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磨课感悟:千锤万磨出新课此处无声胜有声

磨课感悟:千锤万磨出新课此处无声胜有声

2024-08-01 阅读 8837

磨课感悟:千锤万磨出新课此处无声胜有声

参加市级讲课比赛对于我来说可谓“十年磨一剑”。记得上次参加市讲课还是20**年10月,我独自一人代表我们z县参加了市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获得二等奖。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就一直没有再走上讲课比赛的讲台。

今年终于有了这次机会,我惊喜之余还有一些恐慌。担心自己积淀的不够厚实;担心长时间不上公开课而语言不够精炼......特别是拿到讲课教师登记表,我是其中年龄最大的,而且还是不帅的男教师,心里特别紧张,压力也特别大。

有压力才有动力,为了能上好这节课,工作之余我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这节课的研究上。三月初抽到课题《小数点移动》。我就找了几个骨干教师一起准备这节课。我们最初的设计是想有所创新,即使不能有大的突破在某小的环节上也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于是我就在网上广泛搜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视频,然后形成了教案第一稿。当时的大致思路以教材上的素材为情境图,不过把小数0.009米、0.09米、0.9米和9米换成了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先引导学生研究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把这组数化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先向右再向左。在学校上完后大家都反应感觉没有新意。辛辛苦苦一个周整出的课不如意,心底的迷茫与郁闷无法用语言表达。

既然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就说明课的设计有问题,于是就放弃再修改。这次,我查阅了苏教版和北师版的教材,感觉北师版的元角分的情境图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特别是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生比较好理解。于是就进行了二次备课,两天时间就形成了教案二稿。由于北师版的素材是先向左移再向右移,在试讲的过程中听课老师普遍感觉很有新意,学生比较乐学,但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感觉是由难到易。我一想也是这回事,就进行了第三次备课,形成了教案第三稿.还是用北师版素材,不过把情境图修改了:老山羊开快餐店,一开始价格低每份是0.4元,生意火爆,老山羊太累了,于是小数点来帮忙,变成4元一份,客人少了欠缺没少挣。老山羊一看很高兴,要求小数点再次搬家,变成了40元一份,没有一个客人了。由于时间较紧,改完后试了几遍就参加了县里的优质课评选。虽然分数很高。但当时的六位评委对于这节课也是意见不很统一,整体感觉思路不是很清晰。教师引导的太多,学生活动太少。

于是我回家继续修改,这时我查阅了浙江教研室朱德江老师执教的《小数点搬家》一课的教学视频及反思----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结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我进行了第四次备课。当时的教学思路还是老山羊的素材为情境图,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只引导学生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的情况,二位、三位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向左移也是全放给学生去探索,只是对于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进行指导。另外结合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当时Pk时我就用这个教案上的课,整体效果不错。但吕主任还是觉得不够清晰,知识迁移利用的不够。并且感觉情境图不是很好,还不如课本的素材图。

于是在吕主任的指导下,我又进行了第五次备课。仍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先整体研究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再研究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最后研究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情况。在试讲了几次后,吕主任拍板就这样上,路子不再变了,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于是,我回到学校就找学生按照定下来的路子试讲。四年级的学生用完了,我就用五年级的,五年级的也用完了,我就找六年级的。记得当时一天下来,最多讲过五遍。路子清晰了,教案熟了,课堂上生发的一些问题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记得在周一晚上,我们几个人在一起看教案查课件,填空题中有一个数字“1.25”,由于我卷舌音发不好,读的不清晰,小数点的“dian”好发成”diai”,而”小数点”这三个字一节用到的频率还很多,怎么办?改。“1.25”修改为“1.68”,其他字音一遍遍的说,一遍遍的纠正。说完了用手机录下来对照,那几个字发音不准。效果很明显,在讲课时,这几个易错的字音没有出现问题。语言也很精炼。

