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让学生去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让学生去学习

2024-07-31 阅读 3654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怎样让学生去学习

彭州市天彭镇西郊小学尹向阳

摘要:面对新课改的大背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笔者以为要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二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三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学;四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五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六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教师只有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这样定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情境操作趣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都将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适应这种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课改要求教师彻底改变“权威式”的教学为“学友式”的参与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俯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反映素质教育的理念呢?对此,尽管这没有一定的模式,只有多学善思、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促使数学教学实现全新的更改。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凭借教材,紧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顿然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实施“情境”教学,即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用相关数学内容,为学习活动带来乐趣。我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展现数学内容,蕴涵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同时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色彩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和健康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同步提高。

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要善于注意情境的生活化、故事化、现实性,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精心设计创设。如在讲授《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想象语文学科以《小马过河》的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开始,老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片《小马过河》的情景:小马去磨房的路上遇到一条河不知深浅。在河边有一个路标,路标上显示几种角。往哪条路走呢?小马没了办法,站在河边不敢过河。咱们能不能帮一下小马?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角。由此引入对角的认识。当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对角有了初步认识以后,让学生再回过头来帮小马顺着直角的方向顺利地过了河。接着,动画显示小马过河后来到三叉路口,停步不前的情景,同时引出小鸡、小狗与小马的对话。小鸡说:“你能说出哪个是直角,我来帮你指路。”小马回答后,让学生判断小马说得对吗?接着,小马来到了磨房,小狗说:“小马哥哥,你要能数出有几个直角,门就会自动打开。”(电脑显示:直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得出结论,帮了小马。门自动打开了,小马磨完面很快回家了。小马很感谢大家,特地点了一首歌谢谢大家,听:带动画的歌《劳动最光荣》。这样的教学设计,创设了引人入胜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人文教育。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就是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学习的对象,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再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转化到可以体验的生活事实中,使学生亲身感悟到生活中处处都可用到数学的知识,体现大众数学的思想。

篇2:新课改下农村教师思考和困惑

浅谈新课改下农村教师的思考和困惑

摘要:新课改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新课改的成败关键还在于教师。新课程改革,对于学校、社会、教师都缺少足够的准备,所以,农村中小学课改的帷幕刚一拉开,一些问题就凸现出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知识素质不够,教师年龄老化,编制不足,新课改评价、考核制度相对滞后,国家对教师课改培训时简单化,功不到位,忽视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新课改,受益的是学生,有待提高的是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思考,困惑

“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重建学校观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复杂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究竟如何?那么,新课改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们认为,新一轮的课改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理念、方法,更深层次的是多方面的“转变”。避开课改复杂的社会各种体系关系,单纯从对教师的要求来说,新课改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做出了新的诠释。

一个青年英语教师的困惑,我越来越不知道如何才算是一个好老师。八年前第一次站到讲台上,那时候,我对自己的定位很高:满腔热情地对待教育事业,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是八年过去了,我青春的热情正被消耗殆尽,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感已越来越模糊,我感到困惑了。困惑之一:一节表演课够吗?我曾请教过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师,当时我正听了他的一节示范课,心里很激动。虽然相比之下不免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感到惭愧,可心里也有疑问。后来在一起吃饭时我以晚辈的身份很傻冒地问:“您平常上课也这样吗?”前辈倒也实在:“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都是吃这碗饭的,你也清楚,每天象这样上课就是有十个我也早累倒了。”后来前辈看我态度还端正,又聊了一会,他告诉我这一节课光备课就用了半年多时间,讲好一节课不容易啊,前辈说一个老师有一节成功的表演课就够用了。我感谢前辈的推心置腹,可我却始终没有练出来一节成功的表演课。我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练啊?现在的公开课就是表演课。尤其是赛讲时表演更甚,这些经过彩排了的课就象吸了水的海绵一样,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吗?我想充其量不过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假,如何讨好领导。教育的造假是最大的腐败,其危害远甚于其它假冒商品。困惑之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素质教育吗?时下里有种说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种提法本没有错,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却值得思考。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提法是针对过去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而言的,可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每节课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并把此作为一项考核项目。有的教师因此而解放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可也有的教师出力不讨好,违反规定被领导批评还被同行讥笑。我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主要是指一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而从时间上机械限制只能是一种可笑的作法,可又有多少人愿意与领导对立,被同行讥笑而坚持自己的主张呢?困惑之三:不当教书匠现实吗?我敢说每一个吃教师饭的最初谁也不愿当教书匠,可是到后来却都沦落为了教书匠。这不是哪个教师主观愿意的,实在是现实所迫。初涉教坛谁都有一股子牛气,为了把课备好,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尝试教学改革,可以置个人考核于不顾,甘冒被人讥为另类之蜚语。为了教化学生,可以在讲台上忍不住热泪长流。然而你能坚持多久,你能在别人怡然自得、幸灾乐祸的神情中走多远?那些有经验的老师会很关心地告诉你,当老师嘛,就是那么回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崇高了。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崇高太累,走别人的路省劲,走自己的路费劲。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创新。所为匠,在我看来就是指侧重于机械劳动的人,教师的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要应付学校的各项考核,稍一出格你就会在全校的量化排队中名落孙山。面子且不说,奖金丢了你不在乎,可你老婆孩子在乎。当个称职的教书匠都不容易,哪里还敢异想天开什么教育艺术家呢?困惑之四:因材施教现实吗?谁都知道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可事实上有多少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呢?不是教师不愿意,而是不现实。因为要做到“因材”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试想,一个普通的教学班,哪个没有五、六十人呢,除了班主任老师之外,其它的任课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学生,对学生又能有多少了解呢?就是班主任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因为你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做。这一点只有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才真正理解,而那些站着说话的人是不知腰痛的。困惑之五:怎样理解现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我国这个礼仪之邦曾被相当重视,古人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

