前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很重要的依据。

适用范围

ISO9001:2008标准为企业申请认证的依据标准,在标准的适用范围中明确本标准是适用于各行各业,且不限制企业的规模大小。目前国际上通过认证的企业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

申请认证的条件

组织申请认证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或经独立的法人授权的组织;

(2)按照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3)已经按照文件化的体系运行三个月以上,并在进行认证审核前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了至少一次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现在的iso9000:2008体系里有22个标准和3个指导性文件,从87年到目前为止iso9000体系一直都在增加标准,最新的标准是2008年版本,整体条文并未改变,细节有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