再有就是讲课前一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睡不着我就起来去看教案,去看课件。就去思索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教学做各种预案。早上五点多,我忽然想到,如果课堂上前面的内容处理慢了,后面时间紧了怎么办?------超级链接。于是我在幻灯片的第17页和22页之间插了超级链接。也就是这个现场起义使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没有流汗。记得在上课时,在观察分析整数间的倍数关系时,“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句话对于孩子来说很拗口,不好掌握,很多学生说错,我就要不耐其烦的纠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本该6分钟完成的任务,9分钟才草草收场。本该16分钟就要去研究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情况。19分钟时还在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怎么办?我只有打快进度,删减环节。

于是,在研究小数点向左移动时,我删掉了一个演示移动过程的环节,节省了近1分钟。在探究为什么小数点移动就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环节,我本来是分三个层次直观-抽象-概括原因的,没办法省去一个环节。又节省了近半分钟。还有1分多钟怎么办?早上的超级链接帮了大忙,在做完“我会填”之后我直接链接到了“小数点的悲剧”把中间的“我会说”无声无息的链接过去了,又节省了1分多钟,这时离下课还有1分13秒。“小数点悲剧”的播放是40秒,我的课堂时间够了。到这时,我才微微松了一口气。随着哨声的响起,课堂也就在我的总结与提醒中悄然结束。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也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经历这一个过程真的让自己成长了许多,同时感受也很多,以吕主任为首的数学团队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大家无私地帮助、指导,让作为参赛教师的我特别感动。于科长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如果在研究完右边的整数间的倍数关系后,让学生同时观察左边的小数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的确能很好的沟通整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我学习的东西,但我坚信只要用心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2:常识教研组磨课活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落实峄城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全员磨练合格课”活动的实施方案》(峄教发〔20**〕10号)、《关于开展“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峄教发〔20**〕71号),阴平镇教委《关于开展“教师全员磨练合格课”活动的实施方案》(阴教发〔20**〕7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低效课堂,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根据区、镇教育部门要求,我校制定出台了《卜乐小学20**/20**第二学期“教师全员磨练合格课”活动的实施方案》,决定本学期在全体教师中继续深入开展“全员磨练合格课”活动。为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特制定我组磨课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鲁教基字〔20**〕1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南,以“新课程系列课达标”活动为基础,以推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中心,以示范课为导向,以研讨课为主体,以评比课为促进,以验收课为评价,引领教师聚焦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聚焦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参加人员

孙学海李浩谢旭郑纪伟郑波陈化彩

三、活动安排

常识组磨课活动日程安排

(20**年2月17日)

四、活动内容与要求

1、确定“磨课日”,把每周三定为我组“磨课日”,下午放学后一小时为磨课研讨时间。

2、要求教师在磨课活动中努力做到“四个一”,即认真上好或听好每一节课、做一次高质量的磨课发言、写一份有分量的磨课心得、向执教者提一条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3、教师在评课过程中要少讲“人情话”、“场面话”,多提建议和意见。具体做到“三个一”,即肯定一个优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条改进意见。

4、实施“上课―磨课―上课”的操作模式,使上课和磨课成为一个前后相通、及时反馈的工作链条。

5、加强教师听课、评课出勤管理。教导处、考核办联合对教师的听评课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纳入教师学期评价结果。

篇3:苏教版二年级上《识字1》磨课经历及体悟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的磨课经历及体悟

欣赏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好课,都会在某些地方有所进步,同时也会发现遗憾。为了减少这种遗憾,甚至避免这种缺憾的发生,我们需要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获,这就是“磨课”。**年6月,我有幸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录像课比赛,让我有机会成为被磨课的对象。这一次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

一接到通知,学校领导首先帮我确定了三位指导老师,接着,结合我的特点跟各老师商量后,决定选取苏教版第三册《识字1》的第一课时作为此次作课内容。这篇识字课文,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全课12个词语,分成4组。第一组词语表现水乡白天的景色;第二组词语介绍荷塘里的主要植物:莲藕、芦苇与菱角;第三组词语表现水乡傍晚的景色;第四组词语表现夜晚水乡的景色。全课读来琅琅上口,有韵有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水乡秋天的人文、自然景观,受到美的熏陶,又能丰富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

