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看待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看待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024-07-31 阅读 5888

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趋势是从纵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是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实际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篇2:在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过程中认识心理学训练在其中作用和价值?

在音乐与戏剧表演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心理学训练在其中的作用和价值?

发布者:郭宓

我们国家的学生总体上来讲在这种集体性的活动当中,包括学习性的活动当中这种个性特征这方面它的表现主要是体现出比较含蓄比较内敛,而且不是很外露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在行为的表现上面主要是体现出一种行为被动,不生动不丰富,思想与行为缺乏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因为经常是在国内和国外两边做访问学者交流考察,经常有人在问我这样的问题,说周老师你比较一下国内和国外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那么经过我自己的观察和我自己的分析以及其他的专家的一些分析,我觉得刚才我说的这样一些特征是一个比较主要的特征。其实我们在基础教育里面包括我们的音乐的基础教育里面,我们特别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这一方面的扎实程度可以说是举世公认的。但是为什么到了大学以后我们后劲显得不足?就这种创造性的这样一种体现就显得不足了。实际上我们在基础教育当中,我们比较强调的是共性的东西,对学生的这样一种个性的尊重个性的保护和个性的这个激发这方面是我们以往的教育当中所缺乏的。比较薄弱的这样一个环节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包括音乐教育那么他所要这个达到的一个根本的目标是塑造人,人格的完善,健全的人格,那么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各个学科各个课程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做。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它同样有这样一种功能,就是通过音乐的这样一种手段去达到一种塑造完善的人格的这样一种目标。那么就我们这一模块来讲,音乐与戏剧表演,我们是希望通过音乐与戏剧表演这样一个模块,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到一些改进和促进的一些作用来体现音乐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当中所能够展现出来的独特的价值。我觉得就这一方面来讲的话,作为老师来讲,包括作为音乐老师来讲,在看待培养学生的问题上,在看待自己的专业教学的问题上,首先应该做的有是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塑造人的这么一个高度,然后又能够把它落实到一个基点,这样一个基点就是我们的音乐的教学。

的,心理学,价值,教学,如何

篇3: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沟通;教学思维;互动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所以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至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