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

2024-07-31 阅读 8479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应该像阳光一样照耀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可否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赢得老师的爱,但能不能去爱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让爱的阳光驱散学生心灵天空中的阴霾,却是对于每一个教师是否满怀大爱的考验。

关键词:关注学生心灵培养创造思维

前不久,笔者阅读了《走进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从中深深感受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依然体现出了深刻的现实性和创新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对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1.“爱满天下”,关注学生心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应该像阳光一样照耀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可否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赢得老师的爱,但能不能去爱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让爱的阳光驱散学生心灵天空中的阴霾,却是对于每一个教师是否满怀大爱的考验。冰心曾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对于那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热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克服困难,建立信心,迎头追赶先进。

五年级第一学期,班上从外地来了一名女插班生,因为她过去生活学习的环境与现在的新环境差距较大,在新的环境里,这个小女孩表现出自卑、害羞、反应迟钝等,第一次测验考试,语文和数学的成绩都不及格,当时,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产生莫名的烦恼,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我不再把这个学生当做包袱看待,而是通过家访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习落后的原因,同时引导同学们多与她交流,带动她参与集体活动,多给予她帮助,在学习上哪怕有一点进步笔者都会抓住闪光点来表扬她,鼓励她,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了,五年级下学期考试时,她的考试成绩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老师和同学的祝贺声中,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变得更加阳光,对学习也更加信心百倍了。

2.“学贵知疑”,培养创造思维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认为,学生有了疑难就成功了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

教学中,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应该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由此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疑问的设置要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重用一个“疑”字,通过生疑来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火。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具有难以想象的创造潜力。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回答往往会令教师倍感欣慰,所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机会,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常常也是令人惊喜的精彩,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生要善于设疑问难,让学生在宽阔的思考空间中,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夺目之光。

篇2: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应该像阳光一样照耀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可否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赢得老师的爱,但能不能去爱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让爱的阳光驱散学生心灵天空中的阴霾,却是对于每一个教师是否满怀大爱的考验。

关键词:关注学生心灵培养创造思维

前不久,笔者阅读了《走进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从中深深感受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依然体现出了深刻的现实性和创新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对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1.“爱满天下”,关注学生心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应该像阳光一样照耀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可否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赢得老师的爱,但能不能去爱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让爱的阳光驱散学生心灵天空中的阴霾,却是对于每一个教师是否满怀大爱的考验。冰心曾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对于那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热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克服困难,建立信心,迎头追赶先进。

五年级第一学期,班上从外地来了一名女插班生,因为她过去生活学习的环境与现在的新环境差距较大,在新的环境里,这个小女孩表现出自卑、害羞、反应迟钝等,第一次测验考试,语文和数学的成绩都不及格,当时,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产生莫名的烦恼,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我不再把这个学生当做包袱看待,而是通过家访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习落后的原因,同时引导同学们多与她交流,带动她参与集体活动,多给予她帮助,在学习上哪怕有一点进步笔者都会抓住闪光点来表扬她,鼓励她,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了,五年级下学期考试时,她的考试成绩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老师和同学的祝贺声中,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变得更加阳光,对学习也更加信心百倍了。

2.“学贵知疑”,培养创造思维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认为,学生有了疑难就成功了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

教学中,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应该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由此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疑问的设置要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重用一个“疑”字,通过生疑来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火。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具有难以想象的创造潜力。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回答往往会令教师倍感欣慰,所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机会,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常常也是令人惊喜的精彩,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生要善于设疑问难,让学生在宽阔的思考空间中,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夺目之光。

篇3:教育理论专著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在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资聪颖的。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做的就是在我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独有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学校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