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述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法

论述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法

2024-07-31 阅读 1362

论述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众所周知,自20**年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包含了八大领域,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改之后的技术领域的一员,和通用技术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自学性、创造性。面对这些特征,如果仍然坚持常规教学方法,将违背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规律,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单调、乏味。那么该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学生感兴趣于自行操作?为什么学生玩游戏如痴如醉?究其原因,推广至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优势。

一.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之后练习,学生一定不爱学或被动地学。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操作指令,他们一定会感到单调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从学科的特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那就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之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尽管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学生毕竟经历了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毕竟他们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哪些知识会,哪些知识不会。探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面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及已经具有不同层次信息技能的学生,我们不能再抱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来开展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所以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于实现这一学科特点,更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化。

二.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学”理论

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记住的、被动接受的、老师告诉的,而是在具体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活其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迫切要求通过“做”来学,而不是通过“教”来学。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去“做”什么内容呢?那就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在讲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前,先让学生去完成一项包含这些内容的特定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这时老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集中讲解新知识,重点解决新问题,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学”具有了目的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以任务评价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鉴定的能力。

篇2:通过信息技术课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几点尝试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的几点尝试

【摘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中学的教育教学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空间,本文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及体会,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上提高创设情境,多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类比迁移,多作比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对象,多用比喻,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设置任务,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演示,多做示范,培养学生实践仿效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的做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能力;尝试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中学的教育教学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空间,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能力的:

一、创设情境,多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作用。我在教《文字的剪贴和复制》这一课时,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贺知章和杜甫这两位唐代著名诗人,一次在一起饮酒做诗,贺知章想把古诗《咏柳》抄写一份送给杜甫。杜甫为了表达谢意,决定把《绝句》回赠给贺知章。但是由于杜甫不胜酒量,喝醉了酒,忘记了古诗的正确顺序。他们很烦恼,你有什么好方法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图中有哪些人物?2.他们在做什么事情?3.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4.你能帮助他们吗?5.文字的剪切和复制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学生认为抄写《咏柳》对应复制和粘贴,排列《绝句》对应剪切和粘贴,从而学生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类比迁移,多作比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把原来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我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

篇3:论述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法

论述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众所周知,自20**年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包含了八大领域,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改之后的技术领域的一员,和通用技术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自学性、创造性。面对这些特征,如果仍然坚持常规教学方法,将违背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规律,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单调、乏味。那么该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学生感兴趣于自行操作?为什么学生玩游戏如痴如醉?究其原因,推广至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优势。

一.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之后练习,学生一定不爱学或被动地学。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操作指令,他们一定会感到单调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从学科的特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那就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之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尽管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学生毕竟经历了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毕竟他们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哪些知识会,哪些知识不会。探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面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及已经具有不同层次信息技能的学生,我们不能再抱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来开展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所以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于实现这一学科特点,更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化。

二.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学”理论

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记住的、被动接受的、老师告诉的,而是在具体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活其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迫切要求通过“做”来学,而不是通过“教”来学。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去“做”什么内容呢?那就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在讲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前,先让学生去完成一项包含这些内容的特定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这时老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集中讲解新知识,重点解决新问题,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学”具有了目的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以任务评价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鉴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