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2024-07-31 阅读 9717

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给学生谈成功,或许早了点,但却可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条件,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好习惯对将来走向成功应该是最重要的。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能开始会难以点儿,但是一旦坚持了一个阶段,形成一种自然,那么,一个普通的学生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其实,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这种养成,一开始要有强制性,用以保证某种思想和行为的重复和连续性,并最终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自然。而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的坚持,便会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所以,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把培养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应用到各科的学习中去,让学生能养成某一学科良好的自学习惯。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模式上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借鉴了洋思和杜郎口的一些优势,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每节课争取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实现“堂堂清”。但一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都存在学生实际与运用的矛盾,如果过多的强调知识的记忆,可能就会忽略甚至挤掉培养学生能力的时间,而如果淡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则应用就会变得很空洞。因而,以往的教学一直存在一种比较被动和无奈的状况。按教学要求去做,每节课需要一课时完成,若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则可以完成本节的任务,实现“堂堂清”。但当学习第二节时,需要检查学生对上一节的掌握情况,需要至少十分钟的时间,再去完成第二节,则时间上不允许了。另外,若按旧的模式去进行,学生经常在仓促中接受,很多东西只是粗略的了解,甚至有些差生根本不能掌握,更谈不上应用了,因而效果很不好。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很难,因为,每次老师们都想让学生先识记,再去理解运用,否则,就谈不上成绩。这种固有的模式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牢固。

为了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我们经常探讨、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其实,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复习,这并不是坏事,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但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虽然,老师们也强调预习,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另外,课堂上没留时间,所谓的预习也是一句空话。预习的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与复习同等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加重要。根据这一点,我们逐渐找到了一条变被动为主动,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教学道路,虽然不很成熟,但却可以改变旧有的被动模式,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首先,在课时的安排上做一下调整。一般每一课包括两节,以往上课都需要两课时,现在调整为三课时或三个半课时。第一课时就安排为预习课,让学生预习两节的内容争取把这两节的基本问题明确,同时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分两课时完成两节的教学任务,以保证实现“堂堂清”。当学习完一课后(即两节),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再复习一节或半节,同时让学生预习新内容。

其次,调整教学的基本程序。

第一课时,预习课。

篇2:思想品德课备课制度

备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

1、学期备课,即教学计划。每学期开学前(寒暑假期间),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把握知识系统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安排学期教学进度。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分析、学期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时间安排,各单元所需的直观教具等。

学期备课应在教研组研究通过后,报教导处审批,一式两份,个人、教导处各存一份。

2、单元备课。以个人备课为主,在教师自备的基础上,备课组还要集体研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材处理、课时划分、形成性测试题的选编等。其内容包括单元名称、单元教学目的要求、本单元知识结构、重难点、学生情况分析、课时划分、每节课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方法、所需电教设备、教具等。同一年级应做到教学内容、进度、习题三统一。单元备课由教研组长检查审定,一式两份,个人、教研组各存一份备查。

3、课时备课。应超前一周备课,要求有备课本。教案要独立完成,不照抄他人及教学参考书,不用旧教案。教案必须有下列内容:本课时教学目标(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课的类型、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师生双边活动安排及作业设计等。

4、所教学科一律书面备课,无教案不能上讲台。

5、备课要书写正规,眉目清楚。

篇3:构建高效思想品德课堂来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来提高教学质量

长坡中学李传能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要求教师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吸引、维持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以获取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学环节上抓好信息反馈,加强科学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专业理论学习动机科学训练

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大师们对有效课堂各抒己见,叶澜教授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钱志亮教授认为高效、高质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即为“有效课堂”;孟照彬教授对“有效课堂”论述更为具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效率为有效教育的精神,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中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性、主动性、能动性”。

我认为,在“有效”的基础上更要“高效”。所谓“高效”,是指教学中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高效课堂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它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构建有效课堂,努力做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师素质

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无论政治课改革,还是从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效性而言,都离不开较高的素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考政治命题的重要原则,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答社会的热点问题,一直是中考政治的命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x理论和“****”重要思想这些基本的理论,不能停留在表层的理解,而要吃透其精髓,深刻领会其内涵,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熟练地掌握,我在教学中对此感悟较深。政治理论知识是我们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的源泉,初三政治教材中有两条重要的理论,一是*x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二是*x同志提出的“****”重要思想,可以用来分析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城镇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都可以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如果教师对此类理论理解不透,是无法指导学生答题的。把时事作为思想品德考试的命题材料,是中考思想品德的特点,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事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从而提高备考效益。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如果说真理的力量对人产生感召力,那么,人格的力量则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普遍意义上讲,真理力量的发挥有赖于人格力量的支撑。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学生自然产生的敬佩、亲切、依赖感,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入持久的影响。人格魅力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它会提高教师的威性,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是带有强制性的法定约束力及权力影响力所不能及的。因此,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通晓各个门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甘为人梯,为人师表,把敬业、勤业、精业、乐业作为终生的追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对教育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认知过程中,“注意”“兴趣”“动机”构成了学习的“动力”。乌申斯基指出: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里的一切都必然要通过它。所以,课堂上教师常常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等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很多,如用多媒体展示的色彩、动画、音像材料或提出能引发思考的问题;教师抑扬顿挫的声调、肢体语言和其他活动的方式等等,“注意”就能让信息顺利通过感觉记忆进入到短时记忆,这就解释了课堂上为什么开始常常要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入新课环节很重要,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我爱我家》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所隐含的寓意。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发言介绍自己的名字。在介绍自己和听别人的介绍过程中,他们深深感悟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希望和爱。在此基础上,我导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人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那么,什么是家呢?怎样让爱住我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活动。另外,我还采用让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歌曲、谜语等方式导入新课。我还注意多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强化体验意识,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

作为教师不仅开课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要使注意贯穿整个课堂,目标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目标、问题链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经验的老师在进行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之前就能做到引起学生注意,课的开始展示教学目标,课的结束让学生小结等教学手段,都是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帮助学生越过“不知自己不知”的认知阶段,这是转化学困生,优化认知过程的有效方法。

如果说“注意”是优化认知过程的的先导,则“兴趣”就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实现“小课堂大社会”,利用时政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二课《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我利用20**年感动中国人物金晶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黑板上写下金晶的名字,给学生讲述当时分裂祖国分子令人愤怒的行径和金晶令人感动的表现,金晶用自己残缺的身躯护住了奥运火炬,大声对分裂祖国分子怒斥:“火炬在我手中,谁也抢不走”。当我说完这句话时,我问学生:作为火炬手金晶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而保护火炬?学生自然想到了责任的话题,由此巧妙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在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负责任的表现,还存在哪些不负责任的现象?通过这一个个例子,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可见,教学过程也是智育德育融合的过程,这就是管教管导,教书育人的真谛。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用的心理方法是“成功体验”。即让学生努力取得一个小成功,立即付之“成功体验”