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作文少年生活教学案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作文少年生活教学案指导

2024-07-31 阅读 287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少年生活教学案指导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

学习目标

1.阅读

(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字词。

(2)抓住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体裁特点,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

(3)了解社会背景,把握小说主题。

(4)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阅读小说的水平。

(5)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2.写作

(1)学会心理描写。

(2)发挥想像力,进行探究,改写原文情节。

3.口语交际

(1)抓住文中富有哲理的话,结合社会和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针对课文提到的某些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故乡》写故乡人物的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的无情寡义,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人间悲剧,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认识。

《心声》所触及的是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

2.阅读建议

(1)阅读小说,先要抓住故事情节。由分析故事情节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要素,是社会现实的具体体现,因此,由典型环境可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典型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从而分析出人物性格。典型人物形象是一类人的代表,又有独特的个性。应分析他与同类人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注意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思想,还要由此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挖掘主题思想。

(4)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5)品味关键语句。

3.相关知识

(1)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9年去南京求学,1902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立志通过文学影响,改变国民精神,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1906年在日本东京从事文学活动,翻译俄国、东欧等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9年回国,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官员,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5月,发表了《狂人日己》。从此,他一直走在新文化的前列,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作品。1926年8月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x当局通缉,以后相继到厦门大学、广州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回到上海,1936年10月在上海逝世,全部作品收集在《鲁迅全集》中。

“鲁迅”的笔名是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五月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启用的。从此以后,“鲁迅”的名字扬名四海,尽人皆知。鲁迅为何取这样的名字呢?1920年底鲁迅跟许寿棠见面时对此作了解答,他说:“因为《新青年》编辑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思鲁而迅速之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取名“鲁迅”充分表达了他对母亲、祖国的热爱,以及时刻不忘奋力前行的严格要求。

(2)小说简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既可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描写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也可以插入适当的议论;既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把高潮、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这种写法叫倒叙。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并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题思想服务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描写更为重要。

情节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人物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生活,作文,教学

篇2:人教版三年级上《可能性》教学案例

《可能性》教学案例

一、案例内容

本案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04的主题图和P105的例1、例2。“可能性”这一知识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案例

(一)利用猜拳游戏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不喜欢玩游戏啊?让我们玩猜拳游戏怎样?

谁能保证一定会赢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创设摸球游戏,引导探索

活动一:通过摸球游戏,体验“一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空的1号盒和2号盒,请大家注重观察(在1号盒里放入黄色的乒乓球)。请问在1号盒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黄色。

师:谁愿意实际地来摸摸看。

……

师: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假如再请同学们来摸,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呢?(齐说,并追问为什么?)

生:因为里面放的都是黄色的球。

师: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件事?

生:一定(板书:一定)

师:贴出全是黄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贴出卡片)

活动二:提问,体验“不可能”。

师:请问在1号盒中会摸出紫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老师没有把紫色的球放入1号盒中。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为1号盒中,没有紫色的球,所以我们不可能摸出紫色的球。(板书:不可能)

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贴出卡片)

活动三:再摸球,体验“可能”。

师:请大家注重观察,老师还带来了什么,这是一袋什么?

生:乒乓球(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

师:下面请大家接着看?我把这袋彩球(放球)-----请问在2号盒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师刚才放进去有白色的球。

师: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摸出的是黄色的球,因为那里面有黄色的球。

师:对,还想说吗?

生:黄色。

生:白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里面放有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球,所以摸出来的可能是白色的球,也可能是黄色的球。

师:那么,谁来实际的摸一摸。

生:……

师:在2号盒中,装有黄色的球和白色的球,摸的时候可能摸出一个黄色的球,可能摸出一个白色的球,我们只能用“可能”描述这件事,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板书:可能)

师:贴出有白色、黄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贴出卡片)

(三)讨论身边事例,消化提高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你们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A、三天后下雨;

B、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C、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D、人用左手拿筷子;

E、太阳从西边升起;

E、地球上天天都有人出生。

师:刚才,我们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已经学会了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表达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四周还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里的事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反馈。)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篇3:适时教育更显成效教学教学案例叙事

适时教育,更显成效教学教学案例叙事

案例: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过程。我们做教师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从感情上与学生接近,寻找共同语言,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只是训斥、压服,而是要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心平气和。这样,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感激、信任,因而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们,对后进生多一份爱,少一份斥责,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收获。

一次数学课上,班里有几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飞机,这几名男生平时守纪观念差,自我意识强,当课结束时,我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这几名学生找到办公室,他们很紧张,认为准挨批评,可我避而不谈,而是告诉他们,学校举行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我打算以你们为骨干,带领班里的同学一起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他们先是一愣,继而喜形于色。看到师生间的隔阂消除了,我说:“科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适当时间、场合。比如:在球场穿背心短裤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装束,还美吗?小制作、小发明也是如此……当时,这几名同学马上承认了错误。后来这几名同学的纪律明显进步,学习也认真勤奋起来。学生对老师产生爱戴亲近感,会对学习,纪律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变化。

反思:

与优等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不守纪律,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是这些孩子往往又是机灵、活跃、反映灵敏、动手能力很强的,在美术课的手工制作上会显露出一定的优势。由于纪律不好,公众形象比较差,所以在优势课上也会经常的犯些错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转化工作的难度。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善于把握德育机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总是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总是富有时代感和预见性,总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对于课堂上发生的类似这样的事件,教师只要抓住这个偶然的机会,把它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能充分利用偶发事件,开展教育工作,不仅会促使个别学生的转变,而且会对其他学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们知道,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凡事爱观察,好发问,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很多事情都处在似懂非懂之中,这就要靠成人去正确引导他们,但若争取单纯的说教,会显得枯燥无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其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感情教育渗透进去。因此作为教师要具有热爱教育、爱护学生、教学严谨、活泼开朗等良好品质,这对学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变化发展的,教师的观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变化发展的。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发展,我们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爱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永恒主题。人类需要爱,社会需要爱,教育需要爱,孩子需要爱。切莫因学生的某些不足就对他们放弃培养和转化。我们要正确认识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锡北镇东房桥小学潘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