篇3:教师别在课改中迷了路

教师,别在课改中迷了路

■江苏省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小学李亚东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都在扎扎实实地实践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新理念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能内化为自身的理解。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根植于当下的教育教学之中的。我们教师要正确理解新理念,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见解,而不能人云亦云,迷失了自我。

“小王老师怎么了?”

认识现在的我

许多教师外表上忙于实践新课标理念,而实际的做法却是提倡什么就实践什么,对于自身的优势、劣势毫不在意。有一次,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课,发现上课时小王老师的教学风格与以往截然不同。小王老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上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幽默的话语经常让同学捧腹大笑,课堂气氛十分融洽。而现在,小王老师动不动就是“你可以自身想吗?”“你是怎样认为的?”之类的“探究性”的课堂语言。同学的主体地位是有了,但同学一脸的疑问也代替了往常的愉悦表情,原来那个幽默的小王老师再也不见了。小王老师究竟怎么了?经过反复考虑,笔者发现小王老师实际上曲解了新课标的理念,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他根本没有注意到自身的一些教学特点其实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结果邯郸学步,反而丢失了自身的风格。这种做法无疑是在舍近求远。

在教学中,其实又何止一个“小王老师”呢?我们许多老师是不是也正像小王老师一样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呢?是不是也正在把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统统隐藏起来或者束之高阁,而去单一地追求所谓的新理念、新方法呢?因此,我们必需经常地审视自身,清清楚楚地知道自身的教学状态和水平。只有认清了自我,我们在教学上的路才有可能走得久远。

“课上我一句自身的话也没有!”

找回原来的我

在一次讲座中,笔者听到一个发人深思的事例。有位获得赛课一等奖的教师上台领奖时,发言中说道:“这节课上我自身的话一句也没有……”语毕,震惊四座。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教师的公开课成了名副其实的展示课、模式课、导演课。教师在课中担任了木偶的角色,跟着“导演”的节奏游走,所有的教学语言、模式,甚至是同学的配合(如故意犯错)都布置得井井有条。教师哪里还有自我?再看实际中,有的教师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张口闭口都是新理念,就是没有自身的东西,个人的教学理解在新课改面前变得惨白无力,成了落后的东西,甚至还自认为是不符合潮流。于是,依葫芦画瓢,移植名家教学设计、思想之类的情况层出不穷,结果经常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了自我,倒成了自身的奴隶。

我们的教学是五彩缤纷的,是真实的、智慧的、有情感的,绝不能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模式,更要杜绝虚假的教学。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身的教学特色。从眼前的家常课踏踏实实做起,“即使没人听课,也要让自身仿佛是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让自身教室的门永远敞开。”上好家常课就是不简单。只有做回真实的自我,课堂教学才干充溢力量,张扬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做有特色的我

窦桂梅老师说:“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只有拥有独到的见解,才会对教学效果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只有从内心深处拥有强大‘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身,才干准确地领悟自身的水平和境界,才干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无疑会给同学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是浸润一生的影响。”

我们不能让自身的思维固定在某个狭小的空间里,要创新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窦桂梅的“为生命奠基”,王崧舟的“自读感悟、开放引导”,靳家彦的“导读式教学”,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名师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学创新,这正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把看到的教学现象、听到的教学故事、瞬间的教学灵感都详细地记录和整理出来。要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勇于打破教学常规,不要总是急于和和流行的看法和意见,要敢于提出自身的见解和主张。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烈的创新激情,敢于走自身的特色之路。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干发明出属于自身的个性之路、特色之路。

与课改一起生长的日子无疑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否定为课改而课改的做法,否定因为课改而迷失自我的行为。要知道,课改是为了让教学更加富有魅力,是为了更适合同学的发展,是为了让每个教师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教师们,别在课改中迷了路。

《中国教育报》**年11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