分析完教材,我和张艳、徐蓁老师就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讨论。识字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词语,读、品韵文在第一课时里肯定也要保证充足的时间。大致方向确定后,在教学写字内容的选取上又犯了难。选择所有左右结构的字,便于学生掌握这类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规律。但写字量大,内容却很单一,不适合在公开课上作示范教学。左右、上下、独体结构的字各选其一,似乎又过于零乱,容易让学生失去日后预习的依据。思前想后,最终我们选择认识两个新偏旁“火”“欠”,并指导以它们为部首的“烟”“灯”“歌”三个生字的书写。这样既给学生日后自学留有依据,又能很好的把握课时教学量。

苏教版识字课文,通常都是采用“词串”的形式出现。要想在这种工具性很强的文章中不着痕迹的体现出人文性,又能比重平衡,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反复试讲与修改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思路: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2分钟)

二、借助拼音,初读识字。(12分钟)

识字读文,并以多种形式练习。

三、读词成串,走入“水乡”。(13分钟)

理解词语,感受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10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备注:预留2分钟作为课堂生成拓展)

记得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到: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有时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也需要精心雕琢。要想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取得优质高效的收获,更需要教师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虑。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在磨课过程中几易其稿的感受。

课堂预设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考虑。

以学生自由拼读课文的环节为例,我首先按照常规是这样设计的:

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读熟。

这样简洁又明了,但试讲之后意识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义。在没有较好的自学能力的情况下,目标提得明确些,是对低年级学生不可或缺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师应适时地给学生一个做发现者的机会。于是对初稿进行了补充:

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读熟。同时拿出笔来,在难发的音下面画上“三角形”,再多读几遍。

朗读指导要关注讲解、示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凭借着自己对情感的把握和朗读技巧运用的自信,在很长时间的朗读备课环节,我都习惯用自己的感受去指导学生。但是在这一课中是不适用的。

识字文章有着别于其他的朗读方式,它既不像朗读散文时的多情惆怅,又不像朗读诗歌时的磅礴豪壮,它有着更突出的断和连(停顿)的技巧要求。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这种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在反复听了配套课文录音后,我摸出了其中的规律。于是有了这样的朗读指导:

每个词语中间要有停顿,每行词语用一口气读完。

但这看似明确的话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模糊的,所以朗读示范是不能省略的。且要把要求在自己的示范中很好的体现。接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把课文读对,读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在学生的课文朗读训练中,趣味体验是一个很好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过程。于是在学生把课文读熟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去掉拼音,有节奏地拍手齐读。

讲解:每行用四拍完成,第四拍只拍手不读词。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刚刚学会的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巩固,通过有趣又略显梯度的朗读训练来巩固、加深识字、识词的成果。这就是“文化”统领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

辅助资料的选取一定要“掘地三尺”。

在本文中有这样一行词语“夕阳归舟渔歌”,在看图理解了“夕阳归舟”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欣赏“渔歌”,体会渔民丰收的喜悦。

当我准备这个环节时,心中是很放松的。因为我一直很喜欢一首叫《乌苏里船歌》的曲子,它曲调好听,主题又相符,心想这个环节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嘛?在我信心满满地点击课件里的小喇叭后,却得来了个当头棒喝。

我的指导老师曾卫红校长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反映赫哲族人生活的东北民歌,怎么能放在讲述江南的演示课件里?这是一个严重的知识性错误啊!

是啊!老师一个小细节的忽略对于学生可能就是一个长时间的误导。

于是我上网再一次详细地明确了江南所含盖的地域范围,在后来的“渔歌”选取时除了词、调的考虑,还有了一